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中的民族关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980_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前期,中国社会的“民族大融合”已趋于完成。而在北周与北齐对立的这短短几十年中,两个王朝的民族问题一直颇受史学方家们的关注,特别是以陈寅恪先生为首的一批学者,更是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鞭辟入里的结论。新中国成立后,黄永年先生作为隋唐史的大家,同样对北周北齐时期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及其深入的研究,并将其整理后,写入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一书。黄永年先生对于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另辟蹊径,其观点有很多独到之处。其中不少观点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颇有启发。
  【关键词】:北周;北齐;汉人;鲜卑;胡汉关系
  一、《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独到观点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一个及其重要的封建王朝,一直以來都受到历代史家的关注和重视。自后晋赵莹等人修《前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修《新唐书》以来,时人对唐史的研究从未中断过,甚至自近代以来隋唐史还引起了欧美、日本等地学者的关注,英国学者崔瑞德所编的《剑桥隋唐五代史》及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等著作是其中翘楚。近代以来,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和陈寅恪先生也曾以《隋唐五代史》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书对唐朝历史做了极为全面的研究。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吕思勉及陈寅恪先生有着极深渊源的黄永年先生,利用其深厚的唐史和历史文献学功底在其晚年写成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一书,研究价值极高。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一书,虽名为“政治史”,实则绝非通史,而是黄永年先生依时代顺序对自北朝后期至唐宪宗朝的政治史,建立自己的解释框架。黄永年先生在诸多方面糅合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但又与其提出不少商榷,功力雄厚,意味深长。笔者以为,如果之前对唐代政治史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此书可以极大的提升自己对唐代政治史的认识,有助于历史认知的深入进行。除此之外,黄永年先生在书中所展现出的一些不为人关注的观点,对民族史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的起始点,是北朝后期的北周与北齐之争。对于北周最终胜利以及北齐的败亡,在黄永年先生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出如缪彦威、陈寅恪等史学家都不能免俗,皆抱有“北齐一代,鲜卑势盛……然卒不能胜鲜卑而归于失败”、“北周能将民族问题解决,而北齐在民族关系上则未能善调”这样的观点。似乎经济力量远超北周的北齐只要能在民族问题上下一点功夫,中国历史的走向就会改变。但是黄永年先生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审核”之下,发现在北齐政权中,激烈的政治斗争并非是因“胡汉”之争而引起,而是由代表不同政治利益的政治集团与传统的“文武”官员引起。为了陈述自己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黄永年先生对当时涉及北齐高层政治斗争的主要官员做了统计与分类,发现所谓的“胡汉”之争是完全站不住角的。若以前人“民族问题”的视角来看,北齐的政治斗争就会演变成汉人群体和鲜卑人及鲜卑化群体的冲突,这在作者的分析中是完全不成立的。在黄永年先生的笔下,无论是北齐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或失败者一方,都是既有汉人也有鲜卑人,在斗争中失败,即使是鲜卑人,也会弄得包括鲜卑、汉人在内的“朝野深非笑之”。斗争的原因,“也并非出于鲜卑的民族利益来反汉人,而只是自身感受到了此集团对他们的威胁。” “这些都说明此种斗争确实不曾以民族来划分营垒,不能说成是汉人与鲜卑之争。”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一本内容非常详尽、考证也十分精细的学术专著,不仅仅是第一章中有关所谓“民族矛盾”的论证,之后的内容也对一直以来学术界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诸如“关陇集团”、“府兵制”、“玄武门之变”、“两税法”及“永贞革新”等隋唐时期重要事件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得出了与前人有所差异的结论。其中涉及“安史之乱”与藩镇制度兴起等部分,笔者以为还可以参阅张国刚先生的博士论文——《唐代藩镇研究》,二者互相印证比较之下,定能有所体会。
  二、黄永年先生的史料解读
  或许是由于角度和解读的不同,对于相同的史料,黄永年先生与谬、陈二位学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例如《北史·后妃·齐文宣皇后李氏传》记载的“及帝将建中宫,高隆之、高德正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宜更择美配。”这句话,都曾被谬、陈二位学者使用,并以此作为北齐政治斗争实是鲜卑与汉人之争,是“娄后排斥李后,压制汉人”。这样站在民族对立立场上的解释无疑不能让黄永年先生满意,于是他就这一段史料祥加分析,通过《北史·齐宗室诸王神武诸子传》等史料,黄永年先生认为北齐宗室中,为数不少的王子的嫔妃都是汉人,若要达到“汉人不可为天下母”这样的要求,岂不是北齐宗室都需另行聘娶,这无疑是不合常理的。同时,史料中出现的高隆之、高德正二人,经黄永年先生考证后,发现他们同为汉人而非鲜卑,如果就他们的意见简单得出“胡汉相争”的结论,无疑是过于武断了。
  为了对自己的论据进行充分的支撑,黄永年先生继续就北齐宗室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举出《北史·杨愔传》的一句话:“太皇太后曰:‘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这句话在缪彦威先生的分析中,是用以补充上文中的“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观点的,缪先生以此作为娄后站在鲜卑立场反儿媳李氏的证据。但是黄永年先生不这么看,黄永年先生对已经升任“太皇太后”的娄氏残留的政治能量表示怀疑,于是在《北史·齐孝昭帝纪》中找到了证据来反驳:“包括高殷所说‘天子亦不敢与叔惜,岂敢惜此汉辈’等好似准备退位的话语,娄后所说‘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的直斥李后的言词,也都是违背当时情势而属事后所虚构,在论证娄后的鲜卑民族立场上毫无史料价值。”而对因诛杀士大夫祖珽、崔季舒等汉人士大夫而导致北齐政治终于上不了轨道以讫于亡这一观点,黄永年先生则进行了逐条分析。他认为,“祖珽从得宠到失势到再得宠,驯至参预中枢政事兼绾兵柄,以及其间各种人物的勾结倾轧,实无一不是为了争个人权势而并非闹民族矛盾,不存在汉人与鲜卑之争。”
  而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一书的第一章中,最后一小节“口语中‘汉’字的解释”无疑是总结第一章的点睛之笔。黄永年先生在这一节中举了10个例子,并说明这10个例子中,“汉”的意思共有“六镇鲜卑以外的地方豪族武装”、“对人的贱称而并非专指汉族”、“文人”、“汉族”这四种,但是其中唯一指代汉族的就是上文中提到过的娄后那句“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而这句话的真实性依然存疑,有很大可能是臆造出来的,并不能作为一个民族对立、民族矛盾的论据。因此,在黄永年先生的引经据典考证之下,北齐的政治斗争仅是单纯的因个人利益或政治集团利益而引起的政治倾轧,并非是不少史家所认定的是由鲜卑和汉人的民族矛盾引起的民族迫害。   三、对黄永年先生笔下“民族关系”的心得
  除了上述方面,笔者还认为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第一章“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中,黄永年先生的一些观点对当前的民族史研究有很大启发。比如,黄永年先生在总结历代学者有关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研究共性时,指出:“过去研究历史者往往有一种错觉,即认为只要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政权,民族间的歧视欺凌就必然炽烈而不能缓和,民族矛盾将成为始终成为主要矛盾。”黄永年先生的说法确有其道理,无论是秦汉时期的汉人与匈奴,魏晋南北朝时的汉人与“五胡”,宋朝时的汉人与契丹、女真、党项,还是元朝时的汉人与蒙古,明朝时的汉人与蒙古、满洲……似乎整个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汉人与少数民族的斗争史。这种将各民族有意对立起来的狭隘的史学思维,我们今天仍可发现它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
  这样的一种刻意对立民族关系的思维无疑是不正确、也不值得宣扬的。就算在民族压迫、歧视、斗争最为严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北魏以后,随着南朝的势弱,不少留居在“敌占区”的汉人,也开始视北魏这一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异族政权为正朔,正如黄永年先生在书中引用周太初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的那句“百余年间,南北之间民族矛盾远较东晋渡江后之百年间为缓和。”黄永年先生也借此阐述自己的观点:“南北两不同民族主持的政权之间尚且如此,同一政权内部要说经久不息地大闹其民族问题,岂不扞格难通!……六镇鲜卑子孙亦已渐与汉族融合不能分离,这是研究历史者公认的事实,则说其前东魏鲜卑与汉人的斗争,尚如彦威先生和寅恪先生《讲演录》所说如此剧烈,恐也不合于事物演变的规律。”黄永年先生在这段话中清楚的表示,一方面民族矛盾实际并无想象的那么严重,甚至很多时候“胡汉”之间早已水乳交融;另一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进行了激烈斗争之后,无论是“汉人胡化”或“胡人汉化”,都是历史的选择,民族融合终将成为大势,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刻意将各民族造成对立关系,强调民族间的矛盾,或是以汉族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蔑视少数民族对历史的贡献,在历史研究中是完全行不通的。
  笔者以为黄永年先生不仅是一个断代史大家,其对历史文献的钻研也是一流的。可以说黄永年先生正是因为有了在历史文献方面的深厚功底,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挑出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并且判断这些史料的真伪。黄永年先生在论证完太皇太后娄氏的话语真伪后,有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旧日史书本纪的可信程度往往高于列传,这也可算是一例。”笔者以为,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辨别真伪做的还不够好,甚至会有学生在论文中引用不少野史史料,这就造成了文章质量难以保证,研究历史所要求的求真求实得不到落实。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较以往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文献学,以教学生辨别史料、搜寻史料的方法来从根源上保证学生对史料的运用是正确规范的。
  参考文献:
  [1]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2]《北史》卷14《后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3]《北史》卷41《杨愔传》,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标点本。
  [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作者簡介:王梓杨(1992—)云南昆明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边疆史。
其他文献
【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它蕴含和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不同时代多元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与影响。本文根据多元文化冲突的视角,基于《三国演义》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资料,简要地分析了《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以仁政观念、民本观念、忠义观念等为代表和伦理观和以天命观念、正统观念、英雄观念为代表的历史观与传统的儒法文化、士人文化、市井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而为
期刊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众说不一。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的定义是:“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一一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么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如何使用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AI的目标是用机器,通常为电子仪器,尽可能
期刊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社交软件,进一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沟通交流的方式。也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是当前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微信;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  微信于2011年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因其具备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和
期刊
【摘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比较的;所以本文笔者从“比较”这个词出发,然后从美国的比较政治学的迁史开始入手,总结出中国现在的现状,中国真正缺少比较政治学进行研究,最后提出研究方法、知识掌握等等进行突破。  【关键词】:政治学研究;社会科学;突破  引言:就像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场景,看一个美女美不美要和其他人对比才能看的出来;政治学也不例外,要想让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就必
期刊
基层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依据自身在铁路建设基层项目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基层项目党组织文化建设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基层项目党组织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基层项目党组织建设息息相关,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些企业文化的特性都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升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强大的推动作用。基层项目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各样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了构建战略,进行具体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包括民生、“三农”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个内容。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是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二是分析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构建;新常态;文化软实
期刊
【摘要】:靖江王府拥有丰富鲜明的历史印记,走进靖江王府,犹如走进历史的深处,令人有思古之幽情。但更值得令人深思的是,王府、王城、乃至整个桂林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相偎相依的亲密方式,从而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生态城市美。这种美包含着特有的生态结构规律,深刻探讨其中的生态结构规律,可为城镇化中国提供富有价值的生态智慧。  【关键词】:靖江王府;生态城市;生态结构;城镇化;生态智慧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缩微档案数字化技术和工作的研究,探究处理过后的缩微文件的服务利用状况,以期对档案馆缩微工作和技术的发展导向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收集到的一些相關资料进行了总结,结合国际、国内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今后发展的一些设想,为相关的档案技术工作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缩微技术;缩微档案;数字化服务  一、档案缩微技术的产生  档案缩微技术产生的背
期刊
【摘要】:在无数的历史实践经验中证明,生存环境良好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环境条件恶劣就会对我国的经济正常发展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害,同时还对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安全危害。我国的经济总量在持续的增长着,但环境问题尤其明显,怎样才能处理好现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成了束缚我国经济建设及其他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人们抓好并强化环境工作的监测就是至关重要的,想要有效、
期刊
【摘要】:交通运输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并以贵州省为例,探讨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以期为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贵州;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引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