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那么怎样凸显老师的引导作用?当然离不开课堂提问,通过近些年的工作积累,笔者感受如下:
  一、课堂提问应把握合理的适度和难度
  首先,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要少而精。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能直插主旨的提问。提问时要切中要害。例如:两个等差数列相加时,下面有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方式一:①和数列是否也是等差数列?②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后,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③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什么?方式二:①两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加可以相加吗?②新的公式能否作为一个新的数列的通项公式?③新数列的公差?④新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是否等于两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表达式的和?
  比较之下,后者显得杂、乱、碎,且过于“直”和“露”,不利于学生用已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得不到较好的培养。而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思”得深的效果。
  其次,控制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四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有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当然,如果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了学生力所能及的,那也不恰当。
  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应对数学教学的本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数学教学从本质来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由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至少没有专注深入的思维。所以问题应该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成为学生思维的动力,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学会数学地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二、一个课例
  下面结合课例“椭圆的几何性质”,谈谈如何设计出具有思维动力的问题。本课通常的设计是这样的:根据椭圆方程 (a>b>0),提出问题:“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等几何性质分别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在课堂上学生是在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但是,我们认为以上的学习活动仍然是机械的,因为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即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事实上,学生只是教师各项指令的机械的执行者,不知道为何要执行这些指令,因而也就不能形成深刻而主动的思维活动,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不具有思维的动力。
  下面是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突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已知一个椭圆,如何建立它的方程,今天研究这一问题的逆问题,己知椭圆的方程,如何画出椭圆”,比如,已知椭圆方程为(a>b>0)1,如何画出它的图形呢?”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这一任务,根据教学的实际进程,适当地给予策略性的指导。
  学生:将椭圆的方程化为 可用列表描点法画图。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讨论画法:①是否可以随意取值,它有范围吗?y的取值范围又如何?(引导学生考虑椭圆的范围);②求y的值时,要不要“ ”都要考虑?(引导学生考虑椭圆的对称性);③研究曲线上某些特殊点的位置,可以确定曲线的位置,椭圆上有哪些特殊点?(引导学生考虑椭圆的顶点)等等;④紧接着,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化,研究椭圆 (a>b>0)的几何性质。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所提问题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从而能启发学生思考。椭圆的几何性质是在学生探索性的活动中,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创造”出来的,并非凭空而来。
  三、具有思维动力的问题所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载体性。所提问题要附载所需学习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即,问题应具有“生长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能引发和抽象出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应该看到,要解决的问题是数学概念等知识的真正来源,数学概念的意义与其说来自于定义,不如说来自于一类求解的问题。事实上,数学概念是思维的结果而并非思维的起点,在很多情况下,数学概念是数学家为了陈述定理、表达结论而创造出来的。
  (二)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提问题应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认知状态,激发思维、引导探索,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应成为一节课的主要结构和基本框架,所以问题不是开场的锣鼓,它本身就是戏。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一般化、特殊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地思维。
  总之, 回顾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提问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因而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的形成由低到高有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感到有趣,二是产生乐趣,三是达到志趣。志趣是作文兴趣的最高层次,形成了志趣,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就会长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循序培养兴趣,激起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并提高写作能力呢?  首先,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正确评定作文成绩,鼓励他
期刊
导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好的导言,能给学生以遐想,如在学生面前打开了金碧辉煌的知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畅游其中。那么什么是好的导言呢?我认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获得好的课堂效果的导言,就是成攻的导言。    导言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类型,而是因人、因时、因地、因材而变。选准角度,简捷明快,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备课时,不要忽视导言这一环节,要认真研究,做到
期刊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初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非常赞成‘老师下水’。还说:“语文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去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去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脚步”。这无疑是语文老师指导作文的宝贵经验之谈。  可是有些人认为,现在的作文选很多,不需要自己动手写作文。是叶老的话过时了呢,还是“只教不作”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认为有以下理由足以证明叶老的话对
期刊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只有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动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是学好政治课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学习思想政治课中引起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
期刊
高中英语新大纲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高考和社会的需要?下面本人就几年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感受谈一下有关这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改革,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
期刊
摘要: 视力低下日益成为中小学生常见疾病之首,我国每年新增的近视患者就超过三千万,目前约有近四亿近视患者。为了了解小学生近视现状、发病原因及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对我校学生近视、身高、握笔情况及课桌、椅子高度等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学生近视的高发病率不仅与学业负担过重有关,更与不良握笔姿势、不协调桌椅等有关。  关键词:小学生、近视、身高、桌椅高度、握笔姿势。  眼睛是我们洞察世间万物,探索自
期刊
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工作岗位对于劳动者的英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级各类的英语水平测试也层出不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由“知之”到“好之”,再由“好之”发展成“乐之”呢?笔者认为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语境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是一个把自然语言运用的事实转换为知识,又把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高中生必须能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作为语文课程标准得以具体实施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品味语言”这个中心环节,引导学生由语言的感性习得出发,带动对作品内涵的具体领悟,人物命运遭际和丰富的心灵世界的深入体验,以及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把握,进而形成审美能力。  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