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启蒙期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表达能力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即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乐一乐的过程中,让幼儿去感知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即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在客观接受和主动创造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萌发幼儿去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
兴趣是尝试的先导。幼儿对音乐活动有兴趣,因为音乐活动能满足幼儿充分运用感官的需要和特点。但这种兴趣是无目标的,不持久的。只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情趣,才能使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尝试,使音乐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高低起伏的音节,快慢有序的节奏,丰富、形象、动人的音乐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音乐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健康的情趣,诱发审美情感,而且还能促进感知觉、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但幼儿对于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只有把音乐融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直接体验,感知音乐,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想结合多年来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同样如此。
1、增进师生感情,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当我们努力营造出一份平等、宽松、愉快、自主、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时,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刚入园的幼儿对一切都很陌生,他们不适应环境,不熟悉同伴,对老师也存有一份戒心,师生间存在着一定距离。于是,哭喊吵闹在所难免。但我发现,每当音乐响起时,胆大的幼儿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而胆小的幼儿也会暂时停止哭声。于是,我就充分利用音乐手段,同时给幼儿更多的关怀和爱,进行情感交流,逐渐消除陌生感,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孩子午睡时,我轻声哼唱《摇篮曲》;幼儿入园时,我放上轻松愉快的音乐,热情地迎接他们;自由活动中,我与幼儿一起唱他们熟悉的歌曲,并将他们轻拥入怀;幼儿离园时,我放上一段抒情的音乐,让他们产生留恋之情。总之,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充满音乐声,让每个幼儿从老师的身上和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了一种期待,一种力量。另外,我还注意扩大幼儿的生活范围,寻找各种美的声音。如秋季带孩子到野外,听秋风吹动树叶的“唰唰”声;春游时,引导幼儿倾听淙淙的流水声和各种鸟鸣声等。久而久之,不但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而且也使幼儿对教师有了亲近感、信赖感,期待和力量化为了学习的动力,创造出了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
在幼儿受到美好音乐熏陶的同时,各项活动的常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比如当老师播放《蜜蜂做工》的音乐时,孩子们便会就快速的收玩具;当老师播放《摇篮曲》时,孩子们便会安静的靠在椅背上休息起来……就这样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时的各项常规信号,不再是原来单一、紧张、压抑的铃声,而是轻松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就是在这样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2、创设隐性教育氛围,设计美的音乐意境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情绪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一张图片、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场游戏,往往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幼儿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用周围的环境去感染、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是靠耳朵听,靠大脑想,而是在用“心”学习,这样主客观一致,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诱惑的磁场。幼儿置身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对音乐情景的体验、领悟比表述的语言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协同发展,从而确保音乐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如学习“有趣的节奏门铃”时,我在活动室内布置了森林的场景,森林里住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家分别装上了门铃,整个活动以小朋友到动物家做客开始,必须敲对门铃节奏才能进小动物家的情景中进行。又如,在进行《让座》的音乐活动中,我采用了布置场景,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主动地投入活动。活动中,我一改往日音乐课的座位,事先将小椅子搭成车厢的形状。然后,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自然而然地熟悉并了解歌词。幼儿在参与表演后,学唱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又引导幼儿在原来歌词的基础上创编了"抱孩子的妈妈上车"、"老爷爷上车"、"盲人叔叔上车"等歌词,幼儿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可想而知了。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幼儿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活动教材,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植于儿童自己“自然的生长土地上”,符合儿童自然发展法则,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选材时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例如《漱口歌》,这是一首具有鲜明的特点,又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易被孩子接受的歌曲。因为每个孩子每天都会有漱口的经历,而且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还能让孩子掌握漱口的正确方法,养成每天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2、选材时要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情况。如果太难,幼儿必定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反之,幼儿总是一学就会,也会感到没劲。还以《漱口歌》为例,这是一首歌词较简单,节奏较明快,动作性较强的歌曲,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孩子们可以在唱唱、做做、玩玩中记住歌词,掌握曲调。如果是大班的幼儿学习此类歌曲就显得太简单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让小班的孩子欣赏《化蝶》,孩子们理解不了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当然,也就不可能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了。
3、选材时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例如《胡说歌》、《学做解放军》、《表情歌》、《火车呜呜叫》等这些有趣的教材,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只有激起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时,才能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选材时一定要记住一个“美”字。教幼儿唱的歌必须有优美的旋律;教幼儿跳的舞必须动作优美,幼儿才愿意学对此才会有兴趣。如歌曲《小燕子》,它的旋律非常的优美,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接受,所以学的时候非常的认真,还能加上优美的动作。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一波激起千层浪”,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一个“趣”字,教学方法更要体现一个“活”字, 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幼儿为主体,一切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不同的音乐作品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情感,教师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特点,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孩子由于受年龄的限制,缺乏许多的生活经验,所以老师带领幼儿学习前必须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在学习韵律活动《小雨和花》之前,我就是这样先有意识的组织幼儿在下雨天聆听雨声,看看雨是如何从天上落下来的,孩子们当时兴趣很浓,看得出奇,听得仔细。当学律动时,我只要稍作指导他们就很快会听着音乐做小雨动作,而且形象逼真,节奏感强。再如:欣赏《摇篮曲》和《进行曲》时,我采取了对比欣赏的方式。我让幼儿从力度和速度的不同变化及音乐产生的背景不同中引导幼儿区别、体会两种不同音乐作品的美妙之处。《摇篮曲》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曲调缓慢、优美,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我引导幼儿闭目聆听,使他们在温馨、柔和的音响中体会音乐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听着听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随音乐节奏左右摆动。尔后,我让幼儿想象母亲会如何哄宝宝,并引导幼儿表演。有的抚摸自己的手臂扮演妈妈,有的则闭上眼睛,手枕着头学小宝宝安然入睡……。让幼儿完全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用心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随后,是“欢快、热烈”的《进行曲》,我引导幼儿想象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勇敢打敌人的情景,让幼儿学做不同的动作,又引导幼儿想象战斗胜利时的欢庆的场面,配上节奏欢快的《进行曲》,幼儿的情感顷刻间被调动起来,有的拍手跳,有的踏步走,有的扭起了秧歌,还有的放鞭炮、敲锣打鼓,气氛热烈,达到高潮。通过活动幼儿自然学会了区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并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情感去表现作品。
(2)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表演,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好模仿,于是在活动中我较多的运用“教师表演”的方法,激起幼儿的兴趣,以此表达情感。如:律动《采茶》,乐曲欢快、优美,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幼儿并不了解采茶的具体过程,更不能体验其中愉悦的情感。此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显得尤为重要。活动时,我先出示一幅漫山茶树的画面;然后,我让幼儿边聆听优美的音乐,边欣赏老师的表演。从鸟鸣声响起,到我背着小背篓高兴地出门;从我轻巧地采茶到看到满满一筐茶叶而高兴雀跃时,许多幼儿坐不住了,他们也跟着一同去采茶,一同去体验其中的快乐。这让我深深的感到,教师略带夸张的表演及丰富的表情是促使幼儿投入活动的基础。只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才能更快地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促使他们情感地真切流露。你瞧,孩子们在采茶时的神情多专注,动作多轻巧;丰收了,心情多激动;捧起茶叶闻一闻,呀!多香,多陶醉!正是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带动了幼儿,使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我表现力也得到了发展。
(3)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例如:在教歌曲《理发店》时,我将活动室布置成了理发店,然后邀请我班的一位家长(这位家长是开理发店的)现场表演理发,在场景中再现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孩子们在这真实的场面中,自然而然地看到了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听到了推子、剪刀发出的“咔嚓”声,幼儿学习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在孩子们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我还请他们自己来做“理发师”,亲身体验一下理发师的劳动过程,正是如此,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了学习。(4)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做到“导而不包”,给幼儿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歌曲的情感,创编一些动作,特别是在一些音乐游戏中,只把规则讲清,具体细节让幼儿自己来出主意,想出方法解决。例如:音乐游戏《碰一碰》,就充分体现了以上这点,在教授时,开始是教师提出碰哪里,孩子们就迅速反应,碰准部位。后来我让幼儿自己选择要碰的伙伴,碰的位置也自己来定,并请幼儿在一遍歌曲中至少要选择两个伙伴来玩游戏。对小班幼儿来说,这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中,很快就找到了伙,伴一起商量着碰的部位,愉快的进行着游戏。他们有的碰着小屁股,有的碰着小鼻子,还有的碰者小脚丫……,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孩子可能因为碰一碰时太用劲了,被碰疼了,也没有象往常那样撒娇,而是伸出小手互相揉一揉,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我们下次要轻一点。”看到孩子们能够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我站在一旁偷偷地笑了。我想这可能就是合作的功劳、分享的魅力。在活动中,幼儿有了自己组合的空间,分享了同伴的快乐,产生了愉悦。这时候教师只需要静静地站在一旁,关注孩子们自己创造的快乐并与孩子们一同分享这快乐的时光!
(5)采用以大带小的活动,为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供机会,我请大班幼儿带领中班幼儿一起开展音乐活动,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当起了哥哥姐姐,而中班幼儿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感到特别新鲜,所以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了。
四、丰富音乐活动的形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除了开展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唱歌、律动、欣赏、打击乐、音乐游戏等外,我还采用以下的一些活动内容与形式:
(1)将音乐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幼儿在学唱歌曲《表情歌》时,我先让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有趣的脸》,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孩子掌握人的各种脸部表情,然后再学唱歌曲,这样不仅使孩子能大胆的进行创编,还能在演唱时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让幼儿始终都在音乐的海洋中,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还能轻松愉快的投入其他各种活动中。
(2)在区域游戏中开设音乐小舞台,这给孩子们大胆展示自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在游戏中,孩子们一个个利用废旧材料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大胆地在“舞台”上唱呀、跳呀,不仅学到了很多新本领,而且自信心也大大的增强了。
(3)开展一些音乐庆祝会。例如:当班内某个孩子生日时,或者某个节日时,我会组织孩子们开展以歌曲、音乐游戏等为主的庆祝会,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的活动中,即感受了音乐的美,又培养了孩子的一些良好品德。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指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幼儿园进行音乐活动,其宗旨是从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做起,最终使音乐活动起到它应有的促进作用。总之,音乐,能给人带来愉快,为人创造联想,音乐,更能催人积极向上,只有不断地去引导,激发幼儿的情感,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她将进一步激励我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五、增加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的节奏感得到加强
(1)节奏是幼儿的脉搏,任何音乐都有节奏。要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特别要强调节奏感的训练。中班幼儿的节奏感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它既有在小班时学到的基础,又没有达到大班幼儿的熟练程度。因此,在中班开展多方位的节奏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音的世界里,到处充满了不同的音乐和节奏,如果让幼儿听闹钟的声音,他会告诉你"滴嗒、滴嗒",用听诊器听心脏跳的声音,他会告诉你"咚咚咚咚",让幼儿听雨点打在屋顶上的声音,能够根据雨点的大小进行不同的节奏训练。如刚下雨时,是滴嗒(XX),然后是嘀嘀、嗒嗒(XXXX),下雨又快又多时,是嘀嘀嗒嗒(XXXX),幼儿通过模仿雨点的节奏,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亦有了一定的认识。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朋友,让幼儿模仿动物的叫声,也能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应的节奏,如小羊儿叫,咩—(X—),小猫叫,喵喵(XX),小鸭叫呷呷 呷呷(XXXX),青蛙叫呱呱呱呱,然后教师再找一些和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音值相等的句乐或乐段,让幼儿用拍手、跺脚的方法进行训练。为了使幼儿获得心理上满足和需要同时也结合乐器进行。
(2)培养幼儿表演技能,让幼儿对音乐有更强的表现力
大部分幼儿一听到音乐,就有一种想要表演的冲动。当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时,他能用适当的动作表现出来。当幼儿不理解音乐的内容时,也能表演的津津有味,但相比之下就有点"文不对题",充满稚气了。那么怎样引导幼儿进行表演呢?如表演《小老鼠偷油吃》,教师在教之前,首先要引导幼儿对这一段音乐进行欣赏,理解前几句表现的是小老鼠偷油吃的紧张心情,因此要用偷偷摸摸、东张西望的动作。后一乐句表现的是小老鼠从台灯上滚下来的情景,因此要用快速往下蹲的动作,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及早重视孩子的感官训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听周围的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可让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响节奏。如:小鸭叫,青蛙叫,汽车、火车的笛声等,并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让孩子拍拍手,跺跺脚,说一说,敲一敲。所以说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眼,口,耳,手,脚的协同配合能力。
(3)通过语言的节奏和动作的节奏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首先,和幼儿进行了节奏朗诵,说歌词跟着音乐节拍做动作。“一字一拍” “看我拍跟我学”“听我拍跟我学”等,通过说歌词唤起幼儿对音乐的节奏的感知。在此基础之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声音的强弱。《大雨和小雨》大雨哗啦啦时踏脚、小雨淅沥沥时拍手,用动作的幅度表现出歌曲中的力度的差异;用动作的高低表现音乐的高低变化,如《小手爬》表现旋律的上行和下行,《高人和矮人》中幼儿听音乐进行模仿高人和矮人,训练了幼儿的听觉。此外,结合生活中的音乐游戏更增加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听音乐走步、击拍、听三拍子音乐跳三角形,又如《小兔和狐狸》中增强了对音乐形象的印象:欢乐的音乐中小兔出现、狡猾的狐狸要吃小兔。《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蠢笨的小熊的可爱形象,幼儿都在音乐的感染下表演的淋漓尽致。
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兴趣是尝试的先导。幼儿对音乐活动有兴趣,因为音乐活动能满足幼儿充分运用感官的需要和特点。但这种兴趣是无目标的,不持久的。只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情趣,才能使他们敢于尝试、乐于尝试,使音乐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高低起伏的音节,快慢有序的节奏,丰富、形象、动人的音乐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音乐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健康的情趣,诱发审美情感,而且还能促进感知觉、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但幼儿对于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只有把音乐融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直接体验,感知音乐,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这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想结合多年来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同样如此。
1、增进师生感情,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当我们努力营造出一份平等、宽松、愉快、自主、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时,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刚入园的幼儿对一切都很陌生,他们不适应环境,不熟悉同伴,对老师也存有一份戒心,师生间存在着一定距离。于是,哭喊吵闹在所难免。但我发现,每当音乐响起时,胆大的幼儿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而胆小的幼儿也会暂时停止哭声。于是,我就充分利用音乐手段,同时给幼儿更多的关怀和爱,进行情感交流,逐渐消除陌生感,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孩子午睡时,我轻声哼唱《摇篮曲》;幼儿入园时,我放上轻松愉快的音乐,热情地迎接他们;自由活动中,我与幼儿一起唱他们熟悉的歌曲,并将他们轻拥入怀;幼儿离园时,我放上一段抒情的音乐,让他们产生留恋之情。总之,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充满音乐声,让每个幼儿从老师的身上和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了一种期待,一种力量。另外,我还注意扩大幼儿的生活范围,寻找各种美的声音。如秋季带孩子到野外,听秋风吹动树叶的“唰唰”声;春游时,引导幼儿倾听淙淙的流水声和各种鸟鸣声等。久而久之,不但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而且也使幼儿对教师有了亲近感、信赖感,期待和力量化为了学习的动力,创造出了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激发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
在幼儿受到美好音乐熏陶的同时,各项活动的常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比如当老师播放《蜜蜂做工》的音乐时,孩子们便会就快速的收玩具;当老师播放《摇篮曲》时,孩子们便会安静的靠在椅背上休息起来……就这样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时的各项常规信号,不再是原来单一、紧张、压抑的铃声,而是轻松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就是在这样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2、创设隐性教育氛围,设计美的音乐意境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情绪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一张图片、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场游戏,往往都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幼儿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用周围的环境去感染、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是靠耳朵听,靠大脑想,而是在用“心”学习,这样主客观一致,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诱惑的磁场。幼儿置身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对音乐情景的体验、领悟比表述的语言更加深入,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协同发展,从而确保音乐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如学习“有趣的节奏门铃”时,我在活动室内布置了森林的场景,森林里住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家分别装上了门铃,整个活动以小朋友到动物家做客开始,必须敲对门铃节奏才能进小动物家的情景中进行。又如,在进行《让座》的音乐活动中,我采用了布置场景,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主动地投入活动。活动中,我一改往日音乐课的座位,事先将小椅子搭成车厢的形状。然后,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自然而然地熟悉并了解歌词。幼儿在参与表演后,学唱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又引导幼儿在原来歌词的基础上创编了"抱孩子的妈妈上车"、"老爷爷上车"、"盲人叔叔上车"等歌词,幼儿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可想而知了。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幼儿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二、选择合适的音乐活动教材,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植于儿童自己“自然的生长土地上”,符合儿童自然发展法则,才能更好的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选材时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例如《漱口歌》,这是一首具有鲜明的特点,又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易被孩子接受的歌曲。因为每个孩子每天都会有漱口的经历,而且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还能让孩子掌握漱口的正确方法,养成每天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2、选材时要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情况。如果太难,幼儿必定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反之,幼儿总是一学就会,也会感到没劲。还以《漱口歌》为例,这是一首歌词较简单,节奏较明快,动作性较强的歌曲,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孩子们可以在唱唱、做做、玩玩中记住歌词,掌握曲调。如果是大班的幼儿学习此类歌曲就显得太简单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反之,如果让小班的孩子欣赏《化蝶》,孩子们理解不了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当然,也就不可能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了。
3、选材时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例如《胡说歌》、《学做解放军》、《表情歌》、《火车呜呜叫》等这些有趣的教材,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只有激起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时,才能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选材时一定要记住一个“美”字。教幼儿唱的歌必须有优美的旋律;教幼儿跳的舞必须动作优美,幼儿才愿意学对此才会有兴趣。如歌曲《小燕子》,它的旋律非常的优美,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接受,所以学的时候非常的认真,还能加上优美的动作。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一波激起千层浪”,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一个“趣”字,教学方法更要体现一个“活”字, 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幼儿为主体,一切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不同的音乐作品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情感,教师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特点,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孩子由于受年龄的限制,缺乏许多的生活经验,所以老师带领幼儿学习前必须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在学习韵律活动《小雨和花》之前,我就是这样先有意识的组织幼儿在下雨天聆听雨声,看看雨是如何从天上落下来的,孩子们当时兴趣很浓,看得出奇,听得仔细。当学律动时,我只要稍作指导他们就很快会听着音乐做小雨动作,而且形象逼真,节奏感强。再如:欣赏《摇篮曲》和《进行曲》时,我采取了对比欣赏的方式。我让幼儿从力度和速度的不同变化及音乐产生的背景不同中引导幼儿区别、体会两种不同音乐作品的美妙之处。《摇篮曲》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曲调缓慢、优美,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我引导幼儿闭目聆听,使他们在温馨、柔和的音响中体会音乐的意境,感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轻歌慢摇徐徐入睡的甜蜜梦幻。听着听着,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随音乐节奏左右摆动。尔后,我让幼儿想象母亲会如何哄宝宝,并引导幼儿表演。有的抚摸自己的手臂扮演妈妈,有的则闭上眼睛,手枕着头学小宝宝安然入睡……。让幼儿完全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用心去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随后,是“欢快、热烈”的《进行曲》,我引导幼儿想象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勇敢打敌人的情景,让幼儿学做不同的动作,又引导幼儿想象战斗胜利时的欢庆的场面,配上节奏欢快的《进行曲》,幼儿的情感顷刻间被调动起来,有的拍手跳,有的踏步走,有的扭起了秧歌,还有的放鞭炮、敲锣打鼓,气氛热烈,达到高潮。通过活动幼儿自然学会了区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并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情感去表现作品。
(2)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表演,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好模仿,于是在活动中我较多的运用“教师表演”的方法,激起幼儿的兴趣,以此表达情感。如:律动《采茶》,乐曲欢快、优美,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幼儿并不了解采茶的具体过程,更不能体验其中愉悦的情感。此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显得尤为重要。活动时,我先出示一幅漫山茶树的画面;然后,我让幼儿边聆听优美的音乐,边欣赏老师的表演。从鸟鸣声响起,到我背着小背篓高兴地出门;从我轻巧地采茶到看到满满一筐茶叶而高兴雀跃时,许多幼儿坐不住了,他们也跟着一同去采茶,一同去体验其中的快乐。这让我深深的感到,教师略带夸张的表演及丰富的表情是促使幼儿投入活动的基础。只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才能更快地激发他们表演的欲望,促使他们情感地真切流露。你瞧,孩子们在采茶时的神情多专注,动作多轻巧;丰收了,心情多激动;捧起茶叶闻一闻,呀!多香,多陶醉!正是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带动了幼儿,使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我表现力也得到了发展。
(3)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例如:在教歌曲《理发店》时,我将活动室布置成了理发店,然后邀请我班的一位家长(这位家长是开理发店的)现场表演理发,在场景中再现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孩子们在这真实的场面中,自然而然地看到了理发店里的劳动场面,听到了推子、剪刀发出的“咔嚓”声,幼儿学习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在孩子们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我还请他们自己来做“理发师”,亲身体验一下理发师的劳动过程,正是如此,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了学习。(4)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做到“导而不包”,给幼儿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歌曲的情感,创编一些动作,特别是在一些音乐游戏中,只把规则讲清,具体细节让幼儿自己来出主意,想出方法解决。例如:音乐游戏《碰一碰》,就充分体现了以上这点,在教授时,开始是教师提出碰哪里,孩子们就迅速反应,碰准部位。后来我让幼儿自己选择要碰的伙伴,碰的位置也自己来定,并请幼儿在一遍歌曲中至少要选择两个伙伴来玩游戏。对小班幼儿来说,这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中,很快就找到了伙,伴一起商量着碰的部位,愉快的进行着游戏。他们有的碰着小屁股,有的碰着小鼻子,还有的碰者小脚丫……,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孩子可能因为碰一碰时太用劲了,被碰疼了,也没有象往常那样撒娇,而是伸出小手互相揉一揉,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我们下次要轻一点。”看到孩子们能够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我站在一旁偷偷地笑了。我想这可能就是合作的功劳、分享的魅力。在活动中,幼儿有了自己组合的空间,分享了同伴的快乐,产生了愉悦。这时候教师只需要静静地站在一旁,关注孩子们自己创造的快乐并与孩子们一同分享这快乐的时光!
(5)采用以大带小的活动,为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供机会,我请大班幼儿带领中班幼儿一起开展音乐活动,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当起了哥哥姐姐,而中班幼儿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感到特别新鲜,所以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也随之更加浓厚了。
四、丰富音乐活动的形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除了开展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唱歌、律动、欣赏、打击乐、音乐游戏等外,我还采用以下的一些活动内容与形式:
(1)将音乐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幼儿在学唱歌曲《表情歌》时,我先让孩子进行绘画活动《有趣的脸》,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孩子掌握人的各种脸部表情,然后再学唱歌曲,这样不仅使孩子能大胆的进行创编,还能在演唱时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让幼儿始终都在音乐的海洋中,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还能轻松愉快的投入其他各种活动中。
(2)在区域游戏中开设音乐小舞台,这给孩子们大胆展示自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在游戏中,孩子们一个个利用废旧材料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大胆地在“舞台”上唱呀、跳呀,不仅学到了很多新本领,而且自信心也大大的增强了。
(3)开展一些音乐庆祝会。例如:当班内某个孩子生日时,或者某个节日时,我会组织孩子们开展以歌曲、音乐游戏等为主的庆祝会,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的活动中,即感受了音乐的美,又培养了孩子的一些良好品德。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指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幼儿园进行音乐活动,其宗旨是从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做起,最终使音乐活动起到它应有的促进作用。总之,音乐,能给人带来愉快,为人创造联想,音乐,更能催人积极向上,只有不断地去引导,激发幼儿的情感,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她将进一步激励我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五、增加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的节奏感得到加强
(1)节奏是幼儿的脉搏,任何音乐都有节奏。要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特别要强调节奏感的训练。中班幼儿的节奏感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它既有在小班时学到的基础,又没有达到大班幼儿的熟练程度。因此,在中班开展多方位的节奏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音的世界里,到处充满了不同的音乐和节奏,如果让幼儿听闹钟的声音,他会告诉你"滴嗒、滴嗒",用听诊器听心脏跳的声音,他会告诉你"咚咚咚咚",让幼儿听雨点打在屋顶上的声音,能够根据雨点的大小进行不同的节奏训练。如刚下雨时,是滴嗒(XX),然后是嘀嘀、嗒嗒(XXXX),下雨又快又多时,是嘀嘀嗒嗒(XXXX),幼儿通过模仿雨点的节奏,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亦有了一定的认识。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朋友,让幼儿模仿动物的叫声,也能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应的节奏,如小羊儿叫,咩—(X—),小猫叫,喵喵(XX),小鸭叫呷呷 呷呷(XXXX),青蛙叫呱呱呱呱,然后教师再找一些和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音值相等的句乐或乐段,让幼儿用拍手、跺脚的方法进行训练。为了使幼儿获得心理上满足和需要同时也结合乐器进行。
(2)培养幼儿表演技能,让幼儿对音乐有更强的表现力
大部分幼儿一听到音乐,就有一种想要表演的冲动。当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时,他能用适当的动作表现出来。当幼儿不理解音乐的内容时,也能表演的津津有味,但相比之下就有点"文不对题",充满稚气了。那么怎样引导幼儿进行表演呢?如表演《小老鼠偷油吃》,教师在教之前,首先要引导幼儿对这一段音乐进行欣赏,理解前几句表现的是小老鼠偷油吃的紧张心情,因此要用偷偷摸摸、东张西望的动作。后一乐句表现的是小老鼠从台灯上滚下来的情景,因此要用快速往下蹲的动作,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及早重视孩子的感官训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听周围的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可让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响节奏。如:小鸭叫,青蛙叫,汽车、火车的笛声等,并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让孩子拍拍手,跺跺脚,说一说,敲一敲。所以说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眼,口,耳,手,脚的协同配合能力。
(3)通过语言的节奏和动作的节奏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首先,和幼儿进行了节奏朗诵,说歌词跟着音乐节拍做动作。“一字一拍” “看我拍跟我学”“听我拍跟我学”等,通过说歌词唤起幼儿对音乐的节奏的感知。在此基础之上,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声音的强弱。《大雨和小雨》大雨哗啦啦时踏脚、小雨淅沥沥时拍手,用动作的幅度表现出歌曲中的力度的差异;用动作的高低表现音乐的高低变化,如《小手爬》表现旋律的上行和下行,《高人和矮人》中幼儿听音乐进行模仿高人和矮人,训练了幼儿的听觉。此外,结合生活中的音乐游戏更增加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听音乐走步、击拍、听三拍子音乐跳三角形,又如《小兔和狐狸》中增强了对音乐形象的印象:欢乐的音乐中小兔出现、狡猾的狐狸要吃小兔。《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蠢笨的小熊的可爱形象,幼儿都在音乐的感染下表演的淋漓尽致。
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