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与“学”的智慧深耕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20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耕”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耕地深度达六、七寸以上,因为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作物倒伏,消灭杂草等。”我认为,这种“深耕”的方法也应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智慧。
  
  一、 深耕:适度调控是关键
  
  语文课要上得富有艺术性,课前的精心预设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因素,老师的教学调控就显得极为关键。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时,为了让爱因斯坦的形象高大而又平易近人,我通过对文本语言和外界资源的有效整合,将视角巧妙地放在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上,因为只有这样,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才会更加饱满和生动,也更易于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这是文中小女孩的疑惑,也是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所在。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孩子们提出诸多问题的同时,我适时进行总结:“说白了,就是小女孩很纳闷,因疑惑而发问。那么,在这种疑惑而发问的情况下,女孩又有幸与爱因斯坦有了两次亲密的接触,她都有哪些新的发现呢?”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读书谈自己的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再写到黑板上,如“勤于思考”“谦虚”“友好”“好学”“孩子气”“守信用”“淡泊名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纳闷”转变成后来的惊讶和兴奋。
  适度的调控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它架起了学生理解文本,走进文本的桥梁,也是我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的最好体现。
  
  二、 深耕:有效整合是出路
  
  阅读教学应遵循“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应文本”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资源的整合问题。相对于一篇固定文本来说,可用的资源又是有限的。但文本之外的资源是无限的,如网上搜索“爱因斯坦”就有上百万条目,那么,如何在这繁多的条目中搜索到有价值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资源呢?立足点必须是文本,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终端。文中的父亲说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这涉及到爱因斯坦所取得的科学成就,而这些在文中却只字未提。文中小女孩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也不知道,即使知道的也大多是停留在对本文的简单的认识层面。所以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讲,只有讲了,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文中父亲那段话的由来。
  这个补充不仅能弥补课文的空白,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越是知道这些,越是会形成巨大的“落差”——这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刨根问底的想法就越是强烈。从全文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也是小女孩的个性——不盲目崇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回过头再读文本,文本的内涵就厚实、深刻了!
  当学生读到“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时,我追问:“仅仅是坐坐吗?他们还会聊些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令我感慨——
  ▲他们还会聊彼此的童年。因为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医生那儿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是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他们还会聊彼此的学习。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然想把他赶出校门。
  ▲他们还会聊彼此对荣誉的认识。1929年3月,他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在生日前几天,他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学生的回答难道不也给了我们一个“更高的报答”吗?抛出话题,把遴选与拓展的机会让给学生,当学生聊到“正题”的时候,内心必然会升腾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升腾,或许比教学这篇文章更重要,这就是对内在文本与外界资源有效整合的力量所在!
  
  三、 深耕:自然沉潜是追求
  
  针对本课语言感悟与训练点很多的现象,我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安排,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把提高语言能力与提升语文素养融合在一起,历练语言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是值得揣摩与仿写的,但并不是最佳的“文本”语言训练点;其次,对爱因斯坦动作的一个特写——“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备课时我也曾想在这个地方“浓墨重彩”一番,原因是这段话太有个性了,再加上我找到了一张相匹配的头像(鬼脸),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必然有话可说。兴趣是写好话的前提,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语言生长的地方。但是后来还是否定了,为什么?因为,语言生长的地方也应当是生命生长的地方。
  思来想去,最终落脚在“纳闷”上。小女孩后来不“纳闷”了,原因是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外延资源的充实,小女孩的思想认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甚至她的感受此时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她爸爸。于是在引读爸爸话的同时,我让学生仿照写话:
  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小女孩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爸爸……”
  引导学生先说一句话。开始是简单的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的训练把学生的情感“拉拢”过来,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通读课文,总结板书,提炼文章的情感主旨,也就是隐藏在爱因斯坦心灵深处的品质——大爱。“大爱”也正是爱因斯坦伟大的根源所在,把“对儿童的热爱,对科学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融为一身。“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语)在有了这些情感的蓄积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语言训练,其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润泽。
  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我又补充了一段“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的资料:
  1955年4月18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免除所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乐典礼。根据他的遗嘱,火化时在场的人只有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等12人。没有奏乐,没有花卉,小教堂里一片寂静。
  教室里也是一片寂静……就在这片沉寂中,我结束了这堂课的教学。或许爱因斯坦的伟大,此时已经在孩子心灵中沉潜下来。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一直很喜欢“实话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和“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他俩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嘉宾和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思维、智慧的共鸣和撞击。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老师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电视节目与语文课堂
期刊
○梅花香自苦寒来    赵玉霞:  2006年夏,我在吴忠、银川等地接受课改的洗礼,装满了“一脑子的”新思想、新观念,怀着满腔的热情,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回首三年来的路程,我累过、苦过、怨过、惶惑过,但有辛劳,就有收获。  我的课题就是从一堂课中产生的。下面是《蘑菇该奖给谁》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 小黑兔是怎样说的?  生: 小黑兔得意地说。  师:什么叫“得意”?  生: 就是骄傲。  师:
期刊
信息技术和网络不仅成为教师学习提高的途径,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带来诸多益处:一方面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在社会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对语文教学模式产生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又能对打字速度、图像处理技术、音乐媒体运用技术、上网阅读,搜集、整理等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内外衔接的学习,将信息技术贯穿到语
期刊
师:诗是诗人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将借助一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学习诵读和创作诗歌。我知道你们借助资料,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要想读好诗,首先要知道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喜讯时兴奋之情。  生:表达了诗人的欣喜若狂。  生:表达了诗人想快点还乡之情。  师: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期刊
我们教完《三顾茅庐》一课后,学生感到文本中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那么,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历史事件也就成为必然。    一、 依托文本,培养读书兴趣    师:我们刚学完了《三顾茅庐》一课,故事里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人。当刘备准备三请诸葛亮的时候,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
期刊
[编者按]孙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先后获枣庄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8年,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打不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那么,
期刊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识字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约有20余种识字教学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提”识字、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分散识字注重课文语言环境的因素,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其主要方法是“多读课文多识字”。集中识字以汉字学习为本位,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注·提”实验是利用汉语拼音,采用侧
期刊
一、 抓住细节,深挖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文本阅读能力,能深入文本,抓住细节,深挖教材,于细微处发现别人体察不到的精华,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方能浅出于文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有位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关注细节,细细品味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从中去体会伟大的母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基础上,又对文本进行了独具匠心
期刊
一、 复习导入,重温谜面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2. 回忆一下,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  3.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并最终发现了谜底。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这“山谷中的谜
期刊
2008年12月25日,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一行三人,应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研室陈明老师之邀,参加了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成果展示暨全区小学识字教学研讨活动。聊城市教研室冯明才主任,东昌府区教育局苗新泽、闫淑清副局长、教研室于雪昌主任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关怀与期望,激励与赞扬    上午八点半,简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