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w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新鲜的活力,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了起来,演讲、表演、辩证会等,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时,常看到教师花大力量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深长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的空架子。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学,用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最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千“方”百“计”,何者为是?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让语文教学方法实现了改革,的确让语文课堂有了生机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然而,学生在语文学习问题研究上,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的本末倒置,势必影响到语文学习的效果。例如,8年级下册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教师在讲课前,设计了一次课外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查找资料,归类整理,忙得不亦乐乎。应该说他们在准备中已经进行了学习,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能力,这一切都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他们的这种干劲并没有带到下一个环节中,当教师要求学生对“独特的人物描写”进行梳理、整理时,发现学生大多流露出失望、不耐烦的情绪,很长时间,学生都未能静心读进去,是不是活动课就不应该进行阅读呢?
  如果说,多样的形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多样的形式是否也会影响学生阅读的习惯,而使学生变得心绪浮躁呢?这个问题值得教师思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只在形式上下功夫,却不在文本上下功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偏离新课标的方向。语文学习只有以“读进去“作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受粗糙的毛病,语文教学应逐步从追求多样的形式,走到追求语文阅读的深入、细致上。在教学《再塑生命》时,教师作了这样的安排,自读——精读——探讨,这样,学生能够读进去,读明白,他们才能领悟出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因此,只有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这才是当前实施新课标教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而立足文本的关键和精华,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的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等等。这些精彩之处,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我的长生果》中:“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 50 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对这两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有一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结果会是无功而返。但如果换言之,问学生“第二句话一般怎么说呢”?学生会马上注意到“天地明媚”。
  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之中见奇崛,能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所以只有在立足于课本的前提下,品其精髓,悟其人文,感其哲理,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理念。
其他文献
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指出其中有“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回忆类似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明显,加之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与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
期刊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行的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
期刊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此,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这种教学,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语文教学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了他们的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
期刊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从而使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没有学生的全面主动参与,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因此,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固定模式,相对来讲,内容贫乏,知识信息含量较低,制约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
期刊
教育是一件传道、授业、解惑的事情,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十四年,常常质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台上的教师教的很辛苦,台下的学生学的很痛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讲得嗓子冒烟都是在做无用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新世纪的人民
期刊
当今教育教学中,有一部分学困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整天不学习,来学校不是睡觉,就是影响课堂纪律或经常旷课或不交作业等,教师教育不听,家长教育更是不听。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能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可采取如下做法:  一、爱心是教育学困生的关键  接任一个新班时,可建立班内学习互助小组,把班主任的爱以及班集体的“友爱”倾注给这部分学困生。其实建立学习互助小
期刊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里,能长时间听到朗朗读书声的已不多见,这或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所在。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加强朗读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中,有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二是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精妙绝伦的语段:“‘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