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走向统一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第10期推出“考试与评价”热议、争鸣活动后,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纷纷来信来稿,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期,我们直面考试问题,请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考评组成员陈泰树老师来谈一谈如何让考试走上和谐之旅;同时,陈宣刚老师又从教学中发现了应试教育所设的陷阱,读后有振聋发聩之效。其实,对于考试命题以及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欢迎您把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寄给我们。
  
  我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度。“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在事物对立面之间找准一个合适的分寸,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这给我们的考试命题带来了很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图就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命题改革、兼收并蓄对立面的合理内核,走向融合、走向统一,发表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教与考
  
  有人提出这样的困惑:语文教学到底是该教什么考什么,还是该考什么教什么?这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前者代表一线老师的呼声,教什么考什么无疑有利于给教师减压,给学生松绑;后者则是应试重压下广大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老师们或挖空心思揣摩命题者的心思,或漫天撒网让学生做练习,唯恐有所遗漏而在考试中失分。
  我们不禁要质疑:如果教什么考什么,一旦教师的教学环节出了差错,考试如何发挥“改善教学”的指挥棒作用?如果考什么教什么,一旦考试的指挥棒有误,岂不是将教师的“教”引入歧途?因此,上面两种倾向都值得深思,因为它们忽略了教和考的主体——学生。教、学、考三者构成一个系统,其关系怎样?它们各自在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1. 教与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以生为本、依学定教的思想已成共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处于中心地位,教师的教是指导并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而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策略等),则是教师施教的依据和出发点。
  2. 考与学。考试,就是让学生试一试身手,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看自己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增强自信心,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所以,无论是形成性测试,还是阶段性测试,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并且考试本身即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学习。在考与学的关系上,学生的学同样处于中心地位,考试必须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3. 考与教。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承担着改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益的职责;同时,考试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教”,命题者通过试题对学生的学进行指导和干预。因此,研究考试必须研究教学,教学不仅为考试提供了内容素材,同时提供了方法、策略和技巧。
  明确了教、学、考三者的关系之后,教与考的对立也就自然化解了。不是教什么考什么,也不是考什么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考什么;学生应当怎么学,就怎么考。如果我们的考试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考虑他们有什么需求、需要什么样的考试,那么,教师怨考试、学生怕考试、全社会都在声讨考试的现状就有望被打破了。
  
  二、 甄别与发展
  
  考试是诊断教学成效、甄别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甄别学习水平的高下是考试与生俱来的功能,只要有考试就会有甄别。然而,当前的一些语文考试过于偏重甄别功能,命题者往往刻意通过试题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强调区分度,搞得家长忧、学生怕、老师怨。可以说,考试功能的单一化是考试命题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提倡淡化考试的甄别功能,增强考试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甄别与发展似乎成了一组对立面,顾此难免失彼。那么,两者果真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关系吗?如何将甄别与发展和谐地统一于考试一身?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那些过于偏重甄别的考试命题,就能发现,越是刻意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试卷越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状况。原因是什么?因为试题的设计违背了科学性。为了强调试卷的区分度,命题者往往人为拔高难度,人为设置障碍,无限扩展考试内容,于是,难题、偏题、怪题纷纷出笼。试问,繁、难、杂的试题如何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状况呢?又将把师生双方的教与学引向何处?
  不妨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试卷才能发挥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当然是难易适度、题型简明、内容适当的试卷,这样的试卷才科学,才能给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因此,科学地命制试题是将甄别功能与发展功能和谐地统一于考试一身的前提。
  1. 关于难易适度
  我们经常听到对试卷这样那样的评价:这份试卷难度过大,那份试卷过于简单。难度过大指试题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超出《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要求;过于简单指试题低于学生应有的水平,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谓难易适度,就是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客观地反映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任何考试都只是“抽样调查”,命题过程也就是选样的过程。选样是否具有典型性、科学性,能否以一当十,直接影响考试结果的信度。如常规题型“看拼音,写词语”,有些命题者习惯于挑选本阶段教材中容易写错的字、词,就不科学,有人为拔高要求之嫌;还有的命题者喜欢在字词考查中选几个二类字让学生书写,似乎是为了促进学生扩大字词的积累,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纷纷把二类字当一类字来教,使学生的负担被加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曾告诫命题者:“我们有一道题出得不好,老师们就会让学生做成百上千道题来应付考试。”在试卷的难易度方面,我们应当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具体目标,不可逾越,也不宜降低。
  2. 关于题型简明
  题型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对能否准确反映儿童的学习水平也显得至关重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命题的考点必须单一,切忌杂糅。有些命题者为了使自己的试题凸显新意,在题型上花工夫,结果适得其反。如下题:
  【例】在下面古诗句的空格中该填的一组植物是()。
  ① 墙角数枝( ),凌寒独自开。
  ② 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 )风。
  ③ 停车坐爱(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 花 杏花 杨柳 枫林( )
  B. 梅 荷花 二月 枫林( )
  C. 梅 杏花 杨柳 枫林( )
  本来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古诗多是学生熟悉的,但命题者人为地设置了障碍,把答案做成选择题让学生推敲,学生往往因此而弄糊涂了。
  3. 关于内容适当
  有些命题者狭隘地理解“大语文”的思想,以为既然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那么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无不是语文教学应当关注的对象,无不可列入考试的范围。于是,大量非语文的或与语文关系不大的内容铺天盖地地涌进试卷里,让师生感到无所适从。
  小学语文到底考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应着眼于一个“小”字,遵循四“最”原则:考查学生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和对学生语文学习最有用的知识、技能。小学语文考试命题还应立足于一个“语”字,遵循“三性”原则:目标规定性(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去确定考试内容)、语文本体性(关注语文本身,而不是非语文的或关于语文的)、教材生发性(考查拓展的内容必须是由教材自然延伸出来的)。
  另外,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考试是激励学生自信、改善教学设计、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应准确、全面地体现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三个维度,遵循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原则,淡化甄别、选拔的功能,不以偏题、难题、怪题为难学生,对学生增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
  
  三、 过程与结果
  
  过去的考试命题思想过分偏重于知识结论的考查,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把语文教学引入机械记忆、重复训练的误区。考试命题中,有两道常规题型值得大家注意: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是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它们考查的多是课堂上通过阅读理解已经取得的成果,学生只需要将现成的知识结论在大脑皮层上复呈出来即可。这种考题带来的导向是:老师们往往不是在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悟内容上下工夫,而是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仔细摸排,一一罗列,然后抄在簿本上让学生记熟用来应付考试。
  阅读教学的意义是什么?不是让学生记住课文中的知识结论而在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范本掌握同类文章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阅读能力的考查应提供与课文有着内在相似性的新材料,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操法于课外”。如要考查课堂学习的内容,也应尽量以新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构建出新的意义,使做题成为学生的一次新的学习历程。
  【例】读读关于“六心”的语句,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热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关心献给环境,信心留给自己。
  (1) 由“孝心献给父母”你想到了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2) 由“爱心献给社会”你想到了课文《 》,文中你最敬佩的人物是谁?这个人最让你敬佩的是什么?
  
  (3) 由“ ”你想到了课文《 》,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什么?请写下来。
  
  本题的设计不是关注现有的知识结论,而是用“六心”的语句体现出教材中各主题单元的意义联系。学生完成本题的过程不只是简单地重现所学知识,他会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受到启迪,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沿用本题的思路自己尝试去梳理课文,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 人文与工具
  
  考试命题本质上是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试卷这一特殊文本与学生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中,命题者通过试题文本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过去那种把只言片语抽取出来的单项训练,是只见文字的外壳,而无语言的内涵,学生只是做题的工具,感受不到人文关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文”既失,“工具”也就没有了归依。事实上,单项的文字训练题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可以说收效甚微,基于此,各家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都不约而同地走整体性、综合化的道路。然而,单项训练却又常常被某些命题者当作“珍宝”拾回来,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将语文教学拉回机械训练的老路上去,这是十分危险的。考试命题唯有回归整体,给学生提供文字流畅、内涵饱满、意蕴丰富的文本,语文试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凭借。
  【例】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拼音在一里写出相应的汉字。
  jiǎnɡjìnɡ bān
  让我们荡起双 一,去游览犹如仙一一一的西
   shū
  湖;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为社会进步一送营养,为祖
  fènɡ
  国的强盛一献力量;让我们登上科学的高峰,到“石头
   yìn jì
  书”里寻找雨点的脚一,波浪的足一;让我们记住这些
   chái fèi
  闪光的名字:睡 一草、尝苦胆、发愤图强的勾践,一除
   tǒnɡ shí
  缠脚陋习的临时大总一孙中山,用勤劳一现自己梦
   bǐ
  想的一得……
  本题的设计有别于那种“看拼音,写词语”的简单机械设计,它把散乱的课文篇目和生字词用一个“让我们……”的句式串联起来,不单单考查了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还体现了较强的意义关联。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不仅受语境的提示,将学过的课文篇目和生字词成串地在大脑皮层呈现出来,还被语段中浓郁的人文色彩深深地感染。
  
  五、 源于文本与适度拓展
  
  课本是小学生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凭借,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阵地。因此,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应当“源于文本”,重视课堂学习。但语文又是开放性的学科,生活中到处充满语文学习的资源,小学语文考试命题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应当依据课本做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源于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适度拓展”而不过度拓展,这是两条相辅相成的命题原则。“源于文本”意味着试卷上大部分试题都可以从课本里寻找到答案或解答的思路。不拘泥于文本,就要善于把文本中的语文资源盘活,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活用到文本外的语文实践之中。如下面的填空题就提炼并整合了文本的信息,并虚拟了小蜻蜓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文本信息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
  【例】小露珠,真美丽。像一样闪亮,像 一样透明,像一样圆润。太阳出来了,小露珠越来越小,最后不见了。小蜻蜓哭了,哭得好伤心。你想对小蜻蜓说:“。”
  命题时,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同样要遵循“源于文本”的原则,要注意课外文本与教材文本的内在相似性,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迁移到课外文本的学习之中,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操法于课外”。
  “适度拓展”的“度”主要指:内容适当,不违背语文本体性;分量适宜,不游离教材,不喧宾夺主;难度适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考试命题超越了这个“度”,老师们为了应付考试就会漫天撒网,无限度地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将语文教学引向灾难。课外拓展的内容正属于“个性”之列,不同的老师课外拓展的内容不尽相同,不同的学生课外的积累也千差万别,因此,考查课外拓展时强调语文本体性、教材生发性、目标规定性显得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考试命题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的思想和做法,它们各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局限性。过分强调其一,舍弃其二,采取剑走偏锋的做法无疑会给语文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考试命题应当善于将对立面统一、融合起来,做到不偏不倚,真正使我们的考试命题走上和谐之旅。
  (作者单位: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小学部)
其他文献
一、 抓住细节,深挖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文本阅读能力,能深入文本,抓住细节,深挖教材,于细微处发现别人体察不到的精华,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方能浅出于文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有位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细节,细细品味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从中去体会伟大的母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基础上,又对文本进行了独具匠心
期刊
一、 复习导入,重温谜面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2. 回忆一下,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  3.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并最终发现了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这“山谷中的谜
期刊
2008年12月25日,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一行三人,应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研室陈明老师之邀,参加了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展示暨全区小学识字教学研讨活动。聊城市教研室冯明才主任,东昌府区教育局苗新泽、闫淑清副局长、教研室于雪昌主任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关怀与期望,激励与赞扬    上午八点半,简短
期刊
“深耕”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耕地深度达六、七寸以上,因为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作物倒伏,消灭杂草等。”我认为,这种“深耕”的方法也应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智慧。    一、 深耕:适度调控是关键    语文课要上得富有艺术性,课前的精心预设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因素,老师的教学调控就显得极为关键。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因
期刊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所占课时多,对学习其他课程影响较大,因此,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关系重大,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鉴于此,应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加减法。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减法,即语文教学要“瘦身”“减负”。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上讲,要求简化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他又说,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从这些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移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受到实验区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除了教材本身的魅力外,还与教材编辑部优质的服务分不开。教材培训、课题指导,给实验区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教材评价组每学期为实验区设计的配套期终水平测试卷,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检测。为了更好地加强评价组成员与实验区老师的联系,共同关注考试与评价工作,在泰州市海陵区教研室和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魏斌书记的牵头下,2009年1月16日,教材
期刊
这几天带孩子们默写生字,总有许多的孩子将“酒”与“洒”字混淆,提醒了多次“酒”中有一横,依然无效。我于是这样做——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带着花纹的小坛子,在旁边写了一个“酉”字,告诉他们这个字念yǒu,让孩子们看看图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猜出了“酉”就是坛子。我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有的说:“‘酉’字上面的一横像坛子口。”有的说:“中间的大‘口’字像坛子的肚子。”有的说:“‘酉’字
期刊
1995年,我从县实验小学调入教研室担任小语教研员,十多年来,我由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每个熟悉我的人都觉得我很幸运。是的,我很幸运!从做教研员之日起,就与苏教版教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教材实验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被朱家珑主编誉为“道德、文章皆为楷模”的教材主编张庆老师的教诲。可以这样说,我是吮吸着苏教版教材丰富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是苏教版教材培养了我,没有苏教版教材,就没有今天的我。  “
期刊
新世纪伊始,献荣同志来金城花园开会,将他的新作《小学写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稿本送给我,并嘱我写序,于是我有幸成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  我花了四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到这是一本教学思想新、操作性强的好书。我想就其中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是如何认识写字教学的功能  在原省教委周德藩副主任的大力倡导下,大家对写字教学非常重视,全省小学生认真练字蔚然成风。但也有人认为,现在电脑普
期刊
听课,一年级,《北风和小鱼》。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读懂了“北风厉害”“小鱼不怕”。  身后一位同行,探身问我,学到北风“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时,似乎应该告诉学生:河面结了冰,水底没有冻住,并不冷,所以小鱼当然不怕北风。  身旁一位英语老师,接着笑道:总是看不懂语文,绕啊绕,到底想要给学生什么呢,依我看,就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小草、梧桐树、小鸟也不怕北风,来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