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西行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1988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西行,在佛国的日日夜夜,多少天在破晓中启程,在星光里栖息。
  行走,简单的两字,承载的却是厚重的历史和身心的疲惫。
  续练,千年的佛缘,传承在佛教造像艺术上,它成为了多少平凡人的精神殿堂。
  为了灵魂的求乞,每天,我们十几个小时奔波在天竺贫瘠的土地上。在满目尽睹人世百态的沧桑中,渴望寻觅佛教造像艺术的辉煌、这是一条同时通往地狱和天堂的进茫之路,一条当年唐玄奘西天取经行走的荆棘之路。
  西行,成就了我人生的一次行为艺术,也成为我思想中一场艰难的攀援之路。
  龙象共舞,华夏与天竺文化交流源远流长。1700年前龙村菩萨有云:“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我们同为文明古国,同时期脱离殖民统治,同是21世纪的金砖四国。在亚洲大地上,我们共同娓娓地叙述着人佛之间的洲源故事,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西游记》、脍炙人口的月免神话,它们不仅盛传中国,在印度也流传了几千年。
  千江有月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千年风沙已经淹没了脚印,多少大师圣人,被风吹雨打而去,刚一年前同行的朋友,仅偶尔想起……然而今天,佛教造像艺木的传承,却又顽强地留下了新的辙痕。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及佛教的造像艺术,对中国人内心影响之深远,在华夏的传承和发展,难以言叙。
  在印度的行走中,我们试图以日记的形式近距离地触摩那个丰富多彩的佛国。从蓝毗尼的《佛国地理》到旧德里的《乞缘》:从桑吉的《世纪老人》到鹿野苑的《圆心寂然不动》:从菩提伽耶的《圣地之殇》到《菩提树与洞窟》,从灵鸷山的《灵山三谒》到拘尸那罗《圣洁的生命之旅》,佛像永恒的艺术魅力,更使我们深切感受了传承背后的人世百态。
  在那里,煽我动情又引我关注的是那美不胜收、无处不在的绚烂纱丽,她给贫困灰色调的天竺,添加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欢乐,她为世人展现了她们民族信仰传承不变的魅力。
  一路上,我们仰望佛教造像艺木的灿烂,感受若干年佛迹的神圣宏大与天竺纱丽的神秘朦胧。然而,却无法回避印度北部乡村飞扬的尘土、贫瘠的荒漠。许多本亦是浪漫简朴的美丽村庄,因过于穷困,显得污浊而毫无生气。在城镇中,那些垂死的路面及混乱的街口,憔悴地躺倒在人行道上睡觉的苦力们与那些神情超然的苦行僧:在通往佛陀圣地的千年古道上,荷枪戒备的士兵,围堵罢工的人群;在前往圣地的火车站台上,拥聚着无数贫困的面孔,成群赤着双脚的孩子纷纷伸手向我乞讨,那些黑瘦的脸上衬着晶莹无瑕、罢白分明的大眼睛……突然,在双目对视中,我被孩子那双罢白晶莹的大眼睛,深深地摄入眼帘,我的双脚一左一右,踩在他眼球的黑白之界上,尴尬地站立着,不知所措。
  我踏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白与黑,残酷地交织在一起。佛陀世界的超然华美,映衬着人类生存的无奈灰暗,他们颠颠倒倒地搅拌、折腾着我。将我出发时满身敏锐、兴奋的神经触觉,搅成乱码,整个人的身心变为一个进进蒙蒙的混合体。
  印度,震惊了我!
  回首西行,探索的脚步没有止境,我仍在行走,希望能进入佛国艺术的殿堂……
其他文献
印度,比哈尔邦。盛夏。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阳光是用“刺眼”来形容的,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讲,在印度的白天,除非乌云密布或是下雨,其它时间都是睁不大眼睛的。当地人对我的穿着感兴趣——我的包、我的发卡、我的墨镜。他们很友善,总是冲我微笑。我看到他们的眼睛,浅棕色的,比我的浅,像奶茶一样,于是开始怀疑,如果在这里待很久,并且从不戴墨镜,那会不会,我深棕色的眼睛也会变得这么浅?那么,玄奘的眼睛变成奶茶色了吗?曾
期刊
“毗舍离,这仅仅是梵语音译的地名吗?”  “是,那里是佛陀最后一次讲法的圣地。”  “车要开多久到啊?”  “3个多小时吧。”印度导游发仔回答。  3个多小时,我竟松了一口气,这是此次印度之行,我们从这个遗址到那个遗址,车程最短的一次。  这几天,追寻着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足迹,我们从博帕尔的桑吉——佛教的起源地,经鹿野苑、菩提伽耶到巴特那,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特别是沿途的路上一个坎坑接一个泥
期刊
塔克西拉有一处古迹的名称很怪,叫国际佛学院,很像现代的宗教教育机构,其实是指乔里央(JauJian)的讲经堂遗址。由于历史上这个讲经堂等级很高,又有各国僧人荟萃,说国际佛学院倒是并不过分的。它在山上,须爬坡才能抵达。  一开始我并不太在意,觉得在这佛教文化的早期重心,自然会有很多讲经堂的遗址。但讲经堂的工作人员对我们一行似乎另眼相看,一个上了年纪的棕脸白褂男子,用他那种不甚清楚的大舌头英语反复地给
期刊
平凡得像婆罗树的落叶,平凡得像拘尸那罗小村,平凡得如你我的身躯,佛陀也走过老、病而终进人寂灭。  2010年4月29日沿着西行的行程,我们来到佛陀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印度北方邦东北部的边陲小镇——拘尸那罗。  平凡的佛陀,2500年前在这里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  这座清净优雅的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前后毗连的主要建筑物——卧佛殿和涅槃塔。它们被涂以本色,建立在一个高大的平台上。前方是低平的一大片
期刊
守护释迦牟尼苦修洞窟的喇嘛一再叮嘱我们赶快离开,我们一看地图,干脆再去一个佛教重地,现在叫巴特那,佛教典籍中一再提及的华氏城。释迦牟尼时代已经是一个小王国,叫波吒厘子,阿育王更把它定为首都,很长时期内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弘佛决定都在这里作出,为此,中国的法显和玄奘也都来拜访过。从巴特那北行,可以进入尼泊尔,好,那我们就选定这一条路。  这些天来,自从我们由新德里出发,又进入了一个行路特别艰难的严峻考验
期刊
灵鹫山,简称灵山,在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东南约110公里的地方。这个地名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就是灵山。而且,中国也有不少地方的名字和它相同或相似。而这些中国地名,大多是从印度的灵山或灵鹫山借来的。像杭州西湖北边的灵鹫峰,干脆被说成是从印度飞来的,所以又叫“飞来峰”。  中国许多人对西天灵山的印象,主要是来自《西游记》中的描绘:“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霭千重的,
期刊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它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西洋古董所知甚少,通过采访西洋古董的收藏家、西洋古董博览会主办方等,每当再想起西洋古董,每当再看到我采访的古董商收藏的那一枚枚戒指、手链都黏贴过另一个时代的人的体温,但如今仍然熠熠生辉,都让我想起康德的这句墓志铭。天然材质经过人工
期刊
刚与爱人游泳归来的徐芒耀热情地给我们泡着咖啡,打眼看去,他的画室里,咖啡机、各色咖啡、调料、工具一应俱全。他爱人介绍道:“徐老师这里,他们谁来了都是,咖啡、蛋糕”。爱喝咖啡的“洋”习惯,徐芒耀从留学巴黎归来一直保留到现在,“留学的时候和巴黎美院的同学常去喝。法国人喜欢喝咖啡,坐在咖啡馆不管多少时间,就坐在那里想啊,慢慢画稿子啊,包括作家在那里写东西。像萨特,我每次从圣·日尔曼·代·帕莱地铁站里出来
期刊
阿尔斯特湖恬静慵懒地躺在汉堡的怀里,水光粼粼,倒映出湖岩的幢幢建筑,更显清澈。优雅地游弋于湖面的天鹅是湖上最美的风景。2005年8月的一天午后,一个高高壮壮的剃着平头的东方男子来到了湖边支起画架拿着画笔静静地画着,他时不时抬头看一下眼前的景色,然后在画布上坚定地落笔,完全忘了旁观者的存在,直到日落将至,对岸市政厅下的连拱走廊开始闪出灯火他才离去,这个画者便是崔小冬。  这一年是中德文化年,崔小冬作
期刊
石头,脱离了原始的粗犷,佛教赋予它更多的思想意叉;艺术,又使它们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生命。  石雕艺术,赋予它山更多美好的记忆。  公元831年,它山以石筑堰,称“它山堰”为中国四大古堰之一。自此,灌田养民,历千余年而不衰。  公元2008年,它山以石建馆,称“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自此,华夏大地千年百代,那壮丽或缠绵的生命,有了最坚实的记录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华夏民族自古就崇拜玉石,却对它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