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学生语文中考复习盲点的几点做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不仅需要恒心与耐力,更需要我们关注复习时学生的一些思维盲点,如能突破这些思维盲点,语文复习就会取得高效率。
  一、请给思考留三秒钟
  孔子《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请学生解释“知”一词含义,学生答案是“预习”,“知新”,新的知识确实需要通过预习来知道,可是这里是“温故”而后“知新”,温习已掌握的知识从而领悟新的知识,“知”为“领悟”之意。作为一名初三即将毕业、将要面临中考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复习时何以犯此种低级错误而不自知?细究起来,这是学生“无法停下来思考”的思维盲点在作祟。
  在初三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我们不妨在中考这一强压力情境中学会为自己赢得时间,复习还未真正掌握的内容。做时间的主人,绝不浪费时间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中,也要学会放弃对自己来说因能力有限而无法掌控的知识领域,为自己“跳一跳能摘得到的果子”留下宝贵的思考空间,做自己思维能力范围内的得分达人。
  二、关注奇妙的未知点
  有一道中考四字短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判断题:各地纷纷为莘莘学子们参加中考提供便利。很多考生认为此题成语使用正确无误,殊不知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对于备战中考语文来说,建立知识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四字短语的复习为例,可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哪些是已掌握的四字短语,哪些是还未掌握的四字短语,制定循序渐进的复习任务表,将集中的任务分散进行,化整为零,逐个突破。
  三、惜取珍贵的提示语
  陆游的《游山西村》是考生们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诗,有道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写景的名句,请描绘其展现的画面。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此句融写景与说理于一体,既写出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发奋前进,前方将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而正确的答案是: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诗歌鉴赏题,却有近一半的考生得不到分,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看清题目的提示语“描绘其展现的画面”,而是变成了“赏析画面所蕴含的哲理”,答题时错过了非常明显的信息,这是人们常常“忽视身边事”的思维盲点在捣乱。
  对于学生来说,其实突破此盲点的最佳策略莫过于找寻新鲜的方法体验熟悉的事物,简言之,在面对一系列的提示语时,可找寻一种以前没有尝试过的阅读方式,这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四、认清那个真实的你
  名句默写历来是中考的必考点,考试前每位老师都会将名句给学生大致圈个范围,明明白白的几十句,老师整天说“一定要会背啊”,家长也在唠叨“这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偏偏在考试中总有学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落霞与孤鹜齐飞”偏偏写成“落霞与孤骛齐飞”,“海上生明月”偏偏写成“海上升明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又写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学生们总是认为自己已经将这样简单的句子背到纯熟的程度了,可一到考试时却总是犯一些低级的错误,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能看清真实的自己”,同时这些孩子又常常坚持这些关于自己“已经会背了”这样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在别人看来是缺乏现实基础的。
  对于中考语文来说,克服“看不清自己”这一思维盲点的方法是获得他人的反馈信息。
  五、做回严格的阅卷官
  现如今中考阅卷模式向高考看齐,采用教师电子阅卷的方式,以体现阅卷的公平、公正性,这是考试制度的一大进步。如此一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作文文字书写问题。很多学生平常的字迹勉强可辨,可一经扫描后,因电脑分辨率问题,阅卷老师往往无法看清,这样的作文得分甚低,再好的立意,再美的语言也无法欣赏。当老师们一遍一遍强调书写要工整时,学生们置若罔闻,甚至有的学生一直到中考时依然“我写我字”。
  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采用欣赏优秀作品和模拟练习来体验不熟悉的世界是不错的选择。字迹不工整的学生不妨模拟中考作文阅卷模式,将一份字迹书写工整的作文样卷和自己的作文试卷同时输入电脑,自己做回严格的阅卷官,两相对比,换个身份看自己,就能理解阅卷老师的苦衷,也能更好地促使自身的改进。
  学会思考,懂得克服思维盲点对中考语文复习造成的伤害,不犯低级错误,对学习、对做人都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其他文献
写作是一个弘扬个性的创造性劳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缺少创新,因此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走出平庸,突出个性呢?对此,在日常作文训练中我进行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独到的观察能力  作文创新来源对于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要想捕捉生活中的新事物,广泛地认识生活,就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此必须指导学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落实朗读教学。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切地去认识和研究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和具体运用。我认为其作用和运用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朗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后人于心。在朗读中让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如教读宗璞写的《
期刊
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应着重于以下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书,既可积累大量的知识,也可渐渐的学会表达技巧。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特别是阅读课上,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读书的感想,这样既
期刊
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发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的写作水平,还能拓宽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清代的袁枚说过:“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那么,我们如何让课外阅读成为这些“学困生”的家常便饭呢
期刊
“刘”姓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一个姓氏,出现的时间也很久远,中学语文课文《鸿门宴》的主角之一就是刘邦。但如果我们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考证“刘”字的字源时却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古文字典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却无“刘”字的记载。常识告诉我们,凡《说文》上查阅不到的字,均是在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的《说文》成书之后出现的字。而“刘”字作为汉朝的国姓,可
期刊
在初中教育阶段,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学习作文的过程应是包括积累、技法、思维、境界、成文、评改等多种因素的认识和掌握的一个系统工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不是教师偷懒的行为,而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按教
期刊
同学们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常常是千人一面,公式化的,要么就是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黑油油的辫子,苗条的身材。这样,美是美了,但到底是写谁的呢?放在谁的身上都行,缺乏个性,让人感到单调、呆板、沉闷,没有生气。  那么,如何才能把人物写活呢?除了描写人物常用的技巧如:富有特征的肖像,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准确生动的行动描写外,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行为事迹方面去选材。因为人因事显,事由人起,通过选
期刊
一、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参考资源进行备课  目前远程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学科,内容之丰富,信息量之大,范围之广,检索之方便,已经成为教师备课时优先考虑的内容。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偏僻,备课资料不丰富,以前备课时,教师总要花很多时间通过翻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备课的实施中却存在着“教案之和”“网上资料的拼盘”等诸多问题,使备课误入歧途。当我们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后,节约了许多查找资料的时间,解
期刊
宽容,是天地间一束最温暖的阳光,能融化凝结在心中的坚冰;宽容是水,它流淌在教师对学生爱的海洋中;宽容是桥,它架在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之间,创造着神奇,传递着感动;宽容更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  所以,我们在做教育时,要宽容些,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班中,有个叫小A的女孩,我刚接班时,发现她和周围的同学有不同。 她时而少言寡语时而又一语惊人。经过多方调查和了解,原来她的父母很早离异。她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养成对语言文字吸收和表达的好习惯,即听、说、读、写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些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一、听的习惯  “听”在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是须臾也不可离开的,有教育心理学者观察统计,“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