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之美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gu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色釉瓷器以纯美幽淡和追求颜色与器形的和谐,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色釉瓷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轨迹。
  颜色釉瓷器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怎样鉴赏颜色釉瓷器,颜色釉瓷器又如何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为此,记者采访了著名文物鉴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
  


  《文物天地》:颜色釉陶瓷是陶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釉瓷器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马未都:按科学的方法分类,颜色釉包括单色釉和复色釉。单色釉瓷器,专业术语称一道釉、一色釉,指瓷器只有一个颜色,如白釉、红釉;复色釉则是瓷器有两种以上的釉,如炉钧釉、仿木纹釉。
  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是陶瓷的一种美学追求。它不像带有画意的陶瓷,表达那么直接。绘画表达开门见山,画山水就是山水,画花鸟就是花鸟,颜色釉是一个含蓄的表达,你必须具备美学素养,才能体会。早期瓷器的颜色釉是不经意的,不是特意追求的。唐宋元明清以来,颜色釉的追求逐渐强烈而明朗,尤其到了康乾盛世,颜色釉的烧造就显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自然界中,与生俱来的颜色是红、黄、蓝、白,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之一,对文明发展影响深远。单色釉瓷器中的蓝、黄、红、白四色,与祭祀和八旗制度密切相关。所谓“国之大事,在于戎祀”,人类在远古时代就祭天祀地。在古人意象中,蓝色是天的颜色,黄色是土的颜色,红色是太阳的颜色,白色是月亮的颜色。北京现存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之所。据《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清太祖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将部属以旗色分黄、白、蓝、红四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增编四旗在黄、白、蓝、红旗上镶边以区别。从祭祀和八旗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蓝、黄、红、白这四种颜色在宫廷中的重要性,这四种颜色的瓷器,反映了一种皇家思想。我们在欣赏这些颜色釉时也要想到其中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
  此外,颜色釉中还有很多非常漂亮的颜色,如胭脂红、湖水绿、葵绿、柠檬黄等。这些颜色的产生都和宫廷偏好有关。由于这些颜色烧制不好控制,成本非常高,民窑未见过,因而,这只是皇家审美的一个分支,平民百姓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过,遑论普及了。
  今天所说的颜色釉主要指明清时期烧制的颜色釉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是单色的,但不是作为单色釉出现的,与当时的美学追求有差异。宋代瓷器的颜色受哲学、宗教、皇帝审美标准等因素影响,如崇尚道教、皇帝素养高等,使陶瓷美学追求单色,而当时彩瓷多是民窑烧制,水平低,且彩瓷、单色釉的关系和明清时期不同。唐宋时期的颜色是不可选择的,明清时期颜色釉瓷器则只是众多瓷器种类中的一种。
  《文物天地》:颜色釉瓷器产生的文化动因是什么?
  马未都:每种颜色瓷器生成、兴起的原因都不相同。白色是人类一直追求的颜色,从北齐烧制的白色瓷器――今天看来白度是不够的――到今天,人类探索白瓷千年,产生了诸如甜白、猪油白、象牙白、卵白……,但究竟什么是白,还是说不清楚。追求到何时为止,我觉得,是没有终点的。
  黑色不同,瓷器烧制一开始就力图摆脱黑色,而当能轻松摆脱黑色的时候,人们反过来又追求黑色了。
  青釉也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其他如黄釉、蓝釉及孔雀绿、茄皮绿等特殊颜色也是主动追求的过程。颜色釉瓷器的烧制,反映了人类认知自然的科学历史进程。
  《文物天地》:颜色釉瓷器的产生既与制瓷工艺有关,也与社会价值取向相连。白釉瓷器的内涵是什么呢?
  马未都:红、黄、蓝是颜料中的三原色,能配合成各种颜色。在瓷器烧制中,白釉是基础。闻名天下的宋代定窑白釉瓷器也是白度不够高的牙白色,瓷化程度也不高,无法与后来的景德镇白瓷相比。明代福建德化白釉瓷器被称为“猪油白”,西方人称“中国白”,同样无法与景德镇白瓷相比。景德镇元代白瓷的出现,是景德镇白釉瓷器最终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保证。元代青花瓷器之所以占据霸主地位,也是因为有景德镇白釉的出现。因为没有优良的白釉,就不可能在画出那么亮丽的青花。
  元代白釉瓷器的流行,与元人尚白相关。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蒙古人以奶食为主食。另外,蒙古人重视金属银,“蒙古”本意是银。元人对白色的追求,是一种精神追求,这个精神贯穿到物质,要在物质上体现出来,导致白釉应运而生。元代白釉又称枢府釉,早期受南宋影响而呈鸭蛋青色,中期以后彻底变白,这种白是一种不透明的白,专业术语称“失透釉”。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元代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者高”,后人遂将元代白釉称为“枢府釉”。以这种方式命名,历史仅此一例。
  


  明初永乐时期白瓷是白瓷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后世称为“甜白釉”。
  清康熙时期大量烧造白瓷。此时的白瓷开始带有刻工。康熙白瓷多少有点闪青。雍正后,白瓷几乎是纯白色,这与雍正帝本人喜欢白瓷有关。乾隆后的白瓷烧造工艺娴熟。正是过于娴熟,白瓷烧起来容易且非常白非常漂亮,白瓷就不太作为艺术品种了。
  《文物天地》:中国文化中,红色寓意喜庆而吉利。红釉瓷器具有同样的意象吧?
  马未都:红釉瓷器在元代就有烧造,与釉里红同步,存世量稀少。明初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有极大发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洪武瓷器80%都是釉里红。我猜测原因有三:改朝换代后表示正统的颜色,一般都用红色;红色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主南方,而朱元璋发迹于南方,红色是其幸运色;朱元璋姓氏中的“朱”即红色,年号洪武与红谐音。朱元璋的意趣影响后世,至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器发展成熟。宣德以后,红釉只在明代少数几个时期偶露峥嵘。这是因为红釉烧造成本高,又不容易控制,一旦技术失传,就没有人能再去复烧。
  红釉瓷器入清后加以恢复。著名的有康熙郎窑红。郎窑红特征是“脱口垂足郎不流”:脱口指口沿边露出一圈灯草色;红釉从上到下,越来越多,足部积累得最多,称垂足;但红釉流到足部的时候就停止了,不会流过圈足,叫郎不流。标准的郎窑红立件,颜色越往下越深,底足呈苹果青,也有呈米黄色的。康乾后,红釉品种日益丰富,如高温釉有祭红、豇豆红、窑变红,低温釉有珊瑚红、胭脂红、矾红。同样是红色,郎窑红的红深沉凝重,内涵丰富;胭脂红的红清丽悦目。
  《文物天地》:蓝色深沉稳重,蓝釉瓷器即如此。
  马未都:蓝釉瓷器也出现于元代,多有白纹饰。明宣德后复烧蓝釉瓷器,有宝石蓝和雪花蓝(洒蓝)两类重要品种。从工艺讲,洒蓝釉不是蘸上去的,也不是浇上去的,而是用管吹上去的,身上的釉呈斑点状,故又称“吹青”。我在很早以前碰到过一个洒蓝胆式瓶,口部破了,被店主用釉石磨得非常平。考虑它是一个残器,买了不是很舒服,但完整器非常贵,又买不起。考虑再三,我还是买了下来,在书架上一搁十几年。我慢慢体会出乐趣:收藏当中,任何人都追求完美,但历史沧桑,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能完美地存留。今天看到一件残器,也是一种幸运。完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但你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不是易事。在收藏当中,有时东西不完美,我们要追求内心世界的完美。
  


  晚明的蓝釉瓷器都是深沉的霁蓝色。清初,蓝釉变化反而不如刚复烧的红釉多,只是色泽由深及浅,最浅的称月白色,主是是文房小件。晚清时,对蓝色的追求就没有目标了,当时有一种蓝釉称砖蓝色,可以想见颜色灰暗。
  《文物天地》:黄色是皇室专用色,黄釉瓷器亦不例外。
  马未都: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元代有黄釉瓷器。明宣德时期有少量的黄釉瓷器,著名者是弘治黄釉,称鸡油黄(又称娇黄或浇黄),被历代藏家视为黄釉之最。清代黄釉品种较多,有鸡油黄、淡黄、米黄、柠檬黄,等等。艺术类的黄釉,主要集中在雍正以前。日用类的黄釉,历朝历代形成定式,与宫廷制度有关。黄色是皇家专用之色,主要是谐音,也是这颜色吉利。宫中把里外均施黄釉的瓷器尊称为“黄器”,又称为“殿器”,只有皇帝、皇后及皇太后才可以使用。
  


  蓝、黄、红、白四色代表的社会含义深刻。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天地日月,更多的是表现皇家以皇权思想所设计出来的瓷器。基于这种原因,这四种单色釉瓷器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不仅影响到皇帝,也影响到平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陶瓷制造中的一种社会学的表达。
  《文物天地》:除与天地日月有关的蓝、黄、红、白四色颜色釉瓷器外,还有很多丰富的颜色。
  马未都:当古人游刃有余地烧出白瓷后,就有了烧制其他颜色瓷器的愿望。唐人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春来江水绿如蓝”之句。在古人眼里,最绿的颜色就是蓝。瓷器中有一个特殊品种,叫孔雀绿,后人也称孔雀蓝。今人看来,就是蓝色的瓷器。宋代就有孔雀绿釉,属于低温釉。孔雀绿是一种有意识的颜色追求,与当时青瓷、黑瓷的无意识追求完全不同。宋元时期的磁州窑实际上大量都罩孔雀绿釉。元代青花是高温蓝色,孔雀绿是低温蓝色。元代典型器有带“内府”字样的孔雀绿釉大罐非常漂亮。明代孔雀绿釉瓷器有什么?珐华器。山西非常多,今天也叫琉璃器,珐华器的有道“沥粉”工艺,就是使它的瓷器都凸起。只是,在民国时期,因法国人特别追求珐华器,致使珐华器流散到了欧美。康雍乾三朝的孔雀绿色泽越来越均匀。乾隆朝以后,就很少烧造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即绿,绿釉亦称青釉。早期青釉肯定是一个无意识的追求,当釉料里含铁在2%-6%之间,就呈现青色。古人在摸索过程中,就要控制含铁量。青釉典型的代表就是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耀州窑,等等。龙泉在元代还一直在烧造,成就非常高。明宣德以前龙泉还作为贡瓷,宣德以后突然停烧。清康熙朝重启的青瓷风尚持续至清朝终结,并在康雍乾三朝步至巅峰,又分出粉青、豆青和冬青(或东青)。清代青釉的特征是加进了很多装饰手法,如纹饰、堆粉,刻花。雍正乾隆时期的青釉,釉百肥润,以后就越来越稀薄。
  以绿色为基调的低温釉千变万化,如康熙时期的瓜皮绿,雍正时期的湖水绿,乾隆时期的葱心绿,等等。
  《文物天地》:如何理解茶叶末釉?
  马未都:茶叶末釉是颜色釉中特殊品种。生成于偶然,唐宋时期有的北方窑口瓷器很容易烧造出这种颜色,清雍正后变成主动追求。茶叶末釉又称厂官釉。《陶成纪事碑记》记载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我们听名字容易区分鳝鱼黄和蛇皮绿,就是分不清抽象的黄斑点。后人又将茶叶末中的一种颜色形象地称为“蟹甲青”。很多人造颜色很难用语言描述,大家就用自然界可能理解的东西命名。那么,美学的追求到了茶叶末釉,就进入一个非常含蓄的层面,这个层面的美学理解起来,远不如红、黄、蓝、白通俗易懂。茶叶末釉不那么赏心悦目,到底是什么颜色,是黄是绿,谁也说不清。茶叶末只是个专业术语,有审美上的障碍,需要慢慢去体会这种颜色带来的愉悦。
  茶叶末釉强调色泽的微妙变化,工艺难,欣赏者寡,因而逐渐衰退,乾隆朝以后的茶叶末釉都是非常难看的黄色。
  《文物天地》:中国传统文化中,事物都是相对的,如阴阳、黑白。黑釉瓷器是有意追求的结果吗?
  马未都:历史上,对黑釉的追求时期非常短。黑釉最早是无意识的产物。这是因为工艺上控制不了,含铁量过多,烧黑了。整个明代就没有人烧黑釉。清代只有康熙一朝追求过黑釉,包括雍正乾隆都不多见。晚清有仿品。
  黑釉是陶瓷生产中的无奈之举。我们不能想象捧着黑碗长时间吃饭的心理感受。不幸的是,古人是长时间拿着黑碗吃饭的,所以,瓷器烧造要求摆脱这种黑暗。中国陶瓷之所以对世界有贡献,就是能不停地把它的缺陷回避掉,改正掉。
  清康熙年间,人们生活好了。忽然想起这黑碗,于是出现了乌金釉,就是黑釉。中国人能耐大,凡是不好听的名字,全都能换一个方法表述。为何叫乌金釉呢?过去将煤叫乌金,古代拓片有种拓法叫乌金拓,纯黑的。
  历代文人与工匠一道,美化所有生产出来的艺术品。古代瓷器的命名,每一种颜色都回避了名字当中的缺陷,如黑釉称乌金釉、酱釉称紫金釉,而把优美的地方展现出来。这就是瓷器的魅力。
  《文物天地》:复色釉中的炉钧釉又是什么样的呢?
  


  马未都:炉钧釉是颜色釉复色釉的典型。炉钧釉呈流淌状,蓝红相间。实际上是想仿广钧(广东石湾地区生产的一种钧瓷)和宜钧(江苏宜兴地区生产的一种钧瓷)。但与广钧和宜钧比起来,炉钧的花纹流淌状非常明显。炉钧釉在雍正乾隆时期有一个简单的判定方法。炉钧釉是红蓝两色,红多蓝少者,多是雍正时期;蓝多红少者,多是乾隆时期。由于欣赏炉钧釉的人不是很多,乾隆以后就急剧衰退。雍正时期烧造的炉钧釉有“高粱红”之称,颜色非常含蓄。
  《文物天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曾大规模地仿烧宋代名窑,这反映了什么价值取向?
  马未都:雍正乾隆时期仿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瓷器是一项重要的颜色釉成就。
  仿古与统治者有极大的关系――雍正帝非常崇尚宋代的审美。但清代仿宋代五大名窑与宋代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清代的追求的是意象而不是具象。清代追求的是汝官哥钧定的意思,而不是要模仿得一模一样。这种模仿有美化的倾向,所以,雍正乾隆时期仿的五大名窑,比宋代实际的东西更漂亮一些。这时候,我们就看出统治者的追求了。皇帝没有任何造假的心态,没有牟利的心态,他仿造五大名窑,既不想造假,也不想赚钱,就是喜欢。这就是盛世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国家之力的技术,达到古人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种大国心态。
  乾隆一朝还有一种极特殊的品种――仿生瓷,仿大理石、仿木纹、仿青铜、仿漆器、仿古玉、仿金银釉,等等。以瓷器的能力,仿所有可见的物质。当时仿生瓷的表现力非常高,甚至能仿出干鲜果品,仿一个螃蟹搁在那儿,跟真的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仿生交瓷呢。是因为乾隆中期以后,社会的富足导致生活情趣的变化。生活情趣的变化,反映到艺术品的追求上,就不是追求单纯的艺术品了。社会的富足会产生一种炫耀的心理,不仅是个人生活富足愿意炫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富足时也都愿意炫耀。
  《文物天地》:雍正单色釉瓷器成就非凡,原因何在?
  马未都:首要的原因是皇帝的热爱。雍正帝是个非常内敛的皇帝,不下江南,就在皇宫里待着。他把内心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对艺术品的欣赏上,因此,他对艺术的热爱有别于其他帝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次是有年希尧这样杰出的督陶官。
  《文物天地》 :请您谈谈颜色釉瓷器收藏市场状况。
  马未都:中国市场,每个时代都一样,不单单是收藏市场,其他市场亦如此,即以热闹始,以沉寂终。颜色釉瓷和彩瓷比起来不是主流,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颜色釉瓷在历史上的地位超过彩瓷。如今颜色釉瓷器的地位跟彩瓷不成比例。原因在于欣赏者的美学、哲学修养,即藏家构成总体文化偏低,可能更喜欢表达直接的彩瓷。
  随着时间的累积,人们对颜色釉瓷器的认知会逐渐增加,甚至可能超过彩瓷。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
  (本文所配器物均为观复博物馆藏品)
其他文献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一个重要的考古文化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現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为5500—5000年。  对于红山文化及其出土玉器的介绍,笔者不想在此多有赘述。自从笔者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处于北方这一大环境之下,常常能感到这里的玉器研究者及爱好者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偏爱。相比于南方良渚文化玉器上细腻繁缛
期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由中国美术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及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合作主办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于2008年5月15日至7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文化部的支持下,此展被列为奥运重要文化项目,体现了“人文奥运”的宗旨。  “灵动的风景”展示了过去两百多年德国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人物与风景”的主题贯穿了从浪漫主义,到表
期刊
沈铨(1682-1762后)字衡之,号南蘋,浙江德清人,是清代中叶颇负盛名的画家。工写花卉翎毛,设色妍丽,画人物得不传之秘。  沈铨年少时因家境贫困,随父学扎纸花、纸冥屋等手工艺。后在平湖拜花鸟画家胡湄(字飞涛,号晚山,又号秋雪,浙江平湖人)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至20岁左右,专事绘艺,并以此为生。清初至乾隆年间,花鸟画风格多样,有以八大山人和石涛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恽派、以高其
期刊
其实,蛮多复杂的事情呢,它又蛮简单;但是蛮多简单的事情后面呢,又蛮复杂。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团长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把这个简单又复杂的真理告诉木头疙瘩一样的士兵许三多。  这确实是个真理,无处不在,在庞杂的中国古陶瓷收藏界亦同样适用。颜色釉瓷器正是其中最简单却又最复杂的一个类别。    颜色釉,港台地区更习惯叫做“一色釉”或“一道釉”。与五彩斑斓的青花和彩瓷相比,颜色釉瓷的魅力全靠单一而美丽的
期刊
旬前接友人周君来电,说从中国嘉德春拍竞得吾乡先生明程嘉燧(1565—1663)扇面一件,语含欢喜之情;又言嘉德同时拍卖的还有乡先生明李流芳、娄坚之精品,唯惜其价格太高,无力竞拍了。周君说程氏此作虽精彩莫言,然犹可宝重者,其上又有乡先生明唐时升(1551-1636)的题跋。我闻之不禁失声:“真好东西也!何时可一睹芳容?”周君说现在沪上,改日回嘉,定当带归,到时可前来欣赏。    昨日接周君电,说扇面
期刊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的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西部。德清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内羊尾巴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文化遗址之一,县境周初属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时吴时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德清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    德清是原始瓷的故乡,德清县所在东苕溪流域是德清窑原始青瓷的主要产地,也是商周时期土墩墓和遗址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原始瓷是土墩墓、商周遗址、
期刊
火烧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遗址。1984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德清县文物工作者发现。2007年3月至5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火烧山窑址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窑炉遗迹和大量的遗物,器形有碗、盘、罐、鼎、盂、簋、窑具等。纹饰装饰复杂,有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倒U形绞索状绹耳等。采
期刊
这些半路出家的收藏者,对红山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并执着地探索远古之谜。实际上,红山文化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徐俊民:天上掉下个玉猪龙    五年前,徐俊民在内蒙古开了家古韵斋古玩店。10多年前,他便与红山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夏,徐俊民到乡下探亲。野外游玩时,在一座小山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一半埋在泥土里,露在外面的部分呈半圆形。由于风吹雨蚀,表面呈现出一层白黄色的皮壳。
期刊
吴自牧著《梦梁录》,乃缅怀十三世纪杭州全盛时期之作。据书中所载,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有专为官府或私人举办宴会庆典的专职机构,有“排办局”之设,专为宴会场地布置家具,亦提供家具租赁,诸如桌椅、交椅、桌凳、几案等。这大概是中国典籍中有关类似二十世纪室内设计的最早记载。排办局主理宴会家具的布置,包括编排主家席与客席位置,提供宴会庆典所需一应座椅及装饰陈设等。官民庆典各有不同礼仪,得按规章筹办。    
期刊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古文化,随处可以俯拾到各种带有娱乐性质的雅玩,能使人快从中来,乐而忘忧。之所以称其为“雅玩”,是因为它们总是以正、雅为标志,以玩为形式,以乐为目的,怡情悦性,强身健体。这些丰富多彩的古代“雅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雄建和柔美之分,益力和益智之别,较力和竞技之差,刚烈和恬适之异。特别是众多萧墙之内的兰闺雅玩,优雅别致,消闲娱乐性更强,为寂寞深闺增添无数乐趣,深为闺阁佳丽所乐道。跨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