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有道,让预习不再成为“鸡肋”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预习现状
  1、家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老师布置的预习是为了自己减轻负担,第二天上课容易上,这样却是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学生回家预习就是先让家长给提前讲解一遍,这样还要你们老师做什么?
  2、布置和检查任务狭隘单一:很多老师在对学生的预习布置和检查中把着眼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理解词语意思上,这是片面狭隘的。
  3、缺乏过程性的指导:预习是一种前置性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领。特别是语文,文本提供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解读也是多元的,但未必都有教学意义上的价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特征等提出预习要求,更为重要。
  二、发挥家长作用,创设预习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偏差,而他们预习中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家里度过,所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提高家长对预习的认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家长家庭预习指导应注意两个问题:
  1.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尽量让自己解决,家长不能越俎代庖。预习中,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但这并不是让家长置之不理;当孩子遇到疑难时,家长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当引导。
  2.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指导。预习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知道明天的课要学会什么。如果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课目标明确,上课听讲的时候他才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一节课下来,他才会明确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家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与老师加强联系,了解学习进度,与老师一起帮助孩子确定什么是近期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做好预习的加减法
  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教材、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透彻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提出既有一定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的作业题。让学生的预习有明确的方向,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四、分享预习收获,交流预习困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自己的见解、困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起来十分轻松,有些问题因为课外有所思考,课堂上再通过文本的学习、老师的点拨、集体的讨论,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预习在手、口、脑并用中,激发了学生课堂探究的兴趣。
  五、落实检查,科学评价,使预习更有效
  凡事重在落实,预习自然也不例外。即便预习要求多么明确、多么合理,但倘若只管布置,而不实施具体检查措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偷懒。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都必须及时进行检查、评价。以语文学科为例,有效常用的检查方式有:
  1、学生课前互查。对于口头预习作业,如,朗读、默写等,可以采用同桌互查、或小组内同学相互检查。每位学生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检查者。学生互查后,教师要让学生反馈检查的情况,以便对整个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底。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
  2、教师课前抽查。有些书面预习作业,教师要收一些查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准确把握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这样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3、教师课中检查。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预习一般都是放在课余时间完成的,这就使得预习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因此相对于课前检查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反馈更有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落实朗读教学。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切地去认识和研究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和具体运用。我认为其作用和运用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朗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后人于心。在朗读中让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如教读宗璞写的《
期刊
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应着重于以下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书,既可积累大量的知识,也可渐渐的学会表达技巧。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特别是阅读课上,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读书的感想,这样既
期刊
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发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的写作水平,还能拓宽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清代的袁枚说过:“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那么,我们如何让课外阅读成为这些“学困生”的家常便饭呢
期刊
“刘”姓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一个姓氏,出现的时间也很久远,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的主角之一就是刘邦。但如果我们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考证“刘”字的字源时却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古文字典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却无“刘”字的记载。常识告诉我们,凡《说文》上查阅不到的字,均是在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的《说文》成书之后出现的字。而“刘”字作为汉朝的国姓,可
期刊
在初中教育阶段,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学习作文的过程应是包括积累、技法、思维、境界、成文、评改等多种因素的认识和掌握的一个系统工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是教师偷懒的行为,而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按教
期刊
同学们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常常是千人一面,公式化的,要么就是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黑油油的辫子,苗条的身材。这样,美是美了,但到底是写谁的呢?放在谁的身上都行,缺乏个性,让人感到单调、呆板、沉闷,没有生气。  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物写活呢?除了描写人物常用的技巧如:富有特征的肖像,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准确生动的行动描写外,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行为事迹方面去选材。因为人因事显,事由人起,通过选
期刊
一、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备课  目前远程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学科,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范围之广,检索之方便,已经成为教师备课时优先考虑的内容。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偏僻,备课资料不丰富,以前备课时,教师总要花很多时间通过翻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备课的实施中却存在着“教案之和”“网上资料的拼盘”等诸多问题,使备课误入歧途。当我们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后,节约了许多查找资料的时间,解
期刊
宽容,是天地间一束最温暖的阳光,能融化凝结在心中的坚冰;宽容是水,它流淌在教师对学生爱的海洋中;宽容是桥,它架在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之间,创造着神奇,传递着感动;宽容更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  所以,我们在做教育时,要宽容些,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班中,有个叫小A的女孩,我刚接班时,发现她和周围的同学有不同。 她时而少言寡语时而又一语惊人。经过多方调查和了解,原来她的父母很早离异。她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养成对语言文字吸收和表达的好习惯,即听、说、读、写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些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一、听的习惯  “听”在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是须臾也不可离开的,有教育心理学者观察统计,“听”在
期刊
中考语文复习不仅需要恒心与耐力,更需要我们关注复习时学生的一些思维盲点,如能突破这些思维盲点,语文复习就会取得高效率。  一、请给思考留三秒钟  孔子《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请学生解释“知”一词含义,学生答案是“预习”,“知新”,新的知识确实需要通过预习来知道,可是这里是“温故”而后“知新”,温习已掌握的知识从而领悟新的知识,“知”为“领悟”之意。作为一名初三即将毕业、将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