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纳教育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新的国际教育民主化思潮,是在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轨迹上发展起来的。全纳教育的提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如今,国际教育界己形成探讨全纳教育的热潮。随着对全纳教育的广泛宣传和展开研究,全纳教育的理念己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接受。本文拟从自己的教育故事叙述中,力图诠释自己对全纳教育视野下教育公平的一点儿思考。
一、背景材料
学校又要进行朗读比赛了。早读时我把比赛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除了全班齐读,还要随机抽出五名同学来读,朗读内容也是现场抽签。”一时间,教室里安静下来,看得出他们有些紧张了。因为昨天,我刚把上个月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获得的第一名的奖状贴在荣誉栏里。就在昨天,在他们欢呼之后,他们下决心一定要争取第二张、第三张……他们现在一定都在担心明天的朗读比赛会抽到自己。我得给他们打打气。
想到这儿,我大声说:“谁将被抽到,应该说是件很幸运的事儿!”孩子们面面相觑,我接着说,“全班45名同学,竟然抽到你,你将为班级争得1分,这难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吗?难道你不愿意为班级争得荣誉?”
“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
“谁愿意?”我趁热打铁。
大部分孩子举起了小手。
“好样的!同学们都热爱我们的集体。婷,你先为大家朗读一段吧!”
婷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谁能像婷一样来读下一自然段呢?”
“我!”“我!”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
我叫了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同学。尽管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我还是带头鼓掌。“你们看,他站得那么端正,声音那么洪亮,表现那么自信!只要加强练习一定会读得更好!谁还想读?”
这一次,孩子们几乎都举手了。有些孩子索性站了起来。
“宁,你来吧!”孩子们一下子把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他是班上学习最费劲的同学,考试总是不及格。他能读好吗?每个人脸上都明显地写着这个疑问。再看看宁,耷拉着脑袋,小脸涨得通红,像只受惊的小鹿。
同学们又把目光聚焦到我的脸上。
“宁,老师相信你能行!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相——信——”孩子们扯开嗓子喊。
教室里静悄悄的。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大榕树……”宁终于开始朗读,他的声音很小,一个自然段,他停顿了好几处,读错了好几个读音。
读完了,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清楚地看到,宁的眼里分明闪着晶莹的泪光。
一时间,我被孩子们的真诚深深地感动着。
“同学们,我们中队的名称是——”
“大拇指!”字字掷地有声。
“是啊!让我们为自己竖起大拇指,给自己无限的自信;为同学竖起大拇指,给他莫大的鼓励。在相互的鼓励和欣赏中打造我们和谐、团结的队伍。不管明天的比赛成绩如何,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努力,充满自信,认真面对,我们就是胜利者。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有——”语气中透着坚定、自信。
二、案例分析及反思
全纳教育要求“零拒绝,零排斥,学校要接纳所有人,反对歧视”,倡导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其实施的前提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它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萨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些不同性,不应该成为歧视和排斥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
单从宁而言,因为学习困难,总是落后于班里其他孩子,当他面对班里类似的活动或比赛时,内心的胆怯、懦弱、自卑,常常会使他束手无策或悲观伤感。要让这样的孩子勇敢、自信起来,既需要老师的爱心、责任心,更需要的是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及时鼓励。而此时此刻,宁的内心里该会激荡起怎样的热情与动力?所有孩子们的这种自信心与凝聚力,谁说不比朗读比赛的结果更能带给人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发言中强调,所有教育人都要承担起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的召开,陈宝生部长的讲话,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一时深入人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如今,國际教育界己形成探讨全纳教育的热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谆谆地告诫我们:“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我们要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减少排斥、歧视的现象,让所有的儿童都在平等、自由、关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让每一只小鸟都歌唱,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每一个生命的尊严,相信暂时滞后的“小鸟”,静待每一朵花儿绽放。我们相信,每一粒种子终将破土发芽,每一棵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一、背景材料
学校又要进行朗读比赛了。早读时我把比赛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除了全班齐读,还要随机抽出五名同学来读,朗读内容也是现场抽签。”一时间,教室里安静下来,看得出他们有些紧张了。因为昨天,我刚把上个月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获得的第一名的奖状贴在荣誉栏里。就在昨天,在他们欢呼之后,他们下决心一定要争取第二张、第三张……他们现在一定都在担心明天的朗读比赛会抽到自己。我得给他们打打气。
想到这儿,我大声说:“谁将被抽到,应该说是件很幸运的事儿!”孩子们面面相觑,我接着说,“全班45名同学,竟然抽到你,你将为班级争得1分,这难道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吗?难道你不愿意为班级争得荣誉?”
“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
“谁愿意?”我趁热打铁。
大部分孩子举起了小手。
“好样的!同学们都热爱我们的集体。婷,你先为大家朗读一段吧!”
婷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谁能像婷一样来读下一自然段呢?”
“我!”“我!”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
我叫了一个平时表现一般的同学。尽管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我还是带头鼓掌。“你们看,他站得那么端正,声音那么洪亮,表现那么自信!只要加强练习一定会读得更好!谁还想读?”
这一次,孩子们几乎都举手了。有些孩子索性站了起来。
“宁,你来吧!”孩子们一下子把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他是班上学习最费劲的同学,考试总是不及格。他能读好吗?每个人脸上都明显地写着这个疑问。再看看宁,耷拉着脑袋,小脸涨得通红,像只受惊的小鹿。
同学们又把目光聚焦到我的脸上。
“宁,老师相信你能行!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相——信——”孩子们扯开嗓子喊。
教室里静悄悄的。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大榕树……”宁终于开始朗读,他的声音很小,一个自然段,他停顿了好几处,读错了好几个读音。
读完了,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清楚地看到,宁的眼里分明闪着晶莹的泪光。
一时间,我被孩子们的真诚深深地感动着。
“同学们,我们中队的名称是——”
“大拇指!”字字掷地有声。
“是啊!让我们为自己竖起大拇指,给自己无限的自信;为同学竖起大拇指,给他莫大的鼓励。在相互的鼓励和欣赏中打造我们和谐、团结的队伍。不管明天的比赛成绩如何,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努力,充满自信,认真面对,我们就是胜利者。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有——”语气中透着坚定、自信。
二、案例分析及反思
全纳教育要求“零拒绝,零排斥,学校要接纳所有人,反对歧视”,倡导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其实施的前提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它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涉及到我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萨拉曼卡宣言》申明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些不同性,不应该成为歧视和排斥学习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条件。
单从宁而言,因为学习困难,总是落后于班里其他孩子,当他面对班里类似的活动或比赛时,内心的胆怯、懦弱、自卑,常常会使他束手无策或悲观伤感。要让这样的孩子勇敢、自信起来,既需要老师的爱心、责任心,更需要的是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及时鼓励。而此时此刻,宁的内心里该会激荡起怎样的热情与动力?所有孩子们的这种自信心与凝聚力,谁说不比朗读比赛的结果更能带给人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发言中强调,所有教育人都要承担起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的召开,陈宝生部长的讲话,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一时深入人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如今,國际教育界己形成探讨全纳教育的热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曾谆谆地告诫我们:“只要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现实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我们要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减少排斥、歧视的现象,让所有的儿童都在平等、自由、关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让每一只小鸟都歌唱,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每一个生命的尊严,相信暂时滞后的“小鸟”,静待每一朵花儿绽放。我们相信,每一粒种子终将破土发芽,每一棵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