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207-01
当今中国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面对世界无必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与信仰缺失状况,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笔者深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紧迫性。笔者,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中国历史占了主要部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启蒙,具有得天独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教学中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可以是怎样的呢?
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启蒙,首先要明确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形态有四大要点。第一、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前提。因为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就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产生,更不会有我们现在统一国家的存在。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第二、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第三、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就来源于这种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传承。第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它不仅是公民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而且是始终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根本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祖国利益、 推动祖国进步作为自己最高职责和行为准则的精神追求,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 一种对祖国忠诚于热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是社会高尚道德和人间正气的体现。它作为一种伦理精神,比道德规范更崇高、更有感召力。
二、在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主要是导致学生目前及未来行为倾向升华。第一、懂得克己厥职,敬业献身。市场经济中的单纯的利益导向对劳动者和经营者生产积极性的激发通常局限于眼前的、短期的范围,不具有永久激励的功效。而只有当那些人们认为值得追求的令人崇尚的东西转化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动机时,人们才可能有强大且持久的行动力量。所以,让中学生尽早具备克己厥职,敬业献身的意识,把物质或其他利益激励方在次位,非常重要。第二、知道超越現实,关注进步。对动物来说,世间最富魅力的就是眼前的食物和异性;而对人类来说,时间最富魅力的却是无限之中的未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高层次的、内在的信念和精神追求,人就不会有实在的长久的工作热情,就不会自愿为人类、为社会“下地狱”而甘之如饴,人的意志会变脆弱,享乐的欲望则会强化,对真理的探索就会陷于停顿。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面对复杂世界,面对未来个人、单位及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超越现实,关注进步。第三、自觉维护文化,陪本护源。使中华民族这一群体必须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是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离不开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始终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髓,是我们维护民族利益、推动民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化这种意识,就能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激情。第四、促进道德自觉,民风改良。现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培养本国公民的民族精神。美国强调要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新加坡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 韩国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强调民族的德育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对人们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等思想就得到体现。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当然要总结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和道德经典,灌输道德精髓,以提高学生具有民族精神魂魄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讲究教学方法,进行民族精神渗透教育
一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没有历史时代局限的。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利民”、“富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层次思想,“内圣外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伦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制天命而用之”的和谐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博爱平等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精髓,体现出先贤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因时制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塑造民族精神之魂。
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挖掘、渗透,以及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方式,灌输中华民族精神。诸如举办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影视资料讨论、历史故事会、课本剧、演讲、参观、阅读灯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学方式。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只要我们有心、用心、细心去做,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并有益当今,功在未来!
当今中国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面对世界无必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与信仰缺失状况,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笔者深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紧迫性。笔者,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中国历史占了主要部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启蒙,具有得天独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教学中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可以是怎样的呢?
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启蒙,首先要明确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形态有四大要点。第一、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前提。因为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就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产生,更不会有我们现在统一国家的存在。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现,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第二、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和平,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第三、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形成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就来源于这种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传承。第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它不仅是公民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而且是始终贯穿和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根本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祖国利益、 推动祖国进步作为自己最高职责和行为准则的精神追求,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 一种对祖国忠诚于热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是社会高尚道德和人间正气的体现。它作为一种伦理精神,比道德规范更崇高、更有感召力。
二、在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主要是导致学生目前及未来行为倾向升华。第一、懂得克己厥职,敬业献身。市场经济中的单纯的利益导向对劳动者和经营者生产积极性的激发通常局限于眼前的、短期的范围,不具有永久激励的功效。而只有当那些人们认为值得追求的令人崇尚的东西转化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动机时,人们才可能有强大且持久的行动力量。所以,让中学生尽早具备克己厥职,敬业献身的意识,把物质或其他利益激励方在次位,非常重要。第二、知道超越現实,关注进步。对动物来说,世间最富魅力的就是眼前的食物和异性;而对人类来说,时间最富魅力的却是无限之中的未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高层次的、内在的信念和精神追求,人就不会有实在的长久的工作热情,就不会自愿为人类、为社会“下地狱”而甘之如饴,人的意志会变脆弱,享乐的欲望则会强化,对真理的探索就会陷于停顿。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面对复杂世界,面对未来个人、单位及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超越现实,关注进步。第三、自觉维护文化,陪本护源。使中华民族这一群体必须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是文化,维护民族文化离不开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始终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髓,是我们维护民族利益、推动民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强化这种意识,就能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激情。第四、促进道德自觉,民风改良。现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灵魂,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培养本国公民的民族精神。美国强调要培养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的美国人,新加坡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 韩国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强调民族的德育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对人们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等思想就得到体现。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当然要总结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和道德经典,灌输道德精髓,以提高学生具有民族精神魂魄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讲究教学方法,进行民族精神渗透教育
一是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没有历史时代局限的。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治”思想,“利民”、“富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层次思想,“内圣外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伦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人格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积极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制天命而用之”的和谐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博爱平等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社会道德原则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精髓,体现出先贤哲人的超群智慧和德行操守。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因时制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光大,塑造民族精神之魂。
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挖掘、渗透,以及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方式,灌输中华民族精神。诸如举办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影视资料讨论、历史故事会、课本剧、演讲、参观、阅读灯方式,都是可取的教学方式。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只要我们有心、用心、细心去做,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并有益当今,功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