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是对学生普及美学教育的基本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其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关注以学生为主导代替传统的课题讲授教学模式的转移。
【关键词】:高校美术 欣赏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在高校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对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和现象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提高。另外,高校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是学情特点以及学生特有的秉性气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应当穿插一定量的实践课时,选择一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的美术形式,适当培养学生对于美术技法和技巧的了解和掌握,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加直接和有效,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见解也会更加有深度。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主宰着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讲解,课堂教学互动非常少,学生感觉也枯燥单调,导致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打折扣。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的设计,对美术教材缺少全面的理解,对美术欣赏课程缺少重视,对于美术欣赏总是一笔带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和老师对中外名作意见进行交流。就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过程中,内容过于重视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象征的意义很少去分析和探索,学习过程非常消极和被动,这种状态对于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发挥非常不利。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体会美术作品中的美感以及给欣赏者本身带来的愉悦感。因此,在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去感受和体会,结合美术大师的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对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美。例如,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欣赏课教学中,针对这幅山水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感悟作品中北方山水画派所追求的崇高和博大之美,体会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且和南方山水画派风格面貌做一番对比。通过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感悟和体会,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加强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美术欣赏需要有一个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最初都依赖于个人经验和喜好去看待美术作品,认为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写实的,抽象的因为判断标准的缺失无从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多列举这类名作来讲解,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的疑惑和不解。这些困惑的解决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美术作品的好与坏的评价和像或者不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从这样的体会中,学生就会进一步的进行思考,对于艺术的鉴赏的标准是什么呢?学生能够产生深入的探究的欲望。在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摆脱空洞的理论讲解,不同的美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教师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选择时,应当注重作品的不同理念,打破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促进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学生佩服之情会油然而生,但是在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时,学生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对其作品难以理解。因为两个画家在作画过程中使用的技法和材料是不相同的。对于学生的感受,无论达到一个什么高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态度,学生在追求美感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能够体现出真挚的情感。
三、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对于美术的评论应当是美术评论家所要做的工作,学生不需要参与其中。在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因为很多的名家大师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身具有的高尚人格,艺术的道是以人的品为基础的。在抗战时期,徐悲鸿先生用笔墨作为武器,用自己的作品振奋国民精神,在《风雨鸡鸣》、《雄狮》等作品中,无不表现出对侵略者必败和中国必胜的信心,体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精神。中国历史上太多的优秀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如傅抱石、关山月的国画《江山多娇》,使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创作,通过对南北景色的融合,展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学生能够沉醉于魅力的景色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生活缺少爱的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再如,徐悲鸿的《奔马图》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图像学解读,然后结合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表达作品给自己的感受,这樣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作者是通过马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民族的精神通过马的精神进行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目前,在我国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欣赏兴趣,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学会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进行美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智敏.高校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9:118+120.
[2]席韵芬.立足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165.
项目基金: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交叉学科互融理论下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gxyqZD2016398)。
【关键词】:高校美术 欣赏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在高校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对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和现象进行了解和掌握,同时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提高。另外,高校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是学情特点以及学生特有的秉性气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应当穿插一定量的实践课时,选择一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的美术形式,适当培养学生对于美术技法和技巧的了解和掌握,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加直接和有效,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见解也会更加有深度。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主宰着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讲解,课堂教学互动非常少,学生感觉也枯燥单调,导致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打折扣。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的设计,对美术教材缺少全面的理解,对美术欣赏课程缺少重视,对于美术欣赏总是一笔带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和老师对中外名作意见进行交流。就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过程中,内容过于重视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象征的意义很少去分析和探索,学习过程非常消极和被动,这种状态对于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发挥非常不利。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体会美术作品中的美感以及给欣赏者本身带来的愉悦感。因此,在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去感受和体会,结合美术大师的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对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美。例如,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欣赏课教学中,针对这幅山水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感悟作品中北方山水画派所追求的崇高和博大之美,体会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且和南方山水画派风格面貌做一番对比。通过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感悟和体会,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加强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美术欣赏需要有一个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最初都依赖于个人经验和喜好去看待美术作品,认为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写实的,抽象的因为判断标准的缺失无从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多列举这类名作来讲解,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的疑惑和不解。这些困惑的解决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美术作品的好与坏的评价和像或者不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从这样的体会中,学生就会进一步的进行思考,对于艺术的鉴赏的标准是什么呢?学生能够产生深入的探究的欲望。在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摆脱空洞的理论讲解,不同的美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教师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选择时,应当注重作品的不同理念,打破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促进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学生佩服之情会油然而生,但是在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时,学生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对其作品难以理解。因为两个画家在作画过程中使用的技法和材料是不相同的。对于学生的感受,无论达到一个什么高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态度,学生在追求美感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能够体现出真挚的情感。
三、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对于美术的评论应当是美术评论家所要做的工作,学生不需要参与其中。在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因为很多的名家大师的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身具有的高尚人格,艺术的道是以人的品为基础的。在抗战时期,徐悲鸿先生用笔墨作为武器,用自己的作品振奋国民精神,在《风雨鸡鸣》、《雄狮》等作品中,无不表现出对侵略者必败和中国必胜的信心,体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精神。中国历史上太多的优秀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如傅抱石、关山月的国画《江山多娇》,使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创作,通过对南北景色的融合,展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学生能够沉醉于魅力的景色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生活缺少爱的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再如,徐悲鸿的《奔马图》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图像学解读,然后结合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表达作品给自己的感受,这樣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作者是通过马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民族的精神通过马的精神进行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目前,在我国高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欣赏兴趣,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学会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进行美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谢智敏.高校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9:118+120.
[2]席韵芬.立足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165.
项目基金: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交叉学科互融理论下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gxyqZD201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