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风景 一段往事 一种情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k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家园子依江滨,巧石回廊结构新;竹木已残鱼鸟尽,一池春水绿怜人。风寒江上草萋迷,闲踏春泥过涧西;一树冬青青不改,映门犹自照青溪”。 清代诗人王士祯,在其《瓜洲于园二首》中曾这样描写于园。
  诗人以 “巧石、残竹、尽鸟、春水、寒风、萋草、冬青、闲踏……”,透露出在扬州期间充实恬静、稍带抑郁的心情。作为官员和文人的他,驰骋于宦海和诗坛之间,纵情于山光水色,抒写人生感怀。
  一处风景,描述一段往事,荡漾一种情怀。
  那么,我们在讲授《于园》时,是否只顾就文体知识,忘记了将文本置身于那段特殊的岁月,忽略了作者——著名文学家张岱的人生情怀呢?
  带着疑问,我再次走进于园,探访作家张岱在《于园》中体现的奇妙意蕴,体味这位比王士祯年长37岁的明末清初文学家的于园情怀。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张岱在课文第二段中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于园中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前堂高二丈的石坡,植有数棵果子松、牡丹、芍药,大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池底人仰视莲花,反在天上,如此美景吸引了热爱山水的张岱。这种巧妙地构思,别出心裁,让我们的脑海中油然而生出海天相依的深广与空旷。闭上眼睛,畅想那磊石堆砌的假山,四周是清澈的流水,上面是蔚蓝的天空,下面满池的荷花更衬托出假山之奇特,尤其那“一壑旋下如螺蛳缠”引发了我们读者追寻于园空灵、幽远的意境,同时把注意力聚焦在磊石这一处美景之上。作者如此描绘这奇特的磊石、幽远的意境,仅仅是对建造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高超艺术造诣的赞美吗?我们能仅局限于说明文教学吗?
  作为一代杰出的文学家,于园的风景一定记录了作者一段不平的心路历程,浸润着某种难以割舍的人生情怀。
  我们还是在追寻作者的足迹中求解吧。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明朝末年,随着江山易主,张岱的前途化为泡影,此番失落当中,张岱避居刻溪山,故交朋辈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绪苍凉。语及少壮秋华,自谓梦境,《陶庵梦忆》就是张岱主要作品之一,是记述关于明末散文家张岱所亲身经历过的杂事的著作,它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方面的纪录,因此它也是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可见,文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他对那段往昔生活的回忆。他自己说抱着忏悔之情来写作“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但事实上,我觉得流露出作者对过往纸醉金迷生活津津乐道和这种奢华生活不可复得的惋惜和留恋之情,更彰显了张岱这个未经宦海沉浮,未在沙场浴血奋战的一代儒墨之士的真性情。
  所以,当我再访于园时,我们不仅关注那奇特的磊石,更被那横跨在小河之上的水阁所吸引,那里灌木丛生,禽鸟蹄鸣,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可谓意境幽远。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美情者坐美景之中的舒坦、碧绿、幽深和心旷神怡之感,创设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境,我想这一定是张岱创造和感悟的意境,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是他痴于山水,癖于园林,避世脱俗的一种方式,一亭一榭,一丘一壑,于园的每一处景点皆穷原竟委,体现了张岱崇尚清幽、淡远、自然、真朴、磊落的审美追求。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从自序中,我感到张岱梦忆于园,寄托了他一代文豪渴望留名千古的心理,以及将承载那个时代的美好画面流传下来的民族感情,因为他所追忆的不仅是一己的生活,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
  最让笔者心动的是,国破家亡时,张岱披发派居刻溪山,衣食不济,依然能如梦初醒般奋笔疾书,敢于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唯美地追忆如烟往事,展现了一位文学家至纯、至真的使命感和高远的志趣。如,在空间有限的于园中,艺术地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可叹的悠远意境,“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也许这里当年杂草丛生,无人问津,但这幽静的环境却触动了张岱的心灵,使其有“颓然碧窈”之感;也或许是作者梦忆时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流露出怀念故乡的情感。
  一处于园美景,记录了一段梦幻般的往事,抒写了一代文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笔至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家乡——呼兰河畔,想起了一生飘零的作家萧红,想起了那块给她儿时、甚至一生带来无尽幸福和欢乐的后花园: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呼兰河传》)。其实那里曾经就是一块几十平米的空地,甚至大多时候是荒地。然而,那里却是萧红情感世界里一座开满着无数花朵和无限光艳的花园,即使在临终的病榻上,是她依然眷恋的美好回忆,她用生命的最后力量记录了那段珍贵的幸福。
  一个园子,一段幸福的往事,浸润着萧红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
  百草园,“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光滑的石井栏……”一派繁花似锦,自然生命如此鲜亮。鲁迅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一片野草,一段童年的往事,承载着鲁迅一生纯美的记忆,一生感怀。
  再访“于园”,不仅领略了磊石的奇美和建筑的幽远意境, 感知了作者游园的如烟往事,更多的体悟了作者于时代动荡时的磊落胸襟与家国情怀。
  蓦然掩卷,柳暗花明,我找到了传统教学说明文的盲点,特别是类似《于园》这样出自文学家笔下的山水小品文,我们总是受单元教学目标的限制,却忽略了文本自身的文学语言的审美魅力,更没有结合文学家张岱的人生经历、品性,尤其是撇开了作者生活的特殊时代和写作的初衷,导致让这篇有景、有境、有蕴的山水美文平淡无味,乃至成为教学几个说明文知识点的载体。所以,在此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作品还原到那个时代作者的创作初衷中,在文本中赏美、析事、悟情,这才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226010)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学生积累语言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下面就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谈谈养成学生积累语言习惯的一些形式和内容。  一、形式  1.品味  品味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懂得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才能在今后的阅读中懂得
期刊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自然”主题下的一篇文章,是舒乙先生的一篇随笔。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传达的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问题,更是提醒人类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要关注课文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更要关注文章本身的语言、手法和情感。带着借鉴,笔者再读《都市精灵》,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仅有富于表
期刊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教龄30余年,再主持一个“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回望他的教学历程,他一定有很多精神上的坚守,如敬畏自然和文化,仰望大家,不排斥书卷气质,不随波逐流,追求理想和时尚又不被时尚所湮没,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想,了解和热爱自己生活的国家、城市、学校、家人……因为坚守,他一定有一种庆幸的快感。  这样的教师对自己“坚守”的精神内涵可能还很模糊,我最近连续写了“ 教师追梦”系列诗剧——“ 追梦”
期刊
“悬念”是指欣赏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期待心理。“悬念”设置的好,可以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人以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谈谈感想。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课文分析,第二课时分析写作特点,后者为教学重点。上课我就布置学生按各小组分段读课文(如第一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课堂,审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们利用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种种规定和要求?怎样向语文课堂要效率?我认为,不妨“化繁为简”,“返朴归真”,创设简单的语文课堂,优化课堂结构,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返朴归真”,体现“简约之美”  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从知
期刊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更换为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不但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单元“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且增加了这个单元的中华文化含金量和历史厚重感。我以为换得非常好。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它的主题依然有值得挖掘和深究的必要。  作者起筆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来总领全文,这句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句。“红”、“绿”
期刊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如情景创建教育模式等。如何将各种教学方式运用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语文教学设计,保证语文教学既能够有序进行,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满足新课改对初中语文的要求。做好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明白教学目标的内容以及教学对象,根据两者的特点,作出合理的教学安排。  一、设计教育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
期刊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必考的考点之一,学生如果掌握了议论文的阅读规律,考卷上的题目便可以迎刃而解。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价、说明,从而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态度。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逻辑推理来表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并阐发对某种现象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就是议论文。这种文体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所以关于这种议论文体的阅读
期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教育则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感受,吕淑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他一语道出了语文本身所蕴含的美,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从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走进美。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
期刊
作家丁立梅曾经说过,“感谢生命中那些相遇,在我人生的底色上,抹上一朵粉红,于向晚的风里,微微生香。”近日阅读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就有这种微微生香、怦然心动的感觉,真的印证了那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掩卷沉思,不由让人心神荡漾。  这是一个时隔久远但依然感人至深的故事:  大年夜,开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馆,正要打烊的时候接待了母子三人,他们只要了一碗阳春面,老板夫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