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标志是,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近几年高中开设了美术必修科目,美术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然而如何使高中美术课,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创造力;高中美术;培养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往往以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常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个别教师在评价作品时,甚至以自己的眼光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那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美术个性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就是个性。美术个性作为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极其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桎梏,催生大量的独特见解,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畅想。然而,当今的美术教育,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学习绘画往往过早地引入了素描色彩中的透视、结构、色彩冷暖、固有色等相对理性概念,极大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局限了青少年感性素质的发展。殊不知,美术特别是绘画,作为一门要求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学科,如果过于偏重其任何一方,都是不够完满的。高中课程中将美术引入课堂后,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色彩等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特别是对于写生,显得概念化、教条化相当严重,其画效缺乏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此时已被扭曲。结果是,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被泯灭,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初期特别是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应当尊重并催生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 ,也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二、通过多学科的交相辉映,增强学生的美术根基
事物的特征是“个性一定与共性相关联而存在。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学生美术的共性是指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学生美术的个性发展是以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为依托的。美术的学习,除了美术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美术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美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美术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的发展。
三、立足美术学科的特点,多层面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创设有利于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学习环境。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使之全身心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与艺术融为一体,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各种技能。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四、努力开创创新、和谐的教学气氛
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民主、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召唤、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美术的理解融于一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规范,这很容易抹杀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是想象和创造的产物,我们的教育应充分发现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给学生在美术课中一个全新的概念,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惯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大胆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他们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具备了大胆创新和逆向思维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金玉峰.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参考书[Z.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关键词:创造力;高中美术;培养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往往以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常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个别教师在评价作品时,甚至以自己的眼光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那么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美术个性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需要的就是个性。美术个性作为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极其重要。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桎梏,催生大量的独特见解,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畅想。然而,当今的美术教育,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学习绘画往往过早地引入了素描色彩中的透视、结构、色彩冷暖、固有色等相对理性概念,极大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局限了青少年感性素质的发展。殊不知,美术特别是绘画,作为一门要求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学科,如果过于偏重其任何一方,都是不够完满的。高中课程中将美术引入课堂后,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色彩等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特别是对于写生,显得概念化、教条化相当严重,其画效缺乏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此时已被扭曲。结果是,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被泯灭,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对于高中美术教学的初期特别是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应当尊重并催生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 ,也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二、通过多学科的交相辉映,增强学生的美术根基
事物的特征是“个性一定与共性相关联而存在。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学生美术的共性是指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学生美术的个性发展是以美术的基本素质和各学科的综合素质为依托的。美术的学习,除了美术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美术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美术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美术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的发展。
三、立足美术学科的特点,多层面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创设有利于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学习环境。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使之全身心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与艺术融为一体,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各种技能。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四、努力开创创新、和谐的教学气氛
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自由、民主、关爱,并在不断的激励、召唤、指导和建议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美术的理解融于一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规范,这很容易抹杀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是想象和创造的产物,我们的教育应充分发现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给学生在美术课中一个全新的概念,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惯行的观点提出异议,大胆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他们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具备了大胆创新和逆向思维的时候,一个崭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金玉峰.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参考书[Z.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