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个手指头不一样长”实则是让我们要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要想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前提之一是打破学生面对现状的内心平衡。每一个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都有一个心理上的相对平衡点。“学困生”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情形,内心已经形成了消极平衡。那么打破“学困生”的内心消极平衡,对他们进行“心理融冰”,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困生;消极心理;打破平衡
一、教育实例:发挥教育智慧,同位思考正面引导
本学期我在泰州市三中担任高二(8)班的班主任,开学没多久,从别的班级转来了一位女同学。这位同学情况特殊——小时候出车祸,导致腿骨断裂。我和她原来的班主任既是同事也是好友,常听他诉苦:该生以身体状况为由,频繁迟到,成绩差不说,与同学关系也不好,让他这个班主任头疼不已。
我在校园中遇到过这个同学好几次,看她吃力走路的样子总让我心生怜悯。她是不是真的像她的班主任所说“真的很差”呢?学习差、学习习惯差,她自己肯定意识到了,老师再一味批评,是有利于改变现状还是强化了她对自我的消极认知呢?
这次她转到我的班上,我想这是一种缘分。
但是我没有想到,转到班上的第二天,她就迟到了。本想立刻找她“沟通”一下的我,想了想,决定让她先进班。如果按照一般步骤:指出问题,言语批评,再让她做出保证,我想一天两天可能有效果,长期下去,“治标不治本”。“隔靴搔痒”不如不谈,“知己知彼”方能做有所成。于是我决定观察观察再说。
几天下来,我发现她不仅迟到,而且读书声音小,易走神。通过与她爸爸联系,我得知为了方便她上学,她爸爸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她起床并不晚,但是临出门总是磨蹭。我想,这可能是问题的突破口。
感觉“课后作业”已经做足,在一次常态化的迟到后,我把她“请”到了办公室。如果直接进行批评,可能让她感觉又是一次习惯性的“批评”,效果不会好。既然陶行知先生能因为打架的同学按时到他的办公室就奖给他一颗糖,我为什么不能也以表扬开始谈话呢?
“老师今天要表扬你,你有没有发现,你今天来得比昨天早啊?什么情况?”
她被我问住了,她没有想到我会以表扬的方式开始谈话。
“呃,可能是要考试了吧。”
“这么说,自己对这次考试还定了目标?”
“嗯。”
“临近考试知道要抓紧时间,怎么平时上学还有迟到的现象呢?”
顿了顿,她有点不好意思:“老师,其实我也不想迟到,但是因为我的腿啊,我上学的时候总有同学在后边笑,所以我想避开他们。”
“这样啊,”我没有想到会是由于这么个原因,“嗯,你的想法很正常,我记得我高中时有次剪了个发型,挺丑的,我就带了个帽子,告诉老师最近身体不舒服,怕冷。毕竟,谁都会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评价,是的吧?”
“老师,你说得对!”
我看她笑了,接着说:“其实现在跟你谈这件事,我想的是,可能当年同学们并不太关注我的发型,只是我自己在意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尤其在高中,大家学习任务都很重,关注的更多的其实是自己。再者,外在形象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班上这么多同学,你对他们的评价真的主要是基于外在条件吗?”
看她在沉默,我接着说:“其实,班上,或者学校里,大多数人看到你,并没有产生想要取笑你的想法啊!孟子说:‘人性本善’。老师相信,你看到弱势群体,比如一瘸一拐的老人、生病难受的同学,首先想到的也是去帮助他们吧?”
“嗯,肯定啊。”
“这就对了嘛。大多数人不但不会取笑你,还会主动帮助你啊,班上同学肯定有平时给予你帮助的吧?”
“嗯。”
“也许确实有个别人取笑你,这不是说明你不好,只能说明他们品质不达标,何必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你怕遇到同学,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一种方式难道能改变别人的评价吗?你想过没有:同学们之间评价彼此的标准究竟侧重在哪方面?”
看她在思考,我接着说:“肯定是学习吧。你看,因为迟到的原因,早读课上得不完整,不是已经影响了你的文科成绩了吗?”
“你的理科很好,说明你很聪明。再加把劲,把文科搞上去,成绩好了,大家自然对你评价高了呀!你应该知道,在高中阶段,同学们之间评价彼此的关键一点就是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吧。谁都愿意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交朋友。你目前的状况不是把自己推向反方向去了吗?”
“嗯,老师,我确实想得简单了。”
“其实你是个很懂事的学生,老师再送你一句话:‘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真实自我的人,是认清了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加油!”
“嗯,謝谢老师!”
在当天的班会课上,我专门表扬了她。我说:“我们班有位同学,虽然身体不方便,但从没有落下一天的课,从没有少做一科的作业,我们要学习她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看她听得很认真。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自然明白老师的用意。一段时间下来,这位女同学已经习惯于正常甚至提前到校,读书态度也好了很多,也乐于跟同学们一起吃饭、上操、讨论问题了。
二、实例剖析:善于发现,长善救失
这个案例,首先是强化了我的一个经验:要善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马卡连科提出,集体,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转化“学困生”,首先需要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常态表现,这是我们有针对性进行转化工作的必要前提。强调集体教育不是忽视个体指导,而是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使集体教育的功效最大化。所谓“当局者迷”,学生可能自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是好还是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反馈、正向引导。
再者,这一案例也让我深刻反思:平时,我们管理班级,究竟是从方便自己管理班级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是真正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思考问题?
答案显而易见。遇到“学困生”,从方便自己管理班级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就容易“主观臆断”,批评、惩戒就成了常用手段,效果不但不理想,反而易与学生产生冲突,学生内心也更容易形成消极评价。
(作者单位: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泰州 225300)
关键词:学困生;消极心理;打破平衡
一、教育实例:发挥教育智慧,同位思考正面引导
本学期我在泰州市三中担任高二(8)班的班主任,开学没多久,从别的班级转来了一位女同学。这位同学情况特殊——小时候出车祸,导致腿骨断裂。我和她原来的班主任既是同事也是好友,常听他诉苦:该生以身体状况为由,频繁迟到,成绩差不说,与同学关系也不好,让他这个班主任头疼不已。
我在校园中遇到过这个同学好几次,看她吃力走路的样子总让我心生怜悯。她是不是真的像她的班主任所说“真的很差”呢?学习差、学习习惯差,她自己肯定意识到了,老师再一味批评,是有利于改变现状还是强化了她对自我的消极认知呢?
这次她转到我的班上,我想这是一种缘分。
但是我没有想到,转到班上的第二天,她就迟到了。本想立刻找她“沟通”一下的我,想了想,决定让她先进班。如果按照一般步骤:指出问题,言语批评,再让她做出保证,我想一天两天可能有效果,长期下去,“治标不治本”。“隔靴搔痒”不如不谈,“知己知彼”方能做有所成。于是我决定观察观察再说。
几天下来,我发现她不仅迟到,而且读书声音小,易走神。通过与她爸爸联系,我得知为了方便她上学,她爸爸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她起床并不晚,但是临出门总是磨蹭。我想,这可能是问题的突破口。
感觉“课后作业”已经做足,在一次常态化的迟到后,我把她“请”到了办公室。如果直接进行批评,可能让她感觉又是一次习惯性的“批评”,效果不会好。既然陶行知先生能因为打架的同学按时到他的办公室就奖给他一颗糖,我为什么不能也以表扬开始谈话呢?
“老师今天要表扬你,你有没有发现,你今天来得比昨天早啊?什么情况?”
她被我问住了,她没有想到我会以表扬的方式开始谈话。
“呃,可能是要考试了吧。”
“这么说,自己对这次考试还定了目标?”
“嗯。”
“临近考试知道要抓紧时间,怎么平时上学还有迟到的现象呢?”
顿了顿,她有点不好意思:“老师,其实我也不想迟到,但是因为我的腿啊,我上学的时候总有同学在后边笑,所以我想避开他们。”
“这样啊,”我没有想到会是由于这么个原因,“嗯,你的想法很正常,我记得我高中时有次剪了个发型,挺丑的,我就带了个帽子,告诉老师最近身体不舒服,怕冷。毕竟,谁都会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评价,是的吧?”
“老师,你说得对!”
我看她笑了,接着说:“其实现在跟你谈这件事,我想的是,可能当年同学们并不太关注我的发型,只是我自己在意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尤其在高中,大家学习任务都很重,关注的更多的其实是自己。再者,外在形象真的有这么重要吗?班上这么多同学,你对他们的评价真的主要是基于外在条件吗?”
看她在沉默,我接着说:“其实,班上,或者学校里,大多数人看到你,并没有产生想要取笑你的想法啊!孟子说:‘人性本善’。老师相信,你看到弱势群体,比如一瘸一拐的老人、生病难受的同学,首先想到的也是去帮助他们吧?”
“嗯,肯定啊。”
“这就对了嘛。大多数人不但不会取笑你,还会主动帮助你啊,班上同学肯定有平时给予你帮助的吧?”
“嗯。”
“也许确实有个别人取笑你,这不是说明你不好,只能说明他们品质不达标,何必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你怕遇到同学,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一种方式难道能改变别人的评价吗?你想过没有:同学们之间评价彼此的标准究竟侧重在哪方面?”
看她在思考,我接着说:“肯定是学习吧。你看,因为迟到的原因,早读课上得不完整,不是已经影响了你的文科成绩了吗?”
“你的理科很好,说明你很聪明。再加把劲,把文科搞上去,成绩好了,大家自然对你评价高了呀!你应该知道,在高中阶段,同学们之间评价彼此的关键一点就是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吧。谁都愿意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交朋友。你目前的状况不是把自己推向反方向去了吗?”
“嗯,老师,我确实想得简单了。”
“其实你是个很懂事的学生,老师再送你一句话:‘真正的勇士,是敢于直面真实自我的人,是认清了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加油!”
“嗯,謝谢老师!”
在当天的班会课上,我专门表扬了她。我说:“我们班有位同学,虽然身体不方便,但从没有落下一天的课,从没有少做一科的作业,我们要学习她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看她听得很认真。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自然明白老师的用意。一段时间下来,这位女同学已经习惯于正常甚至提前到校,读书态度也好了很多,也乐于跟同学们一起吃饭、上操、讨论问题了。
二、实例剖析:善于发现,长善救失
这个案例,首先是强化了我的一个经验:要善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马卡连科提出,集体,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转化“学困生”,首先需要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常态表现,这是我们有针对性进行转化工作的必要前提。强调集体教育不是忽视个体指导,而是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使集体教育的功效最大化。所谓“当局者迷”,学生可能自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是好还是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反馈、正向引导。
再者,这一案例也让我深刻反思:平时,我们管理班级,究竟是从方便自己管理班级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是真正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思考问题?
答案显而易见。遇到“学困生”,从方便自己管理班级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就容易“主观臆断”,批评、惩戒就成了常用手段,效果不但不理想,反而易与学生产生冲突,学生内心也更容易形成消极评价。
(作者单位: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泰州 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