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背弃的世界”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的《锦瑟》无疑是唐诗中的名篇,然而,《锦瑟》写的究竟是什么?似乎所有读过它的人都会为这个问题所扰。它是政治讽喻诗还是情书,或者是抒发仕途失意之叹?无数研究者从各种角度提出的无数猜想与推测,仿佛都能说得通,但又都没有绝对的证据。关于《锦瑟》的猜想似乎无法到达结论,永远只能停留在猜想。
  然而结论是不是非常重要呢?或许并不。绝大部分读过《锦瑟》的人,首先会觉得它很美,并被它打动,即使并不明了它的创作缘由。的确,中国古代诗歌中针对具体物象或人生遭际而抒发感慨的作品浩如烟海,“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念始终影响着诗人们的创作,但诗却不仅仅是为了记人叙事、针砭时弊,或为了将所见事物修饰后转化成文字记录而存在的,它所能表达的远不止这些。诗具有抽象和朦胧的特点,它将人的灵魂深处模糊的声音外化。在那些声音里,存在着难以抵达的远方,没有答案的叩问,神性与人性间的挣扎……存在着无数隐秘的灵魂生存状态,而这些生存状态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在经历着的,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底色。所以很多时候,不以具象为载体的诗却常常能让许多彼此间看似几乎没有共同点的人产生共鸣,而这或许也是《锦瑟》能够被古往今来众多读者所钟爱的原因之一。
  《锦瑟》很美,它的美可以从许多个角度解读,而笔者认为,它的美与它让人产生共鸣的特质来源于孤独——永恒的、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孤独。它渗透并生发于诗句之间。
  仅仅与世人隔绝,独自生活并不等同于孤独,弗朗索瓦·里卡尔在解读昆德拉作品时写道:“真正的孤独不仅要远离群体,尤其要彻底地分离,由此而断绝一切交流;通过彻底的分离,群体和牧歌之欲望被彻底剥夺其资格。就其根本而言,凡孤独者,即私人的牧歌之英雄,都是一个逃逸者。”孤独感看似常常始于被放逐,似乎是被动的选择,但实际上它是个体难以回避的存在,“它在根本上是另一种生活的反面,其本质就是自愿背离另一种生活。”[1]因为孤独者处在昂扬的、消滅个体差异、无视生命中矛盾与脆弱的“绝对认同”之外,处在被遗忘与背弃的旷野之中,故而得以拥有审视与理解美所必需的寂静。
  所以《锦瑟》不能被群体朗诵或吟唱,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会毁坏它的美感。它应当被个体用心灵去体会,它是旷野中行走的孤独者的呼告,在通过喧嚣以求达到融合与一致的环境中是难以被听见的。李商隐正是被需要化解所有冲突的环境所放逐,从而来到那“生活的反面”,在被背弃的世界中发现了美,脆弱、易碎而寂静的美,这在他选择的意象中即有体现。庄生梦蝶的典故透露着对生命荒诞性的理解,人生如梦,逝者初醒。望帝化杜鹃为亡国啼血,力竭却无济于事,无能为力是极深刻的悲哀,它源自人的渺小,在变革、历史以至死亡和宇宙面前极度卑微,但人仍在努力保持着自尊,美也从中产生,源自毁灭的美是会令人在灵魂深处感到震颤的。而鲛人泪落化作珍珠,在苍茫的水域与天穹之下折射着月光,又是一幅无比孤寂的画面,却不会让欣赏者感到排斥,反而会因为它极美而想要进入此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则是无法近观也无法被把握的美景。这些景物毫无疑问绝不“完满”,它们是衰微的甚至是残缺的,仿佛飘浮在虚幻与现实的交会处,但却都是美的,并且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至于从它诞生至今,众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中,都有无数人为它着迷。因为《锦瑟》——用刘再复评《红楼梦》的词汇来描述——所处的并非历史语境,而是灵魂语境、生命语境。
  作者用他的心灵直接从身心所处的环境中得到灵感并付诸作品,王蒙称这样的作品是“原生的”,读者通过这样的作品能够“直接地、切肤彻骨地感觉到世界,感觉到宇宙、社会、人生”[2]。李商隐陷于党派争斗的漩涡之中,被多方势力置于对立面,而当剥离了外部给他贴上的“背叛者”“敌人的亲属”等众多标签之后,脱出来的那个没有了任何定语的,被称作“李商隐”的这个人的灵魂,才是唯一完整的、与所有其他人都平等的存在。《锦瑟》就是这样一个灵魂的产物,它不是一个官场小人物的“自荐信”,不是一个被驱逐至贫贱境地的人对较富足充实生活的怀念,不是写给家人或友人的哀诉,它是作者仅仅作为他自己本身的个人独白。因此,《锦瑟》也并没有设定好的读者,它不是写给某些特定身份的人看的,而是作者通过它发出心灵深处的声音,向自己,向宇宙,向无人亦即所有人。鲁迅曾说“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3]。然而,囿于世事的人未必无法创作出超脱于世事的诗来,《锦瑟》正是这样的作品,它字里行间没有通常所谓的政治、家庭、抱负,但它包含了这一切以及更多,包含了升华于这些概念之上的,一幅大的生命及宇宙的图景。
  超脱,或许并不意味着与一切隔绝,却相反地,意味着包容和接纳一切。
  而这也正是《锦瑟》化解时空局限为人们所欣赏的又一个原因。每一个个体,都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自己,感受到自己曾经与现在经历的某些接触、探询或思考,感受到与自己相关的人事物和自己无法抵达的远方。读《锦瑟》不是失意者为彼此悲叹,不是友人互相鼓励,人类社会二次创造的交流方式不能用来比喻阅读《锦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灵魂之间直接的、原生的交流,读者与作者、与读过它的每一个人的交流。也许彼此都是陌生人,从未相识,但从根本上来说,每一个个体之外的所有人都是陌生人,即使是朋友、家人,也无法做到完全彻底地彼此理解,更何况,人们事实上连自己都不能确定是否真正“认识自己”,“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不正包含了人对自我同样的无法充分把握吗?每一个人都是永恒的孤独者,但是总有些人会在旷野上发出呼告,被虚无接收,也被一切存在接收。而拥有同样心声只是不习惯或不知如何发声的其他孤独者则会作出反应,不是向外而是向内的反应,他会意识到“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因为他听到的声音,把这一切都包含在内了。
  在被背弃的世界里,孤独和美存在于莫比乌斯环的正反面。高亢的、要求没有异端没有分裂的“秩序王国”将微弱与界限抛弃,“所有人”将个体抛弃。而这些被遗忘的藉由此重新回到了生命最原始的和最终将走向的形态,而美即根植于此——“并非人们所向往的,而是人们所回望的东西”之中,那是在被遗弃因而没有太阳、没有热和喧嚣的地方得以不被遮蔽的,来自生命本身的光和声音。
  参考文献:
  [1]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89-390.
  [2]王蒙文集(第八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204.
  [3]鲁迅全集(编年版)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130.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去年11月,大市级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选取了一篇刚发表的文章——《难得心里有团圆》。这是旅美华人蔡维忠先生写的一篇思乡主题的文章,2015年11月6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由于这篇文章刚发表没几天,所以教师手头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网上也没有相应的解读和鉴赏文章。面对这样一篇陌生的文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准确又不乏个性的文本解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内
期刊
编者按:上期“动向”栏目分析了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书写”的特殊意义,这一期则着眼于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精神导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文学评论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将二人深刻联系起来的纽带不仅在于“复调”这一形式,还在于二者在精神追求方面的类同——他们同为灵魂拷问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不吝于承认俄罗斯文学传统对她的滋养,她将白俄罗斯作家阿达莫维奇引为导师;她也乐
期刊
散文自由活泼,素有“文学的轻骑兵”的称号,它可以写人叙事,可以写景状物,可以抒情,可以说理,但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它的基本特点是不变的,即“形散而神不散”。近日再读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一文,对散文的特点感受更深。全文选取了金岳霖先生平日的琐事,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的形象,可谓人物传记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人物传记性
期刊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此次公布的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减少了三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了7个。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期刊
宗璞,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原名冯钟璞,常用笔名宗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与散文家。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还有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因发表于1957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红豆》而出名。这篇作品适逢“反右”的政治运动,被指认为表
期刊
作文评改: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过程  写作教学是一个真实的活动过程。作文评改的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习作成品为媒介,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完整而真实的。  那么现状是什么呢?大多的情形是,学生完成了作文的习作之后,评改完全交给了教师,这其实是一个并不完整而且低效的过程。批阅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为沉重的负担之一。教师累死累活地批改完作文,当作文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关注的不是老师的
期刊
为便于学生明确选材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将自己作为写作对象,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进行作文训练。下面以此题为例,谈谈选材上的问题并小议对策。  一、挖掘素材价值  很多作文这样开头:“初二开学的第一天,大家都在教室里期待着新语文老师的到来。这时,一个小巧的身影走进了教室,她便是我们的汪老师。”作文后面便是泛泛而谈老师的特点或是与老师的交往。问及都写初次见面情景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这个情
期刊
世界经典名著《百年孤独》开篇有一段非常迷人的描写,神秘的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在表演了磁铁的神奇魔力后,对老布恩地亚说:“任何东西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语文阅读教学,贵在唤醒,唤醒的不只是文本中文字的“视觉色彩”,还有潜伏在文本中的“情感姿态”。  《蔚蓝的王国》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两三笔一勾勒,大自然就散发出芬
期刊
这里的“写作评价”专指应试作文一类所谓不自由写作,并不包括学生的文学习作等自由写作的评价。“评价”一方面指对文章的描述性评语,也包括分数或等级评价。  说到写作评价,师生皆憷。老师发憷大多因劳动量“不堪负荷”;学生发憷是因为每次的评价(分数、评语)都“生死难卜”,而结果往往又“出人意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存在种种误区,如,有的有分数无评价语,学生不知优劣何在;有的评价语语焉不详;有的评价忽视写作
期刊
授课:陆锋磊 点评:储建明  教学流程  师: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大家想必看过其中一两部。前阶段对于电影《小时代》的批判可谓白热化,而《小时代》目前的票房已经超过10亿,你怎么看這个现象?  生:我很不喜欢《小时代》系列电影,我觉得很烂。  师:“烂”是缺少理性的判断,请你谈谈怎么个“烂”法。  生:电影没有什么思想,演员除了颜值高没什么演技,郭敬明只是把粉丝拉进了电影院……  师: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