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龙坪纵火案始末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3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广西桂林龙坪寨。入夜,桂系特务纵火焚烧民房,妄图嫁祸于红军,挑拨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口述人:吴成平,广西桂林龙胜县平等乡龙坪村委会主任
  我是龙胜县平等乡龙坪村村委会主任吴成平,红军来龙坪侗寨的事,我是听大伯父吴云珠讲的,又找许多老人核实了解过,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很多细节,只有我知道,历史书上肯定看不到了。
  那场大火,足足烧了一夜,烧红了半边天,烧毁房屋二百多间。我大伯父吴云珠当年16岁,跟着大人们去山上“逃汉客”(1949年以前,当地侗族、瑶族同胞把躲避汉族军队叫作“逃汉客”)的事令他刻骨铭心。为什么要逃呢?以前我们侗族人怕汉人,特别是怕国民政府来抓壮丁,受欺压多了,怕完了!惹不起我躲得起啊,所以每回听说有汉人来,就躲上山去。
  大伯父打小就爱听村老(村里年长有威望的老人)讲红军故事,所以他知道很多。等他活成村老,又把这些故事讲给我们听。2012年大伯父去世了,去世那年93岁。有些故事,也和他们一起埋进了黄土,我所知道的,不过一星半点。
  龙坪侗寨,距广西龙胜县城60多公里,自古就是侗族集聚中心,而寨内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的杨氏鼓楼,则是我们龙坪侗家人集会议事的中心。古话说“三百龙坪八百等,九百广南不用问”,讲的就是龙坪、平等、广南三地的规模,木吊脚楼一座连着一座,大多依山傍水,历经千百年岁月,依旧鳞次栉比。
  那年冬天和往常不太一样,按村老的说法,就是有些不太平。那是1934年12月,乡公所的人宣传说,山那边有支“赤匪”要过来,吓得还没等他们走近,龙坪寨的人们早已躲得远远的,粮食也全部藏了起来。村里就剩些走不动的老弱病残。
  1934年12月10日,下午。村口那条从伟江乡延伸到龙坪的石板古道上,人喊马叫,挤满了肩挑背扛的人。黑压压的人群走走停停,像下暴雨前搬家的蚂蚁,肩挑背扛着各色物件,自南往北缓慢地移动着。红军来了。
  龙坪位于湘桂交界之地,是自广西出湘西的最后一个村子。再往前走,翻过广西壕就进入湖南道县县境,前面是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大山——吊子岩。虽然比不得老山界那般险峻,也没得老山界那般有名气,但对于眼前这支走跛了脚的队伍来说,也是蛮难的了,加上眼看就要天黑,红军队伍就不走了住了下来。那一个下午,广南、平等、龙坪的街巷里、田垌里、河滩边便挤满了人。住在龙坪的,据史料记载是中央纵队。
  部队宿营后,周恩来特地交代大家要注意防火。因为近十多天以来,尤其是湘江战役后,部队驻地经常失火,这不仅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安全,也给了国民党造谣生事的机会。所以,红军制定了一些防火措施,比方说,火把不准拿进屋呀,水缸要挑满水呀,各单位都要组织救火队呀,加强警戒巡逻呀。
  红军经过长途行军,已经疲惫不堪,加上第二天一早又要爬山,大家都睡得比较早,躺在床上不久,很快进入了梦乡。村里老人说那天侗寨特别安静,好远都听到木楼里传出的鼾声。
  半夜里,几团火光突然照亮了漆黑的寨子,站岗的哨兵一见,立即大叫起来,失火了!失火了!整个寨子也都在喊,不得了了,失火了,救火啊!
  老人们说,周恩来的警卫员魏国禄是先被哨兵的呼喊声惊醒的,他爬起来跑到门边一看,哎呀!胡家木楼后火光冲天,寨子已经陷入一片火海,四周全是浓烟,木材燃烧后“噼噼啪啪”作响。他看见有战士从窗户和走廊往外跳。有的人嘴里喊着:“炮弹!快把炮弹抢出来!要是烧炸了就不得了!”
  火势蔓延很快,风吹过来的黑烟正从门缝、窗户往里灌。
  万幸,大火只烧到了十把丈远的杨氏鼓楼前就被阻断,没蔓延过来,周恩来住过的木楼保住了;中革军委驻扎在杨通武家,距离胡家二十来米,因为在胡家木楼的下风口,杨家也没着火。杨氏鼓楼和鼓楼以南的民房躲过一劫。
  大家都在忙着救火:有提水的,有找人的,有搬东西的,有帮助老百姓从火海往外抢东西的……不时还能听到有人对火灾的讨论。
  周恩来把魏国禄叫到跟前,吩咐他去找人安排加强岗哨,把没事的人员集中到山上空地待命,不要乱跑。
  寨子有四五处起火,大火很快就烧到了城门边。火势异常凶猛,加之时值冬季,天干物燥,用来做墙壁的苞谷杆、树皮、茅草、干柴一点即着,蔓延极快。因为离水源太远,红军只能站成一排接龙运水,靠大家手中有限的口杯、盆子从远处舀水,再一个一个接龙传递,这哪里救得了火。
  扑灭大火是不可能的了。
  不到半夜1点,除南边以外,全村几百家木房子大部分化为灰烬。
  魏国禄回来后,首长们还在距离火场很近的空地上开会。后来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也来了,他神情严肃地站在周恩来对面。周恩来说,可以肯定火是敌人放的。他们企图用这种卑鄙手段,证实“共产党杀人放火”的谣言是真的,以此挑撥、破坏我们和群众的关系。
  有人接着问道:“近来为什么经常失火?而且这个火还跟着我们走?我们在哪个寨子宿营,哪个寨子就起火?”
  “是啊,翻越老山界前,在千祥东村的那场大火也很蹊跷。”
  “部队已经加强了预防火灾的措施,为什么还会发生失火的事?如果是由于不小心失火,那为什么有几处都同时失火呢?”
  从这些奇怪的现象中,大家得出一个结论:一定是敌人在搞鬼。
  是该查查起火原因了。周恩来说,一定要把放火者查出来,彻底揭穿敌人的阴谋!
  邓发立即派保卫局的一部分人把寨子围起来,在外围警戒,一部分人以班排为单位排查,相互辨认,看有没有外人混入。果然,当晚就查出两个生面孔。
  红军连夜展开审问。原来他们竟然都是国民党收买的特务、地痞,他们假装成挑夫,混进红军队伍,趁红军做饭、睡觉的时候,在宿营地放火,既挑拨红军和我们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又给红军制造麻烦,造成伤亡和损失。   第二天一早,有偷偷跑回来的村民发现,寨里的这支队伍与往常的队伍不太一样,当村民的寨楼起火时,他们不仅帮助扑火,还冒着危险为村民抢救物资,于是大着胆子留在村里,不再出去躲藏。有两匹马被烧伤,红军天亮以后便把马杀了,分了一些马肉给村民。其他村民知道这些情况后,说这是帮助穷人的队伍。消息一个传一个,没多久,村民都陆陆续续回了家。
  那天,红军留下人来召开群众大会,公审放火者。台下的村民群情激奋,喊着要剁了这两个挨千刀的。
  一位戴眼镜的领导大声宣布了他们的罪状。一声令下,两人被拉到寨尾,以纵火罪毙掉了。
  二百多间民房毁于一旦,心疼啊!龙坪寨的房屋全是木楼,除极少数大户有瓦背,多数人家的房屋都是凭秸秆或茅草、树皮围起来的,点着以后,火借风势,越烧越猛,天都快烧焦了。
  后来是周恩来命人把管事的人找来,要他们调查群众的受灾情况,又向村民及时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古戏台发放一些救济,做好善后工作。红军一边修整队伍,一边开展赈灾工作,给穷人发救济钱。
  怎么判断谁是穷人呢?红军自有红军的办法。首先看你的手掌,看你手掌是不是有茧,有老茧的,茧厚的,就多给一点。还有就是看你穿得好坏、房子烧去多少间,如果你穿得好,特别是穿官布的,就不发。他们说,你还有钱,不能给你。穿土布的呢,就发。
  据说一开始给的是苏维埃政府发行的钱币,老百姓不认识,不敢要,于是统一改发光洋。这个事情给群众的印象很深。
  还有件事,寨里的人也一直记得。有个从山上回来的村民发现自家的猪潲不见了,锅里用钱压着张便条。条上说“老乡对不起,没经过你的许可,就把你家东西吃了,留下两个银圆以作补偿”。
  红军开拔前,几个做小买卖,挑辣椒、干货出去换盐的村民被红军找去,说要请他们带路。因为他们经常往外跑,南来北往走村串户,既识得湘桂古道怎么走,又懂得如何和沿途的各色人等打交道。伍户斌、杨光耀、吴昌茂便答应了下来。3人做向导兼翻译,带着红军出广西壕,过通道,走到贵州省黎平才返回来。他们说,红军为表示感谢,给了每人一点钱作为酬劳。有一枚长得和“袁大头”很像的银圆,现在还留在龙坪。我手机里还保存有照片,它正面居中写着“两角”,上下分别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公历一九三二年”,左右各一个五角星图案,反面除了地球上的斧头、镰刀和稻穗,还写着“每五枚当一圆”,虽然历经数十年沧桑岁月,钱币依旧银光闪闪。
  红军在我们龙坪没打仗,后卫部队为保障主力顺利西进,沿途一路设防,边打边退,在泗水、平等、河口等地遏阻一路尾追的桂军、民团,牺牲了多名红军战士。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湘江战役的民间记忆》    作者:劉玉)
其他文献
父母难为,是当今很多人的共同苦恼。  好像现代人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了。严管严教行不通,讲道理不管用,爱与包容又不知分寸如何拿捏,左支右绌,无所适从。甚至有些职场女性,为了陪伴孩子辞去工作,回家当全职母亲,结果还是弄不好,简直无路可走。  大家都说,现在的孩子活得很自我,还没到青春期就道理一大堆。他们的世界父母看不懂,简直就像外星人,活得比父母还“大”!  每逢这种时候,我都会仔细问这些
期刊
近些年来,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不论是关于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都有大量的成果面世。尽管如此,时至今日,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日戰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时有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声音。  一段时间,网上曾流行一篇题目为《谁是抗日的“中流砥柱”?》的帖子,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概括来看,这篇帖子的主要说法有两点:其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牺牲比共产党大,“国军将领阵亡206人,而共产党方面仅左权将军1人”,“国民党军队伤
期刊
以茶养廉的魏晋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十分奢靡,在一些进步政治家的积极倡导下,以茶养廉之风开始出现。由此可见,茶逐渐超越了其自然属性的范畴,开始进入世俗社会。  当时,门阀制度盛行,官吏及贵族皆以夸豪斗富为美,使得纵欲主义盛行,世风日下。这种奢靡的社会风气深为一些有识之士痛心,于是出现了陆纳以茶待客、桓温以茶替代酒宴、南齐世祖萧赜以茶祭奠等事例。这些政治家提倡以茶养廉,用以纠正社会的不良风
期刊
摘要: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习的重要能力。我国目前已有各式比赛和项目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动力,日常学业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思想和技能基础;相较于丰富的比赛和项目建设,国内大学的日常课程建设中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相对薄弱。如何设计具有可复制性的大学生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目前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热议的话题。STEM教育注重过程和实践,强调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实
期刊
联邦德国从20世界60年代后半期开始,经济复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恐怖集团也在形成,暴力活动日见猖獗。当时,有人建议效仿英、美国家设立反恐怖特种部队,以打击国内国际的恐怖活动。但因联邦德国多数人的反对,联邦德国政府为避复活纳粹之嫌,迟迟未正式组建特种作战部队。  1972年发生在慕尼黑菲尔斯滕菲尔德布鲁克机场上的血腥屠杀,为孕育已久的特种部队注入了一剂催产素。  1972年9月,在慕尼
期刊
“九一八”事变后,杭州市各界群众举行抗日救国大会  1954年7月17日,安格拉·卡斯纳尔出生于联邦德国北部的大都市汉堡。冷战已经全面爆发,二战的战败国德国一分为二,成为冷战的前沿。当时距离柏林墙的修建还有7年,这意味着,生活在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的公民还拥有迁徙到另一个德国的自由。由于二战前德国的工业基地基本位于联邦德国,使西德的经济起点高于东德;又由于很多人在体制比较中更倾心于美
期刊
可能作家对待书的态度总是比较矛盾,一个人动笔写作的初衷之一,是因为现存的所有书籍都多少有些不如人意。可是如果要构想出另一种更好的文明象征物,显然又很困难。  我从来不会自称爱书之人,就像我不会自称热爱人类一样:我爱不爱,完全取决于书或人的内在品质。我也不是藏书家:曾经有位大学教師问我有多少本书,当时我实在答不上来。不过这也没关系,他只是想告诉我:他有2.5万本或5万本书,或是某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期刊
当时的日本人没有把中日战争视为一场战争,这种看法好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而且人们在今天似乎仍然继续着这种错误的认识。  ——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加藤阳子  计划好的作战和“偶发”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9月18日,按照关东军参谋的计划发动的事件;中日全面战争则是以1937年7月7日的小规模武力冲突为导火索而爆发的。请注意,“九一八”事变是“人为”发动的,而中日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偶然”
期刊
许纪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启蒙阵营中的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知识分子研究, “得到”音频课程《中国文化30讲》主讲人。代表作《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启蒙的自我瓦解》《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读书人站起来》等。  在知识传播领域,谁是今天影响最大的人?可能是他们。他们的身影遍布“得到”“喜马拉雅”等付费音频平台,也穿梭在像《奇葩说》这样的综艺节目。但他们很少有人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
期刊
海明威,文学史上堪称最硬核的大文豪,扛过枪负过伤,做过记者上过战场,一生没少『折腾』。而他最不为人知的身份,是他曾成为FBI、军情六处、帝国保安部、军事谍报局重点关注的间谍!根据1980年FBI解禁档案记载,在海明威的『第二故乡』古巴,他曾在二战期间亲手建立间谍网『骗子工厂』、追踪德国潜艇,被FBI监视二十余年。  1942年4月底,在斯普卢伊尔·布拉登大使位于美国驻古巴大使馆中舒适的办公室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