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一气养丹田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由盘古时代人与野兽相斗,是自然界的斗争。至轩辕黄帝时代,黄帝以此原理,按照阴阳变化,五行作生克,八卦作演绎,于是发明人与人斗的搏击术,因此,并将五行的原理包含进武术中,并利用物质创造各种武器,抗战蚩尤,为武术的原理。
  五行原属物理,生克循环,内外心意,按照阴阳和静养灵根,动养神气。产生八掌八足,水火相交或乾坤倒转,或随呼吸而进行真胎息,是为九转三环气贯通,来调养练武人的身体,并且转眼运身以致神升天谷,神还经络存养灵根。使百会灵光下降,五气相会滋润丹田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练武人则精气神足。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人认为它是为创造宇宙的五大元素物质,五行是宇宙五素之五大元气所生化成的。五行产生五力。这就是心(形)意拳劈、崩、钻、炮、横五种姿势修炼出来的。其运动方式是:
  1、在武术中按劲是向下的压力,由劈拳产生。
  2、在无数中杨劲是向上的举力是由钻拳产生。
  3、在武术中摆劲是向左右的拨劲,力是由横拳产生。
  4、在武术中左右之斜提力及左右之下斜撑劲是上翻力,下反力由炮拳产生。
  5、在武术中顶劲是向前平直挺实力由崩拳产生。这是武术的外五行,而练功者来说,内对人体内五脏,心、肝、脾、肺、肾;外应五官,如心属火,心急勇力生;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急火焰生;肺属金,肺动陈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存于内也(见《六合心意拳谱》。内五行通于外,则是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脾。此五行著于外者。故曰:“五行犹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战,蔽住五行。真确论也。(见《六合心意拳谱》)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什么是人体的五行呢?即金、木、水、火、土;五行者,分别代表人体中的肺、肝、肾、心、脾也。它在中医理论中是用来对应与人体五脏相配合的,外应人的五官。如肝属木、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是五行属于内。但是,内五行要顺,才能相生。五行对人体的作用是心动如火焰,肝动如飞箭,脾动大力攻,肺动成雷声,肾动快如风;五行顺一气,身无百病生。
  人体的五行表现在外者,从外相来看: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口唇通于脾,此五行通于外者。故古人有云:“五行犹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人体的五行有相互推动或者制约的关系。也就是五行的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中华医学对人体五行发生病变有过论述,中华医学认为:五脏分别管着人体的气血、经脉、骨骼。人体五行发生病变,就会产生五种疾病。他们分别是:如心生病患者,人体就会寒热及头痛口燥,因为,心主口舌;肺生病患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痛,心闷鼻塞等;因为肺主鼻故。肝生病患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悲思口恚,头痛眼暗昏满;肝主眼故。脾生病患者,身体面上,游风遍身,搔痒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肾生病患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
  人体五脏均有火,其中:
  肺火: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肝火:常表现头疼、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等症状
  肾火: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过早松动、烦躁、腰酸腿痛等症状。
  心火:分虚实。虚火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等
  胃火:也分虚实;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人体五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而要五脏无病,则多加养生修炼五行,保持五脏的相顺才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内家拳法心意拳中对于五行的养生修炼是:要求心动如火焰,肝动如飞箭,脾动大力攻,肺动成雷声,肾动快如风,这就要制约它们。另外人体五行之间可以相互生气互补,因为人体内的五行之间的生气关系是: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生肝气(水生木),肝气生心气(木生火),心气生脾气(火生土),脾气生肺气(土生金),肺气生肾气(金生水)。五行之间的生气关系相互互补。我们对人体内的五行的养生修炼就是对内五行的养息。如果五行的关系保持不好,他们会产生紊乱,一行产生紊乱会影响另一行的正常运转,所以,人体的内五行养生修炼要坚持“五行顺一气,气沉丹田延寿年”。因此,人类对内五行修炼的要求很重要。如果修练者不注意对身体内五行的和顺(即平衡)修炼,人体就会生病。按照现代的说法:如心的脏器发生病患者,人的身体就会产生寒热及头痛口燥,身体发烧怕冷,头痛,口干舌燥等,因为,心外表在口舌。如果肺脏发生病患者,身体就有胀满的感觉,四肢会产生烦痛,而且有心闷、鼻塞不通等现象产生,因为肺外表在鼻,鼻通呼吸。如果肝发生病患者,人会多无喜心,大多高兴不起来,脾气不好,发怒,悲痛多思,忧愁不乐,悲思口恚,头痛眼暗昏满等现象产生;因为肝的外表在眼。如果脾生病患者,无论身体脸面上,身体表面出风疹湿疹,浑身痒痛难忍,口舌麻木,吃到嘴里的东西全变味了,因为脾外表在舌;凡中医医生在给病人号脉后都要求病人把舌头伸出来看一下,就是这个原因。如果肾生病患,就会咽喉噎塞,咽喉肿痛,难以下咽,腹胀浮肿,耳聋等现象产生,因为肾外相在耳。当然,五脏生的病很多,可能症状不相同,具体一下也说不清楚。但是,我们非常注意对内五行的修炼,因此说:“五行好比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因此对于内五行的要求:要对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的基本特性作为分类依据,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解释世界和探求人体规律,正确认识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这样,掌握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正确掌握对人体五行的锻炼和养生,保持人体五行之间的关系和顺,使五行在人体内分布均匀,生克有序,这样我们对人体内的五行进行有益的养生修炼,即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其他文献
无极拳在无极功夫中是比较高的境界,学习难度比较大,演练要求高,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练习,我在三年前学习了无极拳,一直坚持练习,至今颇有收获。练习无极拳要求:  一、无极拳练习要求动作缓慢,自开式至结尾要保持一个速度,我开始学习无极拳时,练起来掌握不住速度,快慢不均匀,而且不时有发力的动作,不能匀速练习。初学时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练习,经过三年多练习以后,自己开始有体会。  二、外看轻柔舒缓,实则神气内
期刊
我自小贪玩,喜欢登高爬梯,玩枪弄棍,到青年时期,经人介绍,来到无极门下,拜高凯庭先生为师学武。  我师父八岁练功,九岁正式磕头拜无极门第四代传人徐永庆先生为师。此后我师父刻苦练习无极武术,十六岁就替师父带徒,十九岁在天后宫创立了“无极国术研究社”。此后培养学生无数,并在天津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在这样的师父指导下学习武术,我深感荣幸。  罗汉功十八式是学无极武术所必须锻炼的基本功夫,它和抻腰煨腿有着
期刊
少年时代的我,比较瘦弱,经常被健壮好斗的孩子当“练手”的靶子,自己是长子,下有弟妹。男儿当自强,所以从那时即萌生要习武强壮身体,不弱他人的念头。  三年度荒时期,我母亲省吃俭用给孩子,加之劳累过度致病,于1961年底因医药短缺病故,时年不满39岁,撇下六个儿女,那时我只有14岁,小弟不满两周岁。因母亲逝世给我极大的悲怆,致使我思虑过度,失眠病倒,只好休学,自己走到健康的低谷。  就是在那个时候,经
期刊
无极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最神奇的部分之一,既是一种健身强体的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它可高贵气质,修炼身心,可提高人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信心,使人得到勇气和力量。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师从高铁静师父开始了无极武术的习武生活,师父对我的谆谆教诲、悉心培养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使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子逐渐成为对无极武术和社会有
期刊
中华武术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自己的生存,在同大自然斗争中,特别是猎食大型动物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技巧和防身术,也是中华武术的雏形。雏形时期的武术是以力为主,技艺性相对差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物质(实用价值的物质形态)的产生、存在,一些人要占有并逃避他人的染指,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争斗和械斗。这就是战争的萌芽状态,也是为这种功防技巧和防身术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特别是冷兵器时代,这种社会需求
期刊
武术門派中的练功方法.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但都离不开刚和柔的方法。或刚或柔,或刚柔相间。过刚则失其刚为猛,过柔则失其柔为绵。用刚之时,在于瞬间,即转为柔,以柔屈伸,反复克刚。用柔之时,心存刚力,为外柔内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气力相合,所向披靡?  无极功不但有踢桩、靠板、鹰爪力等功夫的练法,而且还有柔韧的一面。这样才能在使用中,该刚则刚,该柔则柔,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发挥水平。在通过踢
期刊
蓟辈创业传世无极功实属不易,为使无极功夫世代流传,并不至变形走样,失去真谛,写出规范动作,实为无极真谛,望学者认真学习,不负前人之苦心。  无极功十二形习之简单,但功夫练好实属不易,参照以下动作说明,恐只能演练姿式动作,但里面的内涵,如身法、力道及至用法仍需下番苫功研习,练习者切不可轻视其动作简朴无华,更不可半途而止,枉负前人传艺之苦心。  此十二形不可轻传、不可妄传、不可失传,得艺看以德为重,有
期刊
题记:本文主人公冯丹旻,吉林大学毕业,现为中船总北方重工专利事务所代理,天津开发区丹邦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高级工程师。  我和冯丹旻先生的首次相遇,是在一次研讨武林文化的会议上。中等身材、面庞略黑、体格强壮的冯先生,虽已76岁的年纪,但言谈举止仍像一位年轻人,说话幽默风趣,坦直爽朗,颇具侠义之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是在2014年读书节,我家乡汉沽的新华书
期刊
在天津市汉沽区的武术圈内,提起邵义会老师,大家都知道他痴迷中华武术,是个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用功的练家子。  邵义会的家族,与中华武术素有渊源。其先祖邵益谦,1403年远离家乡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就任顺天府海防千总,率军队聚墩台、居恒城,以防日倭海盗侵犯。后世居汉沽营城繁衍后代至今。到邵义会父亲这一辈,其父、大伯、叔叔都酷爱武术。邵义会九岁时,其叔叔就教他习练少林拳,那时因年幼拿不动刀枪,叔叔就给他做木
期刊
我从事旅游行业20多年,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介绍中国历史,宣扬中国文化,慢慢与佛教、京剧、太极拳等绝大多数同龄人不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元素发生了联系。在工作中,我也顺便教教外国游客太极拳,于是有意无意地开始了探寻太极拳真谛之路。不料,越学越觉得迷雾重重,不知朝什么方向努力。最近,经好友引荐,得以拜识著名太极拳家关永年老师,从此,这条探寻之路变得霍亮开阔,虽然仍然艰辛,但如同在黑夜里明明白白看到了远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