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之“问”谈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_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虽早已不复存在,但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现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达到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如此以来,学生则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毫无自己主动的思维。长此以往,其思维的火花就会随时熄灭,从此烟消云散。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燃烧扩展,换言之,教师应注意哪些问的艺术,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赏“问”
  
  课堂教师是一种双向交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所发现的问题,教师更应抱以欣赏的态度,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的终点。如果教者因怕学生提问打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时间或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冷僻古怪自己答不出来难堪,而回避学生的提问或对学生的提问作一番含糊其辞的解答,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扼杀。学生只有在提问得到教师的支持、常识时,他们的思维才会进发出创新的火花,才会有勇气在今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养成主动探求、积极质疑的习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逐渐掌握探索的方法,当然要驾驭好学生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不怕问倒的气魄。
  
  二、教“问”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目标由单一瞄准一篇文章的把握,扩展为借助一篇文章指导同类文章的学法,从而将学生思维的起点由寻求问题的解决提前至寻求问题本身。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在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教给一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设疑的常规角度,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掌握自学此类文章的方法。
  
  三、激“问”
  
  如果说教“问”着眼于养成习惯,让学生掌握感知课文的基本设问方法,激“问”则应引导学生在理解鉴赏层面上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
  课堂三问,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问之重要,问之多样,问之难易,问之艺术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索和探讨的,“风正”才能“一帆悬”,陶行知先生有言,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我想,在教学之中,只要我们教师每每发问每事追问,以求“风正”,那么学生的思维定会灵动多姿,那时“风景这边独好”将不再会是幻觉。
其他文献
讲故事是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可以开启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故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思想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思想教育    全国著名教师张万祥说:“德育工作是育德的工作,是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工作,它决不等于生硬的毫无感情的说教,更不等于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共有四条: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就有三条涉及到对材料的要求,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深刻),“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丰富),“材料新鲜”(有创新)。可见,材料的选用在考场作文中的重要地位。然后,近年来,阅卷场中反映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考生或以叙代议,或缺乏材料,架空分析,也有考生选材老套,人云亦云,甚而生编硬造,自欺欺人。  写作如同酿酒,要酿出一缸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商人,在经营着自己的人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作为教师,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经营课堂,提高课堂质量,也就等于提高了生命质量。那么如何经营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足够的资本。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人格、体魄等等。过去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不断汲取更
期刊
我还记得上海一青年教师的一节观摩课。授课内容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字词句段等老生常谈的内容,但观摩者反响强烈,心悦诚服,记忆犹深。为什么?我认为该堂课的成功之处是能以情动人,授课者的情感专注投入。老师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娓娓道来,叙毕双眼已噙满了泪水;学生讲自己与阿婆的故事,讲时热泪盈眶。此情此景,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许多同学已泣不成声,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老师的絮絮叨
期刊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我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有诗、词、曲三大类,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它有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在悠远的诗歌长河中,可谓俊采星驰,人才辈出。在一颗颗璀璨的诗星中,不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奇才,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之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精萃。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既能传承华夏文明,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品味诗歌,从而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呢?下面就
期刊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
期刊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语言的品味,也重视作文个性美。即“作文个性化”。就我们的教育现实而言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作文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
期刊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根据国家的需要,既要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工业农业各条战线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长,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所以,面向全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二统”后的语文复习少慢差费现象早已引起语文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社会各界参予的大讨论。面对现状在高三年级学生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指导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实效,就成为高三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师生“结对”合作,精心制定双向复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计划尤其是“二统”后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复习开始前,教师就要对高三学年的复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