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如情景创建教育模式等。如何将各种教学方式运用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语文教学设计,保证语文教学既能够有序进行,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满足新课改对初中语文的要求。做好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明白教学目标的内容以及教学对象,根据两者的特点,作出合理的教学安排。
  一、设计教育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地进行学习的探索和发现,而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做到对学生的引导或是对学生犯错误时进行纠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引导,在进行语文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问题来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情景创建,创建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将教学内容带到情境中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多媒体展示,在信息化时代运用科技来改变课堂,多媒体可以给语文课堂带来多重感官的刺激,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例如:在进行语文课文《观潮》的学习时,在课堂开始,教师就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潮汐是地球上出现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这样的自然现象,为何钱塘江的潮水如此受人们的关注,它有什么魅力之处?”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接着教师创建一个同班同学一起参加钱塘江观潮的“旅游团”,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全班进行观赏来体会钱塘江的魅力,观影结束再请学生描述自己的观潮感受。通过这样的语文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教学多重要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运用性学科,学好语文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是需要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因此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不但能听说读写,同时也能熟练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语文。因此丰富语文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于自学能力,收集信息、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难题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在倾听、表达和交流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语言类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类语言技能,体会到语言中的感情和魅力。
  例如:在进行《观潮》的学习中,教师选取如同《黄河颂》一类的轻音乐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然后带领同学们进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等描写钱塘江大潮景观段落的朗诵,通过音乐和朗诵让同学更深地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广阔和磅礴的气势。同时在《观潮》的学习完成后,请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如果你要向别人介绍钱塘江大潮,会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它,如何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阔,讨论完毕每组同学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对钱塘江大潮的介绍,评论出大家最喜欢的介绍。通过这些形式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保证了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运用、交流和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安排合理的作業,符合学生学习状态
  作业,是學生对于所学学习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查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方式。传统的作业是以同学们的抄写、做题等简单的方式进行,在新课改的进程中,语文作业有了不同的形式,但是目前的作业对于全班的任务都是一样的,忽视了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不同的接受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充分考虑班级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除了传统的作业形式,教师也可以布置如寻找一个老故事等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业形式;除此之外,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或学生的兴趣方向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喜欢的作业来完成,不仅锻炼了能力,也减少了学生对于作业的抵触心理。
  例如:作业的布置应该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阶段,在课堂前的预习、在课堂中的联系以及课堂后的巩固,因此作业的布置必须多层次、多方式。在《观潮》学习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分段进行课文的预习,分析《观潮》的文章内容主要讲述了哪几个方面。在课堂学习中,可以安排学生运用《观潮》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方式描绘一个自己曾经观赏过的自然景观写一段小文章,训练在课文中学会的各种语文技能。除此之外,在积累素材方面,教师可以每天布置摘抄三句好词好句或自己创作一句的作业,学生根据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来完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迭部县初级中学(747400)
其他文献
何谓“写景”?笔者以为就是将眼中之景真实而又艺术地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物,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就是在描写景物时不单纯地流于描形摹态,更应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让笔下之物着作者之色彩,让作者情感的活水渗透其间,使得描摹之物不仅有鲜明的外在特征,更有“我之色彩”。观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景因情显,正如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方可动人心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笔者以为可
期刊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其宗旨就是关心人类幸福。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在周代时,已有“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命关天”、“仁者莫大于爱人”等思想。由此看来,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让人类共同崇拜信仰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意识作用下,人类的一切活动行为及其规范,都将在这个范畴内进行。 
期刊
文本细读源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流派——语义学。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文本细读就是读者徜徉在语言的途中,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自在地散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细读这一媒介,它能够激发学生语文课堂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笔者结合朱自清的《背影》谈谈对文本细读粗浅的见解。  一、把握文本,捕捉文本切
期刊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当学生阅读时,他与文本的交流便开始了,文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风光旖旎的山水、睿智独到的观点无不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形成学生对文本初步的认知。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情而盲目开展教学,势必会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精铺:精设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学生积累语言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下面就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谈谈养成学生积累语言习惯的一些形式和内容。  一、形式  1.品味  品味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懂得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才能在今后的阅读中懂得
期刊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自然”主题下的一篇文章,是舒乙先生的一篇随笔。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传达的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问题,更是提醒人类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要关注课文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更要关注文章本身的语言、手法和情感。带着借鉴,笔者再读《都市精灵》,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仅有富于表
期刊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教龄30余年,再主持一个“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回望他的教学历程,他一定有很多精神上的坚守,如敬畏自然和文化,仰望大家,不排斥书卷气质,不随波逐流,追求理想和时尚又不被时尚所湮没,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想,了解和热爱自己生活的国家、城市、学校、家人……因为坚守,他一定有一种庆幸的快感。  这样的教师对自己“坚守”的精神内涵可能还很模糊,我最近连续写了“ 教师追梦”系列诗剧——“ 追梦”
期刊
“悬念”是指欣赏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期待心理。“悬念”设置的好,可以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人以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谈谈感想。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课文分析,第二课时分析写作特点,后者为教学重点。上课我就布置学生按各小组分段读课文(如第一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课堂,审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们利用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种种规定和要求?怎样向语文课堂要效率?我认为,不妨“化繁为简”,“返朴归真”,创设简单的语文课堂,优化课堂结构,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返朴归真”,体现“简约之美”  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从知
期刊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更换为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不但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单元“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且增加了这个单元的中华文化含金量和历史厚重感。我以为换得非常好。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它的主题依然有值得挖掘和深究的必要。  作者起筆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来总领全文,这句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句。“红”、“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