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记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4321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中心型”技术狂人,可以被炼成完美的团队成员吗?
  
  [案例背景]
  张震曾在世界领先的虚拟样机和制造过程方案供应商——法国ESI(中国)担任开发部总监,2010年至今参与创办北京安纳东方软件有限公司并担任技术总监。在他管理的技术团队中,有很多“自我中心型”80后,其中一些还是难管的技术狂人。对这样一些既自我又脆弱的下属,张震有着独特的管理心得。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随意走到同事座位边上,和他们闲聊。我走到郭一虎旁边,聊过几句家常话后,假装不经意地问他:“怎么样,最近工作如何?项目进展顺利吗?有没有需要帮助的?”
  “一切顺利!没问题!肯定很棒!”郭一虎回答得特利索。
  在郭一虎做汽车发动机项目期间,在随意聊天的过程中,这样貌似随意的问题我问了两次。每次,他都信心十足地回答我“顺利!没问题!”。但其实我知道他会遇到问题的,只是现在我暂时还不能做声。
  
  伏虎记
  
  我们这个行业是计算机编程和机械学结合的领域,比如设计一个系统分析汽车的运行状态,搭建一个软件平台进行飞机设计。这就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既有软件背景,又要懂物理学;或者能做桥梁,协调两方面的人才。此外还要面对客户。这样的工作非常需要团队协作。
  我把我的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完美型,技术很牛,团队协作也很好,但这种人真是凤毛麟角;二是自我中心型,我们招来的人以这种类型居多,尤其是80后新员工。这种类型的员工常常让我很矛盾,他们很自我,总觉得自己的技术最前沿最牛,经常无视团队协作。但这种人有主意,会思考,做事有激情,能够独立承担事情。所以,我的难题是怎么样把自我中心型员工培养成完美型。第三种是循规蹈矩型,也有不少。
  郭一虎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型“反动派”。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一样深刻。郭一虎个人能力很强,非常聪明,但是傲气逼人,自信程度接近自负。毕业设计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远程交互系统,一种数据传输应用。用普通工具来传文件会传得很慢,而用他设计的软件就传得非常快。现在我们公司内部都用他的软件做内部通讯工具。
  面试的时候,考官对某项技术提出问题和看法,他就直截了当地说你不对,我觉得应该怎样怎样,然后提一大通自己的想法。面试时我挑战他,提出了一项需要用JAVA语言的任务,而他熟悉的是C++。他一秒都不带犹豫地说:“我能做出来。给我一周时间,我就可以学会,只要是编程类的事。”
  他的自信过剩和生硬沟通让人有点头痛,但我打心里欣赏他的才华,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入职后,我先给了他一项可以独立完成的小任务,确实干得非常漂亮。
  但是,郭一虎的词典里没有“团队”这两个字。他很快拉爆了手雷,把同事们给“炸”了。
  他的第二项任务是编写汽车发动机方面的程序。前端设计师根据客户需要给出设计文档,设计文档会很清楚地描述这个发动机会涉及到的若干个因素,每个因素里面可能有多少个参数。郭一虎的任务就是根据设计文档编写程序,实现软件的有效运行。
  编程技术对设计文档提出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但郭一虎就是郭一虎,他连看都不看,直接把设计文档扔到一边,很aggressive地对设计师说:“你的假设不行,按我的想法做。”
  他立马去学习汽车发动机方面的知识,一定要搞清楚机械原理,然后加班熬夜,一边翻着汽车发动机原理的书一边开发程序。他想要从根本上弄清楚来龙去脉。但事实上,汽车怎么运转他并不很清楚,现学现卖没法和科班出身的工程师的理解相比。
  没几天,后端测试人员也恼得跳脚,因为这样一来测试就没法进行了,设计文档和程序根本对不上。团队牵头人想跟他讲道理,结果是鸡蛋砸在石头上,败下阵来。最后团队关系闹得很紧张,一个个怒不可遏地跑来找我当裁判。
  我只好亲自出马找他面谈,和他一点点讨论他的设计。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根据我的经验,他的设计开发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会出现哪些问题。
  “不可能。”郭一虎回答说。
  “那好,你按你的想法去做。”我这样结束了和他的谈话。
  让他按他的想法做,这是我仔细掂量过的。在这个项目上,我觉得结果可控,时间上修正还来得及,也不会太伤客户感受,不过要付出成本。但是,我和郭一虎的团队牵头人都觉得人才难得,值得培养。放手让他去碰壁,让他自己去悟,可能是唯一办法。
  他真的按他自己的想法干上了,对同事们的不满根本没什么感觉。结果不出我的预料,半个月以后,项目交到客户手中,客户说不行,而问题跟我告诉郭一虎的基本一样。
  这时我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照我的方式去做了,发现果然可行。从此他就信服了,觉得我比他牛。他知道,起码在一段时间内我能给予他很多的东西,他能学到很多。这个时候我才跟他讲,你应当在这个团队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每个人的分工有什么不同,在和客户交往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细节。这样慢慢地、一件事一句话地去扭转和培养他的团队意识。结果他成长得非常快,一年多就当上了项目经理,能够很好地协调团队;他会去请教别人,给人建议,和大家做更多的交流,也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建立信任机制。当他开始从心里信服你,信任团队,觉得需要合作的时候,就能融入到团队中。现在,郭一虎依然是个很傲气很自信的小伙子,但丝毫不影响他与团队的合作。而对于团队来说,一个有个性的小孩有改变的时候,大家能感受到,能理解,也就很容易包容他的过去。
  假设这个过程中,不是郭一虎主动地认识和转变,而是通过说服教育,把他压制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他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比较难修复,另一方面,他的个性也难以完整保留下来。如果生生地把他棱角磨平,他就会没有冲劲,不再思考,变成绵羊。
  在我的团队里,郭一虎这样的“反动派”不是个案。80后多是个性派,带来很多的管理挑战。我尝试过各种管理方式。开始时用哥们义气型的方式来工作,发现很难约束他们。之后用稍微严厉一点的制度,但他们很逆反,效果并不好。最后,我总结了技术团队管理者的“三板斧”。
  自由模式的超能量 首先是不能压制他们,而要激发,让他们自由发挥。我们公司在独立之前是外资背景,实行严格的坐班制度,并要求做工作报表,精确到小时。这些知识型员工们对此非常抵触,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对付,最后让填表制度形同虚设。比如说,他在报表上填“我在思考”,编程的人,花三个小时来思考确实也是正常的,你能怎么样呢?他们堂而皇之地迟到,要扣工资就扣吧。但是当你项目要加班的时候,对不起,我要下班。你给我算时间,我就跟你讲条件,讲方方面面。最后我们发现,总是在急需员工加班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向他们提要求。
  所以现在我们虽然规定9点半上班,但10点半或是11点来,我都不会问。真正需要加班的时候, 他们可能一直会在公司呆到晚上11点,甚至一宿不回家。他们很习惯这种方式,因为他们喜欢自由的工作模式,这样反而效率高,结果好。
  此外,我搞了个“新鲜1小时”规定。每天大家用一个小时去钻研新技术,去试,只有去试试才知道行不行。例如,他们说iPhone里很多软件应用非常牛,咱也能做。我说好,我就弄了一个iPhone,弄了一个HTC谷歌操作系统的手机,扔给他们。我忽然感觉到他们是那么全力投入,熬夜都是快乐的,一个礼拜就开发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程序一用手机来控制PPT翻页,不用遥控器。
  这种翻页的通讯机制后来用在我们的一个新项目里,提高了项目的价值。如果当年没有开发这个程序,客户提要求的时候我可能就没法答应,因为不能确定我们能否开发这种功能。
  这些自我中心型的“反动派”,你只有保证他的个性,他才能有全新的东西出来。还有个同事,为了加快进度,他把工作进行了切割,分散给QQ群上的很多朋友。通过这种协作,在几天之内赶出了你不可想象的东西。这个程序的整体感觉是无缝的,让我非常惊叹。
  我把这种管理方式叫做“自由模式”,自由模式管理的能量是巨大的,你要做的就是让他认同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分子,融入团队,然后放手让他去干。他们会用更好的方式、更新的手段,做得比我预想的更好。
  体验式管理“自我中心型”的80后员工,最大问题是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非常自我。我琢磨出了体验式管理办法来治“自我”的毛病。
  我们的工作是编程,编程就有测试。往往编程的人和测试的人都个性很强,架打不完。明确责任的制度规范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因为大家都会本能地站在自己这边,推卸责任。
  我们的测试工程师也或多或少都懂编程,因此我就找一些小的项目,让测试的人去做开发,让开发的人去做测试。当他们做完以后,忽然体会到,确实是各有各的难。编程的人发现,做测试的想找到别人的问题也是挺不容易的事儿,不仅麻烦,还要担着责任;测试的人也能体会开发是那么难,这样后面沟通就很顺畅。
  我也时不时地让我们的专业人员过一把项目经理瘾。有一阵,好几个项目都要收尾了,其中一个项目里有个经常抱怨的人,他觉得大家都应该当项目经理,指挥几个人很风光。我就让他尝试去接这个项目,需要什么支持我提供。这家伙也是个有个性的人,立马就接了。
  开始的时候他真是非常苦,因为都是些很难协调的事,客户、公司、团队等方方面面。一个礼拜之后,他给我打电话,说遇到难处。从电话里我都能感受到他在受煎熬。这个项目结束以后,他理解了原来做项目经理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光鲜。
  这就是有个性的新生代,靠灌输、说服、教育都没用。只有让他去体验,去理解,才会去改变。而当他们主动改变的时候,小宇宙会爆发巨大能量。
  细节为要这些80后技术狂,一开始我觉得他们粗枝大叶,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金钱。后来我发现这是个错误认识。恰恰相反,他们很精细。
  他们对自己的东西计算得很精细,对细节要求比较高,很在意。所以我平常尽量会去跟他们讨论,游戏打到哪一级了,房租交了没有,要不要借点钱给你,心贴近了,交流才会容易一点。他们表面很自我,但内心非常需要尊重和肯定,所以鼓励很重要。他们做出成绩,你看到了就一定要告诉他“这件事情我很满意”,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此外,他们不会将就。一旦领导在细小的地方让他印象破灭,想扭转就很难,他可能掉头就走或者就抵触了。不像70后,可能会将就一下,后面几件事他觉得不错,也可以把印象扭转过来。
  所以总结起来,我觉得对这些“反动派”,一方面要糊涂,只要能看得清最后的结果,不要去纠结于细节,不要太干预过程,让他自由发挥,去承受挫折,去体验;另一方面又在细节上关心、尊重和鼓励他们。
  我总结出这些管理办法,要感谢我的“反动派”员工们,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其他文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查兰·J,纳米斯和糜奈尔大学的杰克·A,孔卡洛教授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并以“反动派和英雄:在异议中寻找价值”为题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发现,领导和组织如果真正向异议敞开大门,持不同意见的“反动派”们会成为创新的动力。  在组织中,多数派和少数派往往会诱导人们产生截然不同的考虑。多数派诱导人们产生收敛式思维,而少数派往往刺激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多数派往往从一开始就假定少数派的观点不正
期刊
编导者按:艾利·高德拉特(Eliyahu Coldratt)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业管理大师,TOC(Theory of Constrains)制约法的创造者。30年前,他出版《目标》一书,用小说的形式生动呈现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工厂起死回生的过程。主人公用近乎常识的逻辑推理,解决了复杂的管理问题,《目标》因此成为TOC的经典之作。在本次访谈中,高德拉特对TOC的理论基石和最新发展进行了阐述。    站
期刊
他们成绩突出,表现优异,遇见难题全心投入寻找解决路径。他们有实力证明自己,得到想要的结果。很多人为结果而生,不为过程而生,对细节不怎么关心。在某些问题上,他们过于固执,很难听进他人的意见。私下里聊天,他们经常说公司的制度过于酸腐陈旧了,直属上司的讲话也只是老调重弹。  小事上,他们看起来目标明确;大事上,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细节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他们却希望每一件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这
期刊
由于与小团队“精神领袖”陈闯的紧张对立状态,营销副总黄耀意识到,自己渐渐成为整个销售团队的“局外人”。该怎样管理恃才傲物的“小王”?    案例背景  黄耀出生于70年代初,主管着一家3千万左右销售规模的科技公司。三年前,黄耀把年轻的80后陈闯招进了公司——这个他非常器重的业务员,如今已成长为山东大区经理,并占据公司业务的1/4。然而这个年轻的后生很不待见黄耀,还将公司大多数业务人员打成铁板一块,
期刊
有没有一种透明渠道,让人们的慈善和公益资金汇集起来,被有效地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南非的社会工作者和金融界尝试用市场化股票交易机制的“社会投资交易市场”来解决问题,为社会企业融资的“社会证券交易所”也开始酝酿。    希望拿出每年收入一部分作为对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捐助,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人们很快发现,捐钱比赚钱还难——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钱到了哪里,用在何处,效率如何。譬如,汶川
期刊
国有企业招聘指数连续三个季度呈下降趋势,民营企业也结束了之前的连续上涨趋势。而外资企业预期招聘需求却呈现较大增幅,并首次超过国有企业,位列第一。    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八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而且从目前看来,2011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收紧,银根的紧缩无疑将对企业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不过,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显示,今年二季度企业预期招聘需求与上季度基本
期刊
近年来,新加坡樟宜机场通过管理输出的方式,帮助多家机场取得了业绩上的非凡表现。作为全球以服务著称的机场,在提升自身服务的同时,樟宜机场把管理输出作为企业扩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樟宜机场管理投资公司在全球合作经营5家机场,并以先后托管的形式经营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和沙特法赫德国王机场,同时为超过10家的机场提供常规咨询。其中,对阿布扎比国际机场的托管就是典型一例。  2006年,樟宜机场管理投资
期刊
2011年可谓大学生的就业牛市,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需求、薪酬待遇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我们的调查发现,近84%的企业选择招聘应届大学生,且大学生整体起薪的增长幅度在10%~15%。此外,大量企业对理工科毕业生需求巨大,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的理工科毕业生大都可以获得一份不菲的毕业起薪,相反文科毕业生找工作则存在一定难度。  调查显示,2011年,被调查的企业中,有796家企业选择招聘大学应届生
期刊
当互联网从技术哲学演变成语言哲学之时,商业世界不得不面临继电气时代以来的又一次商业模式大迁徙。在这次迁徙中,“创新”自然成为隔绝现在与未来的那片蓝色之海。谁能够深刻理解创新,谁就能够在这片海中安然前行。对于传统行业,尤为如此。  有人将这个时代传统产业的竞争归纳为“价值竞争”,也就是企业要能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配备以基础资源,并辅之创新的商业模式,就可以在争夺消费者意愿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其实,这里所
期刊
编者按:本刊2009年12月期封面文章《逆——2009中国商业价值论》中提及“国进民退”等话题,读者就最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致函编辑部,将民营企业的话题继续引向深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