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下面,我联系自已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作为老师,如果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造思维的实践和空间,学生的潜能往往会出人预料。例如:在教学完乘法的意义后,教师设计了下面的习题:5+5+5+5=()× ( )
  其中,一个尖子生的答案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别人的答案都是5×4,而他的答案却是10×2,当问及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时,他的回答是“2个5相加的10,2个10就是10×2,这不更简便吗?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解法的呀,如果这个尖子生不是对加法、乘法的意义以及假发、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的那么透彻,又怎能那么富于创意呢?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才的学生。
  二、诱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改变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敢于对课本和答案质疑、敢于对同学的研究结果质疑,随时列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性的批判。一方面,培养学生疑中求是的习惯。面对质疑,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应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
  如:教“百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一课,我出示例题:20+30,引导学生思考:20里面有几个十?30里面有几个十?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即50,所以20+30=50。讲授新课后,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发现有一、两个同学并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进行计算,采用的是另一种计算方法,我立刻表扬了这些同学,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的计算方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得数个位都是0,计算时只要看十位,十位和十位相加,得数是几,计算结果就是几十。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口头进行质疑,但他们已经知道用心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找寻方法。可见,多思考,多质疑,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其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景中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景中才开始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应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材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问题是创新之源、创新之首。
  例如:教学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学生通过自学研讨,发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但许多同学却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追问:为什么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质因数2、3,去掉一个公有质因数3,是否能得到最大公约数?学生的思维畅通,剩下的2虽然是18和30的公约数,但不是最大公约数。这时学生顿悟到少一个公有质因数不行,多一个独有质因数也不行,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三、合作探究,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同伴的认可,而合作教学则充分地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生理需要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和竞赛。实行小组合作,在相互激发中互相促进,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学校食堂每天吃9棵白菜,一个星期共吃多少棵?”学生出现了三种解法:(1)9×7=63(棵)(2)9×6=54(棵)(3)9×5=45(棵)对此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认为一星期应为七天;有的认为一星期为6天,因为星期日食堂停伙;还有的认为现在是5天工作制,故一星期作5天计算。经过讨论,明确了题目的实质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至于每周作几天计算,并不妨碍对题目的理解,这样突破了解题的难点。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了动脑的好处,从而乐于参与。
  这样的讨论,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让学生自我表现,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当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意识,才能彻底改变过去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而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根本点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中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老师还是窃为已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道题、两道题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形成的,而是学生长期自主探索,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结果,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做高素质的接班人。
其他文献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我任教的对象的是刚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
期刊
【摘要】:合理利用情感教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优化教学设计,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魅力,有利于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教学 教学有效性    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在
期刊
人们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一名教师是很神圣的事情。但有人又说当老师很辛苦,尤其是当班主任特辛苦。有很多老师甚至说当了班主任会少活好多岁,打死他也不愿当班主任。我回想自己当班主任的点点滴滴,感慨很多,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心酸。因此,我认为当班主任累是累了点儿,却是酸中有甜,苦中有乐,滋味儿颇丰,要当好一个班主任,的确不容易。现在我就讲一讲我当班主任所经历的两个小
期刊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
期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习惯培养可以说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习惯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在叶圣陶看来,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以下是我在这方面
期刊
教学二十年,对语文课怎么教,似乎还拿不定主意,这岂不怪哉。提起这个话题,别人总是说,轻车熟路,小试牛刀,故弄玄虚。其实,我心里一直存有困惑。看名师教谭,学百家经验,总觉得在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这倒不是说他山之“石”不可以用,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故。“玉”质不同,生硬用来,别别扭扭,操之不当,凑效甚微。  困惑之余,仍不断探索。索性尝试着语文课简单教的理念,
期刊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割裂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使教学出现了很不协调的因素。因此,必须重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指导包括学习内容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其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渗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
期刊
中学生在学习中,对不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义和必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结合具体教学,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途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表扬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无论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初期还是后期,表扬的激励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表扬是作为教师对学生体育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是评定学生体育行为优劣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体育能力的
期刊
作文分值就是一把标尺,它让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作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像一条法则随时鞭策着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家长为孩子们准备了各门各类的书籍,老师也是从一年级就开始训练日记,看图写话,片段作文,可一些小孩子还是拿起笔来,不知从何说起。他们也许会问:写作文到底有没有诀窍?当然有!归纳起来,一是摄取材料,二是语言积累,三是掌握技巧,有了这几方面的储备,就不愁写不出好的作文。 
期刊
班级管理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经常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教育与转变后进学生。这部分学生虽是少数,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也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和谐与进步。如果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的话,那么后进学生更需要我们去关爱,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栽桃育李十七载,我结合班主任工作谈几点德育体会,非有班门弄斧之嫌,实乃抛砖引玉而已。  一、德育需要真爱,并为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