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进入近三四年间最困难的时期。从2012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比2008年第三季度世界金融危机的状况更加危险。检点历史: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是中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年份。1993年之前,叫做治理整顿;1993年以后,叫做宏观调控。总体来讲:现在是1978年之后的第八个宏观经济波动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民企崩溃年。
经济危机是有规律的
经济危机的发生,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一个是经济过热,一个是经济过冷。每次逢8的年份,是经济过冷的年份,需求不足,购买力下降,找不到经济增长点。1981年、1984年、1993年、2004年是经济过热的年份,电跟不上,水跟不上,物价高涨,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过热会出现什么情况?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老百姓对改革政策不满,区域发展不均衡;过冷会产生什么情况?企业破产,公司裁员,失业率提高。到底是贫富差距可怕,还是高失业率可怕?应当说:后者大于前者。失业率提高以后,农民到城里之前,种的田转包了,回不去农村了,盘踞在城里面,那是最可怕的。
2011年,中国发生很多起老板跑路事件,老板欠了银行5亿、10亿元人民币,很可怕。地方政府觉得什么最可怕?老板跑了以后,留下3000个员工,那要比5亿、10亿可怕得多。如果光是10亿人民币,地方政府先给一点资助,还可以熬过去,但是3000个员工,每天都要吃饭,没有工作咋办?失业率是一个大问题。
从历史上看,今年是三个矛盾交界点。第一个是政府换届年。3月22日,国务院转发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里面提到很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汇率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没有一个改革会在今年12月前开始。
第二个是4万亿元的投资终结年。2008年第4季度以后,国家进行大量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2013年,全国27个省市的地铁全部都要开通,整个投资都要终结,投资终结意味着需要寻求新的投资点。
第三个是宏观周期到达之年。在过去30多年里,整个宏观经济波动有一个特点:4-5年为一个波动周期,老一辈创业者把它叫做“春夏秋冬”。老创业者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他们说搞了几十年,中国企业就是“春夏秋冬”,“冬天”到的时候,马上找个角落躲起来;“春天”来的时候,到处去抢资源机会。
中国经济十年一次萧条,改革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过去30多年里,在波动的过程中,中国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唯一一个连续30年GDP保持8%增长。在美国、日本高速发展时期,没有一个连续30年GDP增长8%以上。
2008年之后的一轮,与以往七次宏观周期相比,产生了几个新特点:一,第一次面临与欧美市场同步萧条。二,2008年之后,跟1998年、1988年、1978年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1978年、1988年、1998年,是中国三次最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点,这次是通过制造泡沫的方式,没有采用改革的方式做。三,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中国的消费者成为全世界最有钱的消费者,内需极度旺盛。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利益分化加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激化。
又一个民企难做之年
仔细对照宏观周期和民营企业的败局时间,人们就会发现,每一次宏观调控之年,一定是民营企业的崩溃之年。2012年,一定是中国民营企业又一个崩溃的年份,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我们一定要非常警惕。
1998年以前,中国做企业的人说:企业倒闭怎么可能呢?到处都是钱。温州人当时发电报经常写道:钱多人少。谁也没想到:1998年发生了一次内需疲软,整个东南亚地区萎缩,国内需求紧缩、信贷紧缩,十家民企七家死。最大的连锁企业、最大的酒厂、最大的民营高科技公司,都是死在那一年。
在中国做企业一旦失败,中国的民族性告诉你,第二次崛起的机会非常之少。所以,一定不要让企业破产。企业破产最大的损失是什么?不是你的资产,而是你的信誉。你的信用破产了,没有人愿意跟你打拼,没有银行愿意给你贷款,没有政府会来支持你,更没有消费者相信你。这些都跟钱没关系,而是跟你的信用有关系。99%的企业失败者,倒下的时候,信用也破产了。
中国的一个规律:一大批企业倒闭,哀鸿遍野,有人会获取大量的资产。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开发房地产市场,把一大批最具泡沫性行业,从笼子里放出来了。朱镕基总理抓经济,最喜欢汽车制造业,最恨的是房地产行业。他知道这里面有巨大的泡沫,1992年、1993年整顿房地产,发现上海、海口、广西、北海,一大堆烂尾楼。
2008年,经历了一次宏观调控,经济形势非常紧张,温家宝总理开始推行4万亿元投资。内需低迷,政府通过制造泡沫的方式,把钱从银行里挤出来。房地产业强力启动,大量的房地产公司赚钱。
地方政府为了完成GDP增长任务,进一步推动城市化,中国房地产过热,基本上是东南沿海的少数城市;2004年以后,蔓延到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产生房地产热。内需启动,休闲产业中的网络游戏、旅游服务业,都在这个时候大爆发。
资金猛增,货币大量增加。经济学上说,当一个国家的GDP总量跟M2(广义货币)一样的话,就是恶性增长,铜钿就不值钱。资金产生大量泡沫,老百姓往哪里投钱?风险投资、信托理财、创业板块,企业市盈率吓死人,80倍、100倍的市盈率,是这个企业效益特别好吗?不!
内需驱动重大时刻
2009年,是中国出现外贸向内需驱动的重大时刻,是中国内需市场的新一轮启动之年。前10年,是中国制造的黄金10年;2009年,外贸萎缩,所有在中国做外贸企业的人,觉得末日降临,钱越来越难赚。
整个20世纪80年代,正是短缺经济时期;90年代是过剩经济时期;21世纪,中国出现三大引擎:出口优先为全球服务;国内地产发展;外贸中国制造。现在,进入到第四个时期,未来将是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
现在做内需,不像父辈那时做企业,找很多人,圈很多地,把一个企业从一亿元做到100亿元。一台裁缝机变成20台,20台变成一条生产流水线,一条生产流水线变成一个工业园区,然后在全国开100家、200家连锁店,这样的一个企业模型,未来必定会被淘汰掉。
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与日本和韩国高速增长时,以最终产品为内容的竞争优势大不相同。首先,缺乏内生性自主创新体系,缺乏拥有知识产权的竞争性品牌,只能为国际知名品牌做全球生产链服务;其次,外资占据中国本土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资本、知识与技术、品牌、贸易渠道等,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中国只能通过单一的劳动力参与分配,廉价劳动所获甚少;出于土地、环境、资源、税收等政策倾斜,让只占资本总额30%的外资,拥有了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
除去外资占据的资源,近70%的本土生产性资产、几乎全部金融资源,以国有独资和控股经营的形式,掌握在政府手里。伴随政府财政和国有金融机构支撑,国有企业大规模持续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收入分配平等的社会,必然是经济平等的社会。经济平等的社会,必然会扩大内部需求。如果大部分国民收入掌握在政府手中,必然会挤占民众的消费与投资。如果大部分收入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很容易使本土产品市场过早饱和,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社会紧张和冲突。
当前,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平等,出现了蛋糕切法不合理,使得蛋糕不再扩大,发生逐渐萎缩的趋势。所以,无论是出于扩大内需,还是为了社会和谐,都到了必须大力改革分配制度的时候了。
只有分配制度改革到位,下大力气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促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环境中的主动性,使国民收入与GDP的增长相适应,促使经济增长更多、更快地转化为结构升级、优化内涵的发展成果。如此,才能避免出现民企崩溃年,中国有望进入一个真正高效发展的时代。
经济危机是有规律的
经济危机的发生,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一个是经济过热,一个是经济过冷。每次逢8的年份,是经济过冷的年份,需求不足,购买力下降,找不到经济增长点。1981年、1984年、1993年、2004年是经济过热的年份,电跟不上,水跟不上,物价高涨,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过热会出现什么情况?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老百姓对改革政策不满,区域发展不均衡;过冷会产生什么情况?企业破产,公司裁员,失业率提高。到底是贫富差距可怕,还是高失业率可怕?应当说:后者大于前者。失业率提高以后,农民到城里之前,种的田转包了,回不去农村了,盘踞在城里面,那是最可怕的。
2011年,中国发生很多起老板跑路事件,老板欠了银行5亿、10亿元人民币,很可怕。地方政府觉得什么最可怕?老板跑了以后,留下3000个员工,那要比5亿、10亿可怕得多。如果光是10亿人民币,地方政府先给一点资助,还可以熬过去,但是3000个员工,每天都要吃饭,没有工作咋办?失业率是一个大问题。
从历史上看,今年是三个矛盾交界点。第一个是政府换届年。3月22日,国务院转发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里面提到很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汇率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没有一个改革会在今年12月前开始。
第二个是4万亿元的投资终结年。2008年第4季度以后,国家进行大量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2013年,全国27个省市的地铁全部都要开通,整个投资都要终结,投资终结意味着需要寻求新的投资点。
第三个是宏观周期到达之年。在过去30多年里,整个宏观经济波动有一个特点:4-5年为一个波动周期,老一辈创业者把它叫做“春夏秋冬”。老创业者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他们说搞了几十年,中国企业就是“春夏秋冬”,“冬天”到的时候,马上找个角落躲起来;“春天”来的时候,到处去抢资源机会。
中国经济十年一次萧条,改革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过去30多年里,在波动的过程中,中国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唯一一个连续30年GDP保持8%增长。在美国、日本高速发展时期,没有一个连续30年GDP增长8%以上。
2008年之后的一轮,与以往七次宏观周期相比,产生了几个新特点:一,第一次面临与欧美市场同步萧条。二,2008年之后,跟1998年、1988年、1978年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1978年、1988年、1998年,是中国三次最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点,这次是通过制造泡沫的方式,没有采用改革的方式做。三,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中国的消费者成为全世界最有钱的消费者,内需极度旺盛。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利益分化加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激化。
又一个民企难做之年
仔细对照宏观周期和民营企业的败局时间,人们就会发现,每一次宏观调控之年,一定是民营企业的崩溃之年。2012年,一定是中国民营企业又一个崩溃的年份,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我们一定要非常警惕。
1998年以前,中国做企业的人说:企业倒闭怎么可能呢?到处都是钱。温州人当时发电报经常写道:钱多人少。谁也没想到:1998年发生了一次内需疲软,整个东南亚地区萎缩,国内需求紧缩、信贷紧缩,十家民企七家死。最大的连锁企业、最大的酒厂、最大的民营高科技公司,都是死在那一年。
在中国做企业一旦失败,中国的民族性告诉你,第二次崛起的机会非常之少。所以,一定不要让企业破产。企业破产最大的损失是什么?不是你的资产,而是你的信誉。你的信用破产了,没有人愿意跟你打拼,没有银行愿意给你贷款,没有政府会来支持你,更没有消费者相信你。这些都跟钱没关系,而是跟你的信用有关系。99%的企业失败者,倒下的时候,信用也破产了。
中国的一个规律:一大批企业倒闭,哀鸿遍野,有人会获取大量的资产。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开发房地产市场,把一大批最具泡沫性行业,从笼子里放出来了。朱镕基总理抓经济,最喜欢汽车制造业,最恨的是房地产行业。他知道这里面有巨大的泡沫,1992年、1993年整顿房地产,发现上海、海口、广西、北海,一大堆烂尾楼。
2008年,经历了一次宏观调控,经济形势非常紧张,温家宝总理开始推行4万亿元投资。内需低迷,政府通过制造泡沫的方式,把钱从银行里挤出来。房地产业强力启动,大量的房地产公司赚钱。
地方政府为了完成GDP增长任务,进一步推动城市化,中国房地产过热,基本上是东南沿海的少数城市;2004年以后,蔓延到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产生房地产热。内需启动,休闲产业中的网络游戏、旅游服务业,都在这个时候大爆发。
资金猛增,货币大量增加。经济学上说,当一个国家的GDP总量跟M2(广义货币)一样的话,就是恶性增长,铜钿就不值钱。资金产生大量泡沫,老百姓往哪里投钱?风险投资、信托理财、创业板块,企业市盈率吓死人,80倍、100倍的市盈率,是这个企业效益特别好吗?不!
内需驱动重大时刻
2009年,是中国出现外贸向内需驱动的重大时刻,是中国内需市场的新一轮启动之年。前10年,是中国制造的黄金10年;2009年,外贸萎缩,所有在中国做外贸企业的人,觉得末日降临,钱越来越难赚。
整个20世纪80年代,正是短缺经济时期;90年代是过剩经济时期;21世纪,中国出现三大引擎:出口优先为全球服务;国内地产发展;外贸中国制造。现在,进入到第四个时期,未来将是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
现在做内需,不像父辈那时做企业,找很多人,圈很多地,把一个企业从一亿元做到100亿元。一台裁缝机变成20台,20台变成一条生产流水线,一条生产流水线变成一个工业园区,然后在全国开100家、200家连锁店,这样的一个企业模型,未来必定会被淘汰掉。
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与日本和韩国高速增长时,以最终产品为内容的竞争优势大不相同。首先,缺乏内生性自主创新体系,缺乏拥有知识产权的竞争性品牌,只能为国际知名品牌做全球生产链服务;其次,外资占据中国本土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资本、知识与技术、品牌、贸易渠道等,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中国只能通过单一的劳动力参与分配,廉价劳动所获甚少;出于土地、环境、资源、税收等政策倾斜,让只占资本总额30%的外资,拥有了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
除去外资占据的资源,近70%的本土生产性资产、几乎全部金融资源,以国有独资和控股经营的形式,掌握在政府手里。伴随政府财政和国有金融机构支撑,国有企业大规模持续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收入分配平等的社会,必然是经济平等的社会。经济平等的社会,必然会扩大内部需求。如果大部分国民收入掌握在政府手中,必然会挤占民众的消费与投资。如果大部分收入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很容易使本土产品市场过早饱和,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社会紧张和冲突。
当前,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平等,出现了蛋糕切法不合理,使得蛋糕不再扩大,发生逐渐萎缩的趋势。所以,无论是出于扩大内需,还是为了社会和谐,都到了必须大力改革分配制度的时候了。
只有分配制度改革到位,下大力气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促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环境中的主动性,使国民收入与GDP的增长相适应,促使经济增长更多、更快地转化为结构升级、优化内涵的发展成果。如此,才能避免出现民企崩溃年,中国有望进入一个真正高效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