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升,无论是基础知识内容还是能力要求,再到更深层次的教师授课要求,都具有了较高难度的考验。而通过高中跟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析,就不难看出今后的教学理念也要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再在教学理念的改变之上,通过探究、实践、总结出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总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在我国的课程目标中是第一次,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对于以前的大纲要求,仅仅只是提出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为要求,而提出的新课程标准更能符合当今中国发展形势,但同时对于也对高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
2、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相对于以前的大纲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动,除常规内容变化外,更多是体现在对于高中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为此针对于以前加强知识基础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也有了相对变化。
(1)能力要求变化。
对比于大纲版《考试说明》的学生能力要求: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则对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中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其中推理论证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都是首次提出,该能力要求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对于相关能力的要求。
两者的课程目标都以“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数学交流”为核心,但大纲版《考试说明》更多的是要求发掘学生的相关能力潜能,而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则为发展并应用相关能力,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及应用,以及在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深造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相应课程内容学习,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论。从而对于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也都提出了提升要求。
(2)内容变化。
除能力要求变化外,新课程标准也对学习内容等具体内容作出调整。在数学3的必修内容中加人算法初步(含程序框图),以及在选修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框图(流程图、结构图)、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初等数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及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内容。
新增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是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改变不难看出,新课程内容对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高层次数学思维的建立上投入更多精力,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们在与今后更高层次的教育中,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3)教学方式的相对变化。
通过上述内容变化与能力要求变化上不难看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将由原来的针对于基础知识的基础教育,提升为针对于能力提升的能力教育。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将成为今后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学习方法。
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老师在今后课堂中的角色也会有所改变,在新课程标准下,今后老师在课堂中不在是课堂的主导者,相应的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则作为辅助,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思路等进行引导,以保证课堂任务能够高效完成。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1、从基础应试教育到能力培养教育。
大纲版《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能力往往通过中等难度题目体现,这就导致在平时的高中教育中,学生往往通过题海战术,来强行提高考试成绩,而对于能力提升并没有起到实质效果。
而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则会在考试中以更加灵活多变的题目体现,仅仅通过“题海战术”是很难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的。因此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加发散性的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正确的解题思路来面对问题,而非解题经验来获得好成绩。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必将由基础应试教育逐渐转化为能力培养教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得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相应提高。
2、从课堂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在大纲版《考试说明》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中掌握主动权,课堂大多数时间是用于要是讲课中,而高中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科目本来就显得难以理解而枯燥,这就导致“讲台上唾沫横飞,讲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
而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新的课堂教育中,学生将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主动学习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率。
3、从死记硬背到灵活掌握应用。
新课标当中对于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也就是依靠以往的“题海战术”所积攒的做题经验,是很难达到新课标的学习要求的。因此学生在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中,不能再生搬硬套的使用做题方法,而是要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再在熟练掌握院里的基础之上,灵活应用。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新课标下的学习过程将集中体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而在这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下面就该过程中所需具体体现的能力及方法,进行探究。
1、“创新性思维”的激发。
“创新性思维”是近几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以及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创新性思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创新性思维能够更好的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另辟蹊径,保证问题的高效解决。
同样,高中数学教育就是对于这种思维的最好激发方式,数学知识涵盖面广,而在具体应用中灵活性极大,在大纲版的《考试说明》下的考试题目,实际上很难体现这一点,考试题目往往千篇一律。而新课标的考试中题目灵活性必将增大。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保证学生们在新课标下依旧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2、“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而探究性学习就与创新性思维相辅相成。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讨论的具体过程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同时保证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由于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题,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将更加独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通过已掌握的只是与课外内容相辅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由于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推广,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必将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也将成为学生们涉猎的主要方向。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而如果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解决问题必将事半功倍。
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则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体现,例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探究性学习中的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都将成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4、学习热情的培养。
学习热情是保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的重要内容,只有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热情,才能将上述教学方法一一体现。因此在平时教学任务中,教师不妨多穿插数学史,数学名人佚事等内容,加强教学趣味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尽管对于学生以及老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发起新的挑战,但也承认新的挑战下,将是中国高中教育的转折点。在如此新的改革契机中,只有抓住改革脉动,顺应改革方向,才能更好的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正确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解析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总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在我国的课程目标中是第一次,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对于以前的大纲要求,仅仅只是提出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为要求,而提出的新课程标准更能符合当今中国发展形势,但同时对于也对高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
2、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相对于以前的大纲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动,除常规内容变化外,更多是体现在对于高中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为此针对于以前加强知识基础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也有了相对变化。
(1)能力要求变化。
对比于大纲版《考试说明》的学生能力要求: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则对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中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其中推理论证能力、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都是首次提出,该能力要求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对于相关能力的要求。
两者的课程目标都以“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数学交流”为核心,但大纲版《考试说明》更多的是要求发掘学生的相关能力潜能,而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则为发展并应用相关能力,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及应用,以及在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深造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相应课程内容学习,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论。从而对于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也都提出了提升要求。
(2)内容变化。
除能力要求变化外,新课程标准也对学习内容等具体内容作出调整。在数学3的必修内容中加人算法初步(含程序框图),以及在选修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框图(流程图、结构图)、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初等数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及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内容。
新增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是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改变不难看出,新课程内容对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高层次数学思维的建立上投入更多精力,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们在与今后更高层次的教育中,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3)教学方式的相对变化。
通过上述内容变化与能力要求变化上不难看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将由原来的针对于基础知识的基础教育,提升为针对于能力提升的能力教育。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将成为今后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重要学习方法。
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老师在今后课堂中的角色也会有所改变,在新课程标准下,今后老师在课堂中不在是课堂的主导者,相应的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则作为辅助,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思路等进行引导,以保证课堂任务能够高效完成。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1、从基础应试教育到能力培养教育。
大纲版《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能力往往通过中等难度题目体现,这就导致在平时的高中教育中,学生往往通过题海战术,来强行提高考试成绩,而对于能力提升并没有起到实质效果。
而新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中的内容要求,则会在考试中以更加灵活多变的题目体现,仅仅通过“题海战术”是很难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的。因此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加发散性的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正确的解题思路来面对问题,而非解题经验来获得好成绩。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必将由基础应试教育逐渐转化为能力培养教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使得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相应提高。
2、从课堂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在大纲版《考试说明》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中掌握主动权,课堂大多数时间是用于要是讲课中,而高中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科目本来就显得难以理解而枯燥,这就导致“讲台上唾沫横飞,讲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
而新课标的能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新的课堂教育中,学生将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主动学习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率。
3、从死记硬背到灵活掌握应用。
新课标当中对于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因此也就是依靠以往的“题海战术”所积攒的做题经验,是很难达到新课标的学习要求的。因此学生在今后的高中数学学习中,不能再生搬硬套的使用做题方法,而是要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再在熟练掌握院里的基础之上,灵活应用。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新课标下的学习过程将集中体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而在这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下面就该过程中所需具体体现的能力及方法,进行探究。
1、“创新性思维”的激发。
“创新性思维”是近几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以及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创新性思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创新性思维能够更好的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另辟蹊径,保证问题的高效解决。
同样,高中数学教育就是对于这种思维的最好激发方式,数学知识涵盖面广,而在具体应用中灵活性极大,在大纲版的《考试说明》下的考试题目,实际上很难体现这一点,考试题目往往千篇一律。而新课标的考试中题目灵活性必将增大。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保证学生们在新课标下依旧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2、“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而探究性学习就与创新性思维相辅相成。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讨论的具体过程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同时保证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由于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题,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将更加独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通过已掌握的只是与课外内容相辅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由于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推广,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必将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课外知识也将成为学生们涉猎的主要方向。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而如果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解决问题必将事半功倍。
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则在学习过程中得以体现,例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探究性学习中的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都将成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4、学习热情的培养。
学习热情是保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的重要内容,只有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热情,才能将上述教学方法一一体现。因此在平时教学任务中,教师不妨多穿插数学史,数学名人佚事等内容,加强教学趣味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尽管对于学生以及老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发起新的挑战,但也承认新的挑战下,将是中国高中教育的转折点。在如此新的改革契机中,只有抓住改革脉动,顺应改革方向,才能更好的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正确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