在穷厄中坚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0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饮酒》(其五)与刘禹锡《陋室铭》,一为诗歌,一为骈文,看似无关,倘若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都善于用典。《饮酒》(其五)运用“心远”“采菊”“南山”等典故,而《陋室铭》则运用“素琴”“子云亭”“诸葛庐”“何陋之有”等典故。
  “心远”源于“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安《淮南子·主术训》),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大家更耳熟能详;诸葛亮《诫外甥书》则进一步进行了阐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饮菊酒”古来有之,《离骚》有“餐秋菊之落英”;《西京杂记》谓汉人采菊花并茎叶,酿之以黍米,至来年九月九日,熟而就饮,谓之“菊花酒”;魏文帝曹丕《九月与钟繇书》云:“至于芳菊,紛然独荣……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云:“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饮酒》(其七)曰:“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可知,服菊花酒在古时很流行,正如魏晋名士流行服“五服散”;“服菊”目的不是为观赏,而是为长寿。“采菊”,也非为观赏,而是做酒,以求长寿。
  “南山”有两说,一实指所见之南山,一虚指为南山(商山)四皓。联系陶渊明隐居,宁可采菊为食也不愿为那五斗俸禄而折腰,因此,此“南山”并非真见了什么南山,而是想起了隐居在南山的四位辅政老人,希望将来有贤主明君请他“出山”辅政,像商山四皓一样,希冀陶家还能纵横捭阖。
  “素琴”源于《晋书·隐逸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陶渊明传》)“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南史》)自东晋后,人们常用“素琴”“无弦琴”“陶琴”“琴无弦”“无弦”等称谓没有弦的琴,暗指意趣高雅脱俗,注重弦外琴韵,得意而忘物。这种弦外之音的境界,如灵山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诸葛庐”,诸葛亮身居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以待明主出山;“子云亭”,扬雄淡薄功名富贵,潜心修学,虽官居上品,对官职与金钱的淡泊为后世典范,居“陋亭”而名闻天下。刘禹锡巧借典故以自况,荣辱不惊,坚守节操。“何陋之有”,引孔子语说明只要德行高尚,虽身居“陋室”,也因“惟吾德馨”而“不陋”。
  其次,皆从反向立意。总体而言,陶渊明处喧闹之所而宁静致远,刘禹锡居陋室而陋室不陋;陶渊明处闹市而不愿与乘坐“车马”的权贵交往,刘禹锡居陋室与鸿儒交而乐此不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居凡尘,却不受尘俗烦扰。陶渊明处于繁华之地,怎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所谓“大隐隐于闹市,小隐隐于山林”,诗人身处喧闹的街市,却不为外物的纷扰所诱惑。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丑态写照。既然壮志难酬,穷困无为,那就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居守田园,韬光养晦,待政治清明,东山再起。曾祖陶侃不是曾辅佐东晋,力挽狂澜吗?袁行霈说:“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很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了几番尝试,知道已不可为,才毅然归隐。”“心远地自偏”将作者蕴藉的矛盾心境缘由道破,可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相参看。
  《陋室铭》全文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不提陋室之“陋”,而写陋室“不陋”,皆因“德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操。陋室主人身居陋室,精神思想却富裕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
  再次,都富于情趣之美、理趣之美。两文情味深长,哲理隽永。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包含精辟的人生哲理。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自我净化,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者委婉道出内心所蕴含的那种心境:自得其乐、悠然、恬静。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正如刘禹锡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馥郁芬芳形容自我高尚的思想,突出陋室主人的追求并非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非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
  最后,都体现了在穷厄中不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刘禹锡为人正直,政治上主张法治,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贬;虽功业未就、壮志难酬,但表现了儒士独善其身的态度: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陶渊明的《饮酒》,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闲自得的心境。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汲汲于名利,不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赤子之心,而应归真返璞,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唐顺宗时,刘禹锡拥护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得罪当朝权臣,被贬为和州刺史。《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居室的简陋,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高尚节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不在乎身处陋室,环堵萧然,只在乎主人“德馨”,一个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雅士如在眼前。
  总之,《饮酒》和《陋室铭》,一诗一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内容相近。《陋室铭》可以看作是对《饮酒》的继承与发展,不仅直接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还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身处穷厄之中,坚守自我操行。以《饮酒》和《陋室铭》为代表的作品,共同表现了以陶渊明、刘禹锡为代表的一批封建士大夫正人君子的光辉形象:他们身处穷困,自身落魄,却心怀大济苍生的理想,如逢明主可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心平淡;他们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作者单位: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此次公布的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减少了三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了7个。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期刊
宗璞,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原名冯钟璞,常用笔名宗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与散文家。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还有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因发表于1957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红豆》而出名。这篇作品适逢“反右”的政治运动,被指认为表
期刊
作文评改: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过程  写作教学是一个真实的活动过程。作文评改的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习作成品为媒介,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完整而真实的。  那么现状是什么呢?大多的情形是,学生完成了作文的习作之后,评改完全交给了教师,这其实是一个并不完整而且低效的过程。批阅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为沉重的负担之一。教师累死累活地批改完作文,当作文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关注的不是老师的
期刊
为便于学生明确选材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将自己作为写作对象,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进行作文训练。下面以此题为例,谈谈选材上的问题并小议对策。  一、挖掘素材价值  很多作文这样开头:“初二开学的第一天,大家都在教室里期待着新语文老师的到来。这时,一个小巧的身影走进了教室,她便是我们的汪老师。”作文后面便是泛泛而谈老师的特点或是与老师的交往。问及都写初次见面情景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这个情
期刊
世界经典名著《百年孤独》开篇有一段非常迷人的描写,神秘的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在表演了磁铁的神奇魔力后,对老布恩地亚说:“任何东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语文阅读教学,贵在唤醒,唤醒的不只是文本中文字的“视觉色彩”,还有潜伏在文本中的“情感姿态”。  《蔚蓝的王国》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两三笔一勾勒,大自然就散发出芬
期刊
这里的“写作评价”专指应试作文一类所谓不自由写作,并不包括学生的文学习作等自由写作的评价。“评价”一方面指对文章的描述性评语,也包括分数或等级评价。  说到写作评价,师生皆憷。老师发憷大多因劳动量“不堪负荷”;学生发憷是因为每次的评价(分数、评语)都“生死难卜”,而结果往往又“出人意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存在种种误区,如,有的有分数无评价语,学生不知优劣何在;有的评价语语焉不详;有的评价忽视写作
期刊
授课:陆锋磊 点评:储建明  教学流程  师: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大家想必看过其中一两部。前阶段对于电影《小时代》的批判可谓白热化,而《小时代》目前的票房已经超过10亿,你怎么看這个现象?  生:我很不喜欢《小时代》系列电影,我觉得很烂。  师:“烂”是缺少理性的判断,请你谈谈怎么个“烂”法。  生:电影没有什么思想,演员除了颜值高没什么演技,郭敬明只是把粉丝拉进了电影院……  师:这
期刊
李商隐的《锦瑟》无疑是唐诗中的名篇,然而,《锦瑟》写的究竟是什么?似乎所有读过它的人都会为这个问题所扰。它是政治讽喻诗还是情书,或者是抒发仕途失意之叹?无数研究者从各种角度提出的无数猜想与推测,仿佛都能说得通,但又都没有绝对的证据。关于《锦瑟》的猜想似乎无法到达结论,永远只能停留在猜想。  然而结论是不是非常重要呢?或许并不。绝大部分读过《锦瑟》的人,首先会觉得它很美,并被它打动,即使并不明了它的
期刊
掌握文学美学知识,除了能开阔审美视野、丰富审美素养外,还能够学以致用,有助于语文教材讲析、鉴赏。现以人教版、苏教版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文为例,说一些想法。  依照文学的审美特性对待中学古典诗文。先从一个例子入手,加以说明。细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发现时间和空间都有问题。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摊上事了。因其诗歌诋毁新法,他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捕入狱,差点掉脑袋,这就是有名的“乌台
期刊
最近几年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和学校层面,“教育公平”都是热词,但毋庸讳言,政策践行的“最后一米”,不依赖于政策不依附于行政,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堂中,能不能提升家长和学生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幸福指数,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自我校正,消弭授课班级内的“不公平”现象。一言以蔽之,评价践行教育公平的水准如何,观察老师课堂教学就很能说明问题。  1.师生互动机会的不公平  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