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施林·奈沙是伊朗重要的艺术家,有很高的知民度,她跨域各种边界,从视觉的深入探索,来讨论伊朗妇女的生命奇遇。
【关键词】:当代艺术;施林·奈沙;面纱
作为研究身体的对象,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的姿态和我们的身体紧紧相连。
伊朗,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着装规范,女性出门必须穿黑色及脚长袍、外出戴黑色头巾、头发不得露出头巾等,而且到伊朗的外国女性也必须遵守此项规定。透过对施林·奈沙的分析,以女性身体外裹着的“面纱”作为对世界对话的媒介,把对伊朗妇女在社会、宗教等问题的看法和情感都释放在作品之中。
施林·奈沙,女性艺术家,导演。1957年出生在伊朗的加兹温省,17岁时移民到美国学习艺术,并读完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美术硕士学位。伊斯兰革命的发生也启发了她创作了《真主的女人们》的系列艺术作品。由此在国际上施林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荣誉。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与美国关系十分亲密。而施林·奈沙是一位来自伊朗中产阶级“亲美”家庭的后代,父母都是穆斯林,她本人至今也是穆斯林信仰者。她的父亲把家里的4个孩子都送到了西方读大学。1979年,施林21岁,伊朗革命爆发,从此伊朗和美国一夜间从盟友变成仇敌。
施林在大学毕业后,在她前夫设立的艺术公益机构工作了10年。1990年在她回国期间,她经常遭到政府的恐吓威胁。之外,伊朗所有女性都因为1983年伊斯兰法律的一条新规定重新带上了chador(伊朗式斗篷)。这也让施林开始重新思考,伊朗革命对于一个伊朗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为此她创作了大量的实验艺术品,她的作品主题多是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思考让她创作了《真主的女人》第一个有影响力的摄影作品。
而施林一直有个习惯,不管出门后是去干什么?参加典礼或出门遛狗等。她都会在出门前用一支黑色眼线笔给自己涂上粗粗的下眼线。
“我其实是个很紧张、脆弱、缺乏安全感的人。” 施林·奈沙说。
从施林的黑眼线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施林是一个敏感,没有安全感的人。她十分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从而用黑眼线来掩盖自己的紧张。也是一个习惯把脆弱藏起来的人,从施林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伊朗女性的影子。
“她们确实有跟我很相像的地方。她们都看上去很压抑、很顺从,但其实内心却非常叛逆,热衷于表达。”( 施林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她的这些反叛可能也是来自于她的家乡,但也正是这种反叛、追求自由的精神推动着伊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1979年前的伊朗妇女是中东妇女解放的模范,到了1979后的伊朗的革命和改革后的妇女则是中东受压迫的代表。
施林是第一代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伊朗女性,而她的母亲只读过小学。但对她们来说,大学只是婚前的素质教育,她的两个姐妹,在美国和英国大学没毕业就回伊朗结婚了,一辈子也没有工作过一天。
施林和原著《没有男人的女人》的作者她俩是个例外,《没有男人的女人》的作者因写这本书坐了5年牢,后逃到美国,与施林相识。施林后来把《没有男人的女人》这个小说导演成了电影,并荣获了很多奖项。
1993年,施林开始创作黑白摄影系列《真主的女人》的作品,在那些形象上,人的面部、手、足等身体部分写着着大段阿拉伯文字,它们如同面纱一样的覆盖在人的身体之上,从而避免出现裸露的身体。作品中往往会并置一支现代武器枪或一朵花。
在这个系列中,照片中的每个元素都充满了矛盾,她所用的文字大多是出自伊朗女性的作家的作品以及涉及到感官性、羞耻和性等的比喻。都具有讽刺意味,对于看不懂这些文字的人来说,它们作为东方书法或装饰性因素而深受赞赏。可是,在伊朗,可以看懂这些文字的人,她的作品是被禁止展出的。[1]
在伊斯兰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身体代表的是耻辱、罪恶和性。照片中的武器既象征着政治革命的暴力,同时又代表了女性的力量。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女模特身上的黑色斗篷——这个让女性失去个性和自由的东西正是一场对抗西方的民族自由战争胜利的成果。[2]
施林是一位流亡在海外的“自由人”,她的作品灵感大多是来源于伊朗女性,在伊朗与西方的文化之间,她时常会觉得自己面临的是两场战争,除了作为一个伊朗女性需要对抗伊斯兰文化对于女性的压制之外,还要面临西方对于伊斯兰文化的偏见。
伊朗、土耳其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民族和语言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相对独立的状况。1979年后伊朗内政外交发生大转变,伊朗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头号敌人。而伊朗也被称为是“两个体系的矛盾者”,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和逊尼派为主导的伊斯兰体系。
1979年以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 霍梅尼曾经说过 :“伊斯兰革命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恢复了面纱——如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成就,对革命也就足够了。”20世纪80到90年代,伊朗政府对面纱的长度与颜色,以及身体必须被遮盖的部分 都有明确规定,黑色之外或者过短的面纱被称为“不完美面纱”,穿戴“不完美面纱”者要遭受舆论的攻击或被处罚。[3]
“面纱”作为妇女的服饰,属于私人生活中的一件服饰,伊朗却侵犯女性的人权,强迫妇女蒙面纱,伊朗的妇女和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了一起,而“面纱”的变化也成为了伊朗社会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施林的作品中,也告诉了我们伊朗的妇女在他们国家的社会地位是怎么样的,从作品中施林是渴望揭开她们的灵魂、心理、交际以及性等方面的问题,施林,用装置艺术到纪录片、电影、甚至舞台剧的一个个作品,她从女性视角出发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从而让人们打破文化隔阂。而在所有的作品中,你都会看到施林本人的影子。
而这些也不得不让我说到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现在已然成为一个艺术国际化的事实,而当代艺术国际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开放性和它在国际经济体中获得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在中国崛起。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妇女运动的事件,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妇女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反抗与成就对艺术产生了冲击,让更多的声音粉墨登场。
最后,施林在一些采访说她是一位概念派艺术家,因她是伊朗人,她无法避免政治,她在革命中出生长大,她的人生因此也受了很多的影响,所以她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伊朗革命和流亡主题的,她想通过作品表达情感,分享她的感受,从而去触动观众,去改变人们的想法和偏见。她也相信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形式可以穿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现今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战争、暴利、冲突,她相信艺术可以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1]女性主义:施林·奈沙《真主的女人》 浑不怕俱乐部 2011.09.17
[2]《关于穆斯林女性的自由之路 你一定要看她的作品》 李灝 2015.12.06
[3]《面纱与伊朗社会变革》 伍庆玲,2009年 世界知识 第58,59页
【关键词】:当代艺术;施林·奈沙;面纱
作为研究身体的对象,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的姿态和我们的身体紧紧相连。
伊朗,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着装规范,女性出门必须穿黑色及脚长袍、外出戴黑色头巾、头发不得露出头巾等,而且到伊朗的外国女性也必须遵守此项规定。透过对施林·奈沙的分析,以女性身体外裹着的“面纱”作为对世界对话的媒介,把对伊朗妇女在社会、宗教等问题的看法和情感都释放在作品之中。
施林·奈沙,女性艺术家,导演。1957年出生在伊朗的加兹温省,17岁时移民到美国学习艺术,并读完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美术硕士学位。伊斯兰革命的发生也启发了她创作了《真主的女人们》的系列艺术作品。由此在国际上施林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荣誉。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与美国关系十分亲密。而施林·奈沙是一位来自伊朗中产阶级“亲美”家庭的后代,父母都是穆斯林,她本人至今也是穆斯林信仰者。她的父亲把家里的4个孩子都送到了西方读大学。1979年,施林21岁,伊朗革命爆发,从此伊朗和美国一夜间从盟友变成仇敌。
施林在大学毕业后,在她前夫设立的艺术公益机构工作了10年。1990年在她回国期间,她经常遭到政府的恐吓威胁。之外,伊朗所有女性都因为1983年伊斯兰法律的一条新规定重新带上了chador(伊朗式斗篷)。这也让施林开始重新思考,伊朗革命对于一个伊朗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为此她创作了大量的实验艺术品,她的作品主题多是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思考让她创作了《真主的女人》第一个有影响力的摄影作品。
而施林一直有个习惯,不管出门后是去干什么?参加典礼或出门遛狗等。她都会在出门前用一支黑色眼线笔给自己涂上粗粗的下眼线。
“我其实是个很紧张、脆弱、缺乏安全感的人。” 施林·奈沙说。
从施林的黑眼线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施林是一个敏感,没有安全感的人。她十分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从而用黑眼线来掩盖自己的紧张。也是一个习惯把脆弱藏起来的人,从施林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伊朗女性的影子。
“她们确实有跟我很相像的地方。她们都看上去很压抑、很顺从,但其实内心却非常叛逆,热衷于表达。”( 施林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她的这些反叛可能也是来自于她的家乡,但也正是这种反叛、追求自由的精神推动着伊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1979年前的伊朗妇女是中东妇女解放的模范,到了1979后的伊朗的革命和改革后的妇女则是中东受压迫的代表。
施林是第一代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伊朗女性,而她的母亲只读过小学。但对她们来说,大学只是婚前的素质教育,她的两个姐妹,在美国和英国大学没毕业就回伊朗结婚了,一辈子也没有工作过一天。
施林和原著《没有男人的女人》的作者她俩是个例外,《没有男人的女人》的作者因写这本书坐了5年牢,后逃到美国,与施林相识。施林后来把《没有男人的女人》这个小说导演成了电影,并荣获了很多奖项。
1993年,施林开始创作黑白摄影系列《真主的女人》的作品,在那些形象上,人的面部、手、足等身体部分写着着大段阿拉伯文字,它们如同面纱一样的覆盖在人的身体之上,从而避免出现裸露的身体。作品中往往会并置一支现代武器枪或一朵花。
在这个系列中,照片中的每个元素都充满了矛盾,她所用的文字大多是出自伊朗女性的作家的作品以及涉及到感官性、羞耻和性等的比喻。都具有讽刺意味,对于看不懂这些文字的人来说,它们作为东方书法或装饰性因素而深受赞赏。可是,在伊朗,可以看懂这些文字的人,她的作品是被禁止展出的。[1]
在伊斯兰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身体代表的是耻辱、罪恶和性。照片中的武器既象征着政治革命的暴力,同时又代表了女性的力量。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女模特身上的黑色斗篷——这个让女性失去个性和自由的东西正是一场对抗西方的民族自由战争胜利的成果。[2]
施林是一位流亡在海外的“自由人”,她的作品灵感大多是来源于伊朗女性,在伊朗与西方的文化之间,她时常会觉得自己面临的是两场战争,除了作为一个伊朗女性需要对抗伊斯兰文化对于女性的压制之外,还要面临西方对于伊斯兰文化的偏见。
伊朗、土耳其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比,民族和语言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相对独立的状况。1979年后伊朗内政外交发生大转变,伊朗成为美国在中东的头号敌人。而伊朗也被称为是“两个体系的矛盾者”,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和逊尼派为主导的伊斯兰体系。
1979年以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 霍梅尼曾经说过 :“伊斯兰革命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恢复了面纱——如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成就,对革命也就足够了。”20世纪80到90年代,伊朗政府对面纱的长度与颜色,以及身体必须被遮盖的部分 都有明确规定,黑色之外或者过短的面纱被称为“不完美面纱”,穿戴“不完美面纱”者要遭受舆论的攻击或被处罚。[3]
“面纱”作为妇女的服饰,属于私人生活中的一件服饰,伊朗却侵犯女性的人权,强迫妇女蒙面纱,伊朗的妇女和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了一起,而“面纱”的变化也成为了伊朗社会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施林的作品中,也告诉了我们伊朗的妇女在他们国家的社会地位是怎么样的,从作品中施林是渴望揭开她们的灵魂、心理、交际以及性等方面的问题,施林,用装置艺术到纪录片、电影、甚至舞台剧的一个个作品,她从女性视角出发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从而让人们打破文化隔阂。而在所有的作品中,你都会看到施林本人的影子。
而这些也不得不让我说到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现在已然成为一个艺术国际化的事实,而当代艺术国际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开放性和它在国际经济体中获得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在中国崛起。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妇女运动的事件,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妇女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反抗与成就对艺术产生了冲击,让更多的声音粉墨登场。
最后,施林在一些采访说她是一位概念派艺术家,因她是伊朗人,她无法避免政治,她在革命中出生长大,她的人生因此也受了很多的影响,所以她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伊朗革命和流亡主题的,她想通过作品表达情感,分享她的感受,从而去触动观众,去改变人们的想法和偏见。她也相信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形式可以穿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现今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战争、暴利、冲突,她相信艺术可以让人们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参考文献:
[1]女性主义:施林·奈沙《真主的女人》 浑不怕俱乐部 2011.09.17
[2]《关于穆斯林女性的自由之路 你一定要看她的作品》 李灝 2015.12.06
[3]《面纱与伊朗社会变革》 伍庆玲,2009年 世界知识 第58,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