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直观小方块,深度建构面积计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深度课堂,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内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图形面积教学的种子课。在图形面积教学的起始课中,借直观的小方块,让学生通过“悟——测——验——用”四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本质与内涵,以求课堂的深度建构。
  [关键词]面积计算;小方块;准确定位;深度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21-02
  一、源于实践之思
  思考一:周长和面积为何易混淆
  学生常常混淆周长与面积,如果是面积计算与面积单位换算的综合运用,错误率更是居高不下,原因如下:一是知觉错误,由于周长和面积都在一个图形之中,导致认识易混淆;二是符合学生易忘记的认知规律;三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易混淆面积表征与长度表征或周长表征。
  思考二:学生的困惑何在
  學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能快速背诵公式和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可是对于“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长乘以宽?”,学生却十分困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只注重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忽视用面积单位度量图形的过程,过早进行形式化的计算训练;二是课堂定位的偏差,教师只要求学生牢记公式、熟练应用,忽视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过程。
  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难在哪里?下功夫的点在哪里?
  二、探寻课堂之深
  如何展开教学才能建构深度课堂?通过“悟——测——验——用”四步,由浅人深,带领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本质。
  (一)悟“面积”——比中明理,感悟本质
  学习是一个从眼睛走向大脑、从观察走向思考的过程。课始,教师提问:“下面3个图形(如图1),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说一说理由。”通过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激活学生数面积单位的经验,在观察、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一个图形的面积就是数一数它有几个小方格,在对比中感悟图形的面积本质。
  (二)测“面积”——拼摆探析,领悟本质
  度量是面积计算的本质,通过“动手拼摆——问题驱动——深入追问”三个维度,带领学生逐渐领悟长方形面积的度量本质。
  1.动手拼摆
  思维是从指尖开始的。活动一:让学生任意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在表1中,再和同桌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学生在拼摆中初步感悟:面积是几,就要摆几个小正方形,每行摆几个就是长方形的长,摆几行就是长方形的宽;每行的个数×行数=正方形的总个数,也就是图形的面积。拼摆长方形能直观地为学生打通为长、宽与面积单位个数的联系,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凸显面积计算的本质。
  2.问题驱动
  思源于问,问题驱动是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和深度思考的支点。活动二: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求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动手验证,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长方形铺满,每行摆5个,摆了4行,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如图2)。在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最简便的数数方法——把每行的5个×4行就可以得出总个数,从中感悟图形的面积就是数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深刻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本质。
  3.深人追问
  教师的追问要抓住问题的本源,要围绕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追问中讲理,在辨析中明理,在理中逐渐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本质。活动三:如果只铺一部分,你能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吗?在深人的追问中,学生明确知道“尽管只铺一部分,也能数出图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活动中,领悟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每行个数、行数之间的联系。至此,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验“面积”——探索内涵,建构本质
  1.想象提升
  想象提升:长方形中只摆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能数出长方形有几个1平方厘米吗?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想象,知道把正方形向下平移,就表示每行摆了5个,把正方形向左平移,就表示每列摆了4个;接着教师将正方形演变成刻度,从单位面积向单位长度转化,建立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数形结合,沟通了长、宽与每行面积单位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从朦胧走向清晰。
  2.再次抽象
  再次抽象:你会数如图4所示的图形的面积吗?借助几何直观,学生经历了“铺满——未铺满——空白图形”的过程。通过直观数数到想象数数,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走向清晰,为学生的思维打开通道。长的长度就是沿长摆几个面积单位,宽的长度就是沿宽摆几行的对应关系,建构了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联系,避免学生以后生搬硬套计算公式。
  3.沟通联系
  变一变:长方形的长缩短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交流汇报后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单位面积的每行个数×行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们是不可割裂的(如图5)。学生的思维从混沌走向明朗,使得公式的推导水到渠成。
  (四)用“面积”——灵活训练,深化思想
  1.拓展延伸
  猜一猜:一个面积1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得出“长为5厘米,宽为2厘米;长为10厘米,宽为1厘米”。此时教师可追问:“长方形的长有可能比10厘米长吗?”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同时突破以“整个”面积单位数的常规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意义。
  2.变式延伸
  猜测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最后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藏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在学生随意猜测后给出提示:一行有3个,摆了2行。学生猜:6平方厘米,6平方分米,6平方毫米。结果学生发现都猜错了。巧妙改变度量标准,让学生在错中辨析,在错中明理,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惯性,驱动学生在思辨中深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本质,深刻建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材是教学的源,学生是教学的因,抓准教学的“源”与“因”,才能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有效培养学生的深刻思维。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从创设情境、适时追问、亲历操作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数学思考 创设情境 适时追问 亲历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84  数学思考指的是人们在遇到问题
[摘要]在“再创造”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知识本质创设情境、引领活动、促进反思,助推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自主创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建构者。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隐性学力;学力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73-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摘 要]乘法的概念教学是一切乘法计算教学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让学生经历乘法建构的全过程,感悟乘法的简洁性,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事情。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配以圈一圈、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等数学活动,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之间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感悟乘法意义。  [关键词]知识起点;转化思想;乘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摘要]“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教师要吃透教材,将教材文本背后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统一情境衔接小学和初中的知识。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数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32-0026-03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如图1和图2)是代数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设置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构建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关键词]千米;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78-02  【教学内容】苏教版
[摘 要]立足“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增设探索环节和过程环节,从而对相关教学进行优化设计。  [关键词]认知规律;知识迁移;教学反思;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33-02  苏教版教材编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计算较大数的乘除法技能,并在此基
[摘 要]在小学阶段,理解概念是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的前提。“正比例”是六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正比例的应用性也比较强,教师要在课本已有的情境基础上,合理扩充并完善素材,为学生对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提供立体支撑。  [关键词]正比例;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30-02  关于“正比例的意义”
[摘 要]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文章针对估算教学时常出现的 “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从现状、成因、改进措施以及教学效果谈提高估算教学效率的切实做法。  [关键词]估算教学;实质问题;估算意识;估算能力  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估算教学备受关注。然而,有些教师过于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对估算本质的探究,缺乏对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思
[摘要]以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为例,给出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联系旧知为导向、以联想猜测为导向的自主学习的目标和做法。从知识层面、学习意义、学习方法三个维度设计的不同层级的教学方案中,同一层级的自主定向学习各个环节层层递进,不同层级的自主定向学习教学目标各有侧重。  [关键词]自主定向;不同层级;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摘 要]思考是心理内在的运作,很难用一种测量工具来界定,因此难以通过观察来判断学生是否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以 “认识 >、< 和 =”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有目标的观察、有意义的建构、原有知识的转换、有价值的反思几个方面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关键词]主动思考;观察;建构;转换;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