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语文教学的单元整体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77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一】探究:优秀作品中的“想象”具备哪些特点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通过《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这两篇课文,学习了快速阅读的方法;我们阅读了《寓言四则》,对两则文言故事作了理解;今天早读课,同学们还朗读了《天上的街市》。这节课我们继续根据教材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一起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我们先一起来朗读本单元导语第一段。
  (生齐读)
  师:大家知道想象和联想的区别吗?
  生:联想是由A 想到B,A 和B 都是生活中存在的;想象的内容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虚构的。比如《天上的街市》,前面四句是联想,从第五句开始都是想象。
  师:说得真好,用一首诗就把联想和想象给说明白了,不简单。本单元课文,要么是童话、神话,要么是寓言;即使是诗歌,也以神话故事为载体。接下来,我们重点研究“想象”。请同学们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选择一至两个作品,认真研读并思考:对于想象类作品来说,怎样的想象才算优秀?
  (生开始阅读、思考并勾画,约6 分钟)
  师:我看大家都有一些想法了,现在请各组同学(每组6人)就你们刚才的学习结果相互交流一下。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思考,约5 分钟)
  1. 关于“荒诞离奇”
  师: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我想各组都已经有了更成熟的思考。接下来,请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的成果。
  第二组: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情节要违反常理,比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竟然相信骗子的鬼话:这衣服“分外美观”,又可以检验人的“称职”或“愚蠢”。后来皇帝真的“穿着”这个“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游行大典。这些都实在太不正常了。又比如《女娲造人》,女娲用黄泥“揉团着,揉团着”,放到地面上,就变成了人;用藤条挥洒泥浆,就出现了许多的人。这都是很离奇的事情。
  师:说得很好。情节的想象比较荒诞,不合常理。确实如此。关于这一点,其他小组是否还有补充?
  第五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也一样,神和动物成了故事的主人公,这也是想象的结果。
  (第四组同学举手)
  师:请第四组同学说一下。
  第四组:《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说“这篇童话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我们小组认为这是运用夸张手法产生的效果。比如“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就是充满了想象力的夸张。
  师:三个“一”,夸張渲染了什么?
  生(众):喜爱新装的(痴迷)程度。
  师:是的,这是对人物特性的夸张。其他课文中还有同样的例子吗?
  生(第一组):女娲头枕山崖睡觉,可见她身体巨大。
  师:很好。想象类作品很重视对人物特点的夸张表现。其实这类作品也重视对事物特性的夸张表现,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第一组):新装布料的特点就是夸张,分离牛郎织女的“天河”也是夸张。
  生(第七组):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是不是一种特性的夸张和想象?
  师:《哈利波特》不是童话,它是魔幻小说,但是创作原理也差不多。
  生(第二组):哆啦A 梦的时光机。
  生(第六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
  生(第四组):还有巴拉巴拉小魔仙的魔仙棒。(生哄堂大笑)
  师: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这些关于想象类作品的“情节”特点整理一下。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1 分钟后)
  生(第五组):夸张了的人物特性加上夸张了的事物特点,让故事情节荒诞离奇,又有趣味。
  2. 关于“合乎情理”
  师:好的。优秀的想象类作品往往具有荒诞奇异的故事情节。那么,是不是越荒诞越奇异,这个作品就越好呢?前面的思考和小组讨论你们有没有触及这个话题?哪个小组来汇报?
  第三组:我们小组前面就讨论了这个话题,我们认为并不是越离奇越好。我们读一个故事,要能够觉得真实,如果一读就觉得是假的,那这个故事就不会吸引人。比如女娲为什么要造人?课文里面就给了交代,她“感到非常孤独”;然后又写到她“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在水里看到自己的面容和身影,觉得很可爱。这里面都有关联,不是随意瞎想编造的。
  师: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非常不错。我们一起先翻到《女娲造人》,把刚才同学提到的第2~4 段读一遍。
  (生齐读第2~4 段)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说“这里面要有关联”,这很重要。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继续谈谈这个话题。
  第七组:我们认为想象也要合情合理。比如《皇帝的新装》是很荒诞的一个故事,如果情节安排上不讲情理,就没人相信。课文在想象虚构的同时,不断地制造一些环节把读者唤回来,不断增强真实感。如果骗子告诉皇帝衣服做好了,皇帝就去穿衣服并参加游行大典,这就过于荒诞了,就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真实的了。所以这个童话就设计了皇帝“很谨慎”,连续安排大臣去“试探”,这很符合人的心理,这就是在强化故事的合理性,不论是对故事人物还是对故事情节,都增添了真实感。
  师:想象并非越荒诞越离奇就越好,其中的“合乎情理”很重要,就是事情发展要讲内在逻辑。对吗?
  (第一组同学举手)
  第一组:我们认为细节的想象能增强真实感。比如皇帝穿衣服时候“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还有“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以及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师:说得非常好。细节的想象是最难的,但故事正是因为有了细节的想象才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其他课文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女娲造人》里面也有很多细节的想象,比如第6 段: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生:《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里,“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中的“笑”算不算是细节的想象?
  师:大家觉得呢?
  生(众):是的。
  师:你们从这个细节中读出了什么?
  生:赫尔墨斯的自以为是,他这个“笑”带着对别人的嘲笑。我在《蚊子和狮子》中也有发现类似的细节:“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这里也可以看出蚊子骄傲自满的样子,是很形象的想象。
  师:大家感受到了吗?这种细节的想象是想象类作品中最难的。蒲松龄小说里就有可圈可点的范例。比如他写一条龙从天上掉落在打谷场上,没死,但动弹不了,这时有很多苍蝇飞过来落在龙的身上。龙就把鳞片张开,很多苍蝇钻到鳞甲下边,龙突然合上鳞片,把苍蝇都夹死在里面。这个故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蒲先生也肯定没见过龙从天上掉落,但他在细节方面描写得准确、传神,让我们仿佛看到龙在打谷场上用鳞甲消灭苍蝇。这个细节很有力量,使一件子虚乌有的事具有了真实感。蒲先生对细节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因为他写的细节符合常识,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可以想象到的。即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非常相信,并从中得到非常形象的阅读感受。
  师:我们再回顾一下:想象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形象,当然,想象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新,比如小猪佩奇,就是基于小猪的形象想象出来的,就像猪八戒,也是基于猪、人、神三性合一想象出来的。那么,女娲呢?
  生:人性和神性。
  师:具体说一说。
  生:她会寂寞,会欢喜,会疲倦,这是人性;她有超能力,能用黄泥捏人,还批量生产,这是神性。
  师:说得真好。我们把这部分总结一下,请一位同学写到黑板上,在“荒诞离奇”下面添上一个四字词语:想象要——
  (一生自告奋勇,在黑板上写下:合情合理)
  3. 关于“现实意义”
  师:对于“想象”内涵的探讨,你们还有什么成果?把你们的优秀成果展现出来。
  第六组:我们组从《天上的街市》课文预习中获得启发,预习中说:无论想象多么荒诞、离奇,只要适合表达特定的情思,在诗中都是容许的。这是不是说,高质量的想象要能体现作品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如果对表现中心思想没有什么帮助,那这个想象是不是就可能没有意义?
  师:你们觉得呢?
  生(第五组):我们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而且我们认为想象的作品还会反映社会现实。
  師:你用课文举个例子吧。
  生:比如《女娲造人》就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师:事实上,人真的是黄泥捏出来的吗?
  生:不是。
  师:那这种解释能叫作“反映社会现实”吗?
  生:至少当时的人们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所处的时代科学不发达,只能通过想象来解释。
  师:通过想象来解释,这个表述是到位的。人们通过想象来解释自然和社会上自己没法理解的各种现象。比如《后羿射日》和《女娲补天》是在解释什么?
  生:《后羿射日》是针对旱灾的,还有《夸父逐日》,都表达了人们希望太阳不要太烈;《女娲补天》是针对涝灾的,天漏了,所以雨才下个不停,人们就通过想象,希望有一个女娲来补天。
  师:厉害。如今科学发达了,我们都知道神话中的这些想象是很荒诞离奇的,但这些想象有没有合情合理的地方?
  生:有。比如造人的女娲是女性形象,这与母亲生孩子的事实相符合。
  生:还有女娲用黄泥造人,这是因为我们是黄种人。
  师:说得真好,那为什么不用黄色的木头造人呢?
  生:木头太硬了,泥土很软、有弹性,像人的皮肤。
  生:还有,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泥土就来自大地。
  师:哇,太棒了,同学们的联想好丰富,而且确实有道理。因此我们说,想象可以荒诞离奇,但是一定要合情合理,并且要有——
  哪位同学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合情合理”的下面?
  (一生快速在黑板上写下:现实意义)
  师:现实意义。好的,写“创作意图”也可以。大家一起把这三个词语读一遍。(生齐读)想象的魅力,就来自这三大要素:荒诞离奇、合情合理,同时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或现实意义。
  【活动二】制作“想象类故事”评分量规,以指导学生创作故事
  师:现在如果让我们制作一个“想象类故事”的评分标准,是不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生齐声说“是”)老师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评分标准,除了这三个项目外,增加了一项“语言表达”,这类故事的读者对象往往是少年儿童,所以在语言表达上要有切合读者的特征。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交流和探讨,将前面三项“荒诞离奇”“合乎情理”和“创作意图”的“项目说明”填写清楚。
  (生分组填写“项目说明”,小组内交流。约5分钟)
  师:我刚才看了各组的填写内容,大致都差不多,只是有些小组表达上更准确一些,有些小组说明内容更具体一些。现在我们讨论一下第五组的表格。
  (生阅读表格并思考,同桌之间有小声交流。约2 分钟)
  师:同学们对“项目说明”有什么意见吗?
  生:第一项“荒诞离奇”中可否加入“能激发阅读兴趣”?只有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奇特想象,才是有意义的。
  生:第二项“合乎情理”,能否强调“故事要有现实的基础”?很多时候,想象的故事只要跟现实社会相连接了,合理性也就自然增强了。
  生:第三项“创作意图”,我认为“中心思想明确”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能并列,有些故事或诗歌只要表达作者自己的想法或情感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讽刺(反映)现实社会。
  师:同学们思维都很敏锐,我们把这份表格修改完成后,就作为接下来学习故事创作的评分标准。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请大家选择课本“写作实践二(或三)”中任一写作任务,写一个想象类故事。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照这份评价标准,让自己的故事焕发出想象的魅力。   【教学阐述】
  面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立足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要素,从过于关注单一知识点的训练、课文的单篇教学,走向以整合目标、内容、任务、资源等为主要形式的单元一体化教学。《想象的魅力》的教学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次尝试。其教学内容来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均为想象类文学作品,既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神话《女娲造人》,也包括四则寓言,还有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为载体的现代诗歌《天上的街市》。如何将这些作品进行关联教学,甚至与本单元《发挥联想与想象》的写作内容整合起来,确实是有一定挑战的。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有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长期以来,尽管我们有“单元”这个概念,语文教材也都按“单元”编写,但无论是教材单元设计的整体性,还是教师基于单元整体开展综合教学的意识,都是明显不足的。教学中所造成的不良现象为:教师眼中只有“单篇”而没有“单元”;既然是“单篇”,那就没有教学的序列,整学期的课文教学毫无系统,学习的碎片化和知识的零散化较为严重。统编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并按一定的目标构建了整体性较强的单元,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教材往往在单元导语中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作出基本定位,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导语从“想象”和“快速阅读”两个话题表明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根据本单元课文特点,在设计教学时,第一课时着重以《皇帝的新装》和《女娲造人》为载体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第二课时学习《寓言四则》,重点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两个文言故事。本节课为第三课时,把教学重心聚焦在“想象”上,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类作品中“想象”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并在自主创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这样就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打通了,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理解性学习。我想,整体性的目标就好比是“帅”,没有这个“帅”,单元设计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等就有可能沦为“乌合”。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核心知识的建构。语文知识的学习是路径,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目标,二者紧密关联。因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把握住指向这个单元目标的核心知识(概念)。语文学科知识非常多,但真正能撑起学科能力的核心知识只是少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就应该是在庞大的一般性知识群中提取出真正有效的核心知识。本节课将“想象”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心,就要提取想象类作品中“想象”的核心知识,明确“想象”的基本要素(特点)。统编教材在本单元不同篇目中渗透着一些“想象”的知识,通过梳理和整合,我们可以找到主要的三条:荒诞离奇、合情合理、明确的创作意图或现实意义。学生学习阅读和创作想象类作品,就要将这些要点组建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模型。
  知识的学习,不在于学生简单获取后的“存储”,而在于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的深度理解。有教育家就指出,当我们把获取知识当作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学生才能学得更多并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1]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避对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努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在想象类作品的阅读中理解想象类作品的特点,自主建构起关于“想象”的结构化知识。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设计驱动性的大任务,以大任务去支撑知识的建构。大任务区别于语文教学中的零碎化问题,所谓的“大任务”就是综合化、整体性的任务,能调动学生在相当范围的资源里进行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本节课设计的第一项活动富有探究性:优秀作品中的“想象”具备哪些特点?(对于一个想象类作品来说,怎样的想象才算优秀?)该驱动性任务要求以本单元的想象类作品为情境载体,从具体化的篇章阅读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化知识。这相当于学生要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学习持续的过程也会相应延长,当然也更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真实而有深度的学习。二是要设计丰富的学习方式。这是为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质量服务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学习以简单化的一问一答为主,这是由学习问题的零碎化导致的,其结果是思维层次低,学习的知识肤浅化和碎片化。由大问题、大任务引领的系统性学习,必须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学习的教育专家认为,真正的學习不是通过记忆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究、尝试和再思考,在反复研磨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理解,从而转变为自己的知识。[2]本节课意图努力引导学生基于驱动性问题进行充分的自主感受、体验和思考,在合适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全班交流环节主要以小组汇报研究成果的形式进行,小组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再交错补充、质疑和解释。因此,整节课在开放的空间里因平等的交流而时时焕发出思维的光芒,这可能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深度学习。学习者只有以深度学习的姿态获得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时,才有可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单元整体教学要关注学习评价和学习成果。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是把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看作一个学习项目;既然是项目,最后肯定会形成一个成果;而成果的产生,肯定要有质量的监控和最终的评价。本单元学习的最终成果是学生创作一个想象类故事,基于这个目标,本节课先是引导学生研发“ 想象”要素(特点),然后是制作评价标准。应该说,评价标准的制作环节是整个单元(项目)学习的中间环节。“评价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用以检测前阶段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况。同时,“评价标准”还是学生后续学习的指南,它既是学生自主写作的依据,也是小组互评和自主修改的参照。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一般都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也就是强调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与教学取向相一致的评价取向,其核心思想是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看(尽管后续学习未呈现在本课例中),评价标准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助力是很明显的。
  关于评价标准的开发,有些老师往往以“完整呈现”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其理由是开发评价标准的过程难度大、耗时多。究其原因,一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二是可能因为前面环节教学不够深入。如果是前者,倒是失去了检验之前教学的效果;如果是后者,更是失去了进行教学补救的机会。本节课设置了制作评价标准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探讨将标准填写完整。其操作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大概是因前一环节学习效果不错,学生制作的标准质量尚可,于是选择了第五组的成果引导全班讨论和完善。应该说,这个制作和研讨标准的过程是对前期学习“想象”要素理解的深化,对后期写作中的知识运用有不小的贡献。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还有一个问题须要引起重视,即单元整体教学既要有整体意识,也要注重单篇教学,否则素养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楼阁。单元整体教学改变了单篇课文知识点学习的思路,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综合开展阅读、分析、交流、表达和探究等学习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对单篇文本的研习。只是这个时候的单篇文本并非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教师开展单元整体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节课的教学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既指向单元整体目标,又注重引导学生从单个文本的细读中去发现奥秘。缺乏单篇的仔细研读,就不会有真正的整体性发现。因此,稳妥处理单元整体设计与单篇教学的关系,是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
其他文献
由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也随之产生。即“开放式”教学。它作为一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式,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同与采用。其中作文“开放式”教学更被大家所追求。但是。据目前的操作来看,似乎口号响,开头热,真正能拿出效果及一套完整的成功经验的不多。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开放式”教学的准备不足。由于准备不足。于是策略不够、措施不力、方法失当,效果也就不
【摘要】在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中,学情分析应当贯穿教学始终,但目前教师不了解学情而直接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基于起点学情的教学设计、基于过程学情的阅读教学实施、基于结果学情的阅读教学评估三个维度,对“1 X”阅读教学进行初探。  【关键词】学情分析,“1 X”阅读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儒敏教授最早提出统编教材“1 X”的阅读教学方式,“1”即一篇文章,“X”即多篇
综观近几年的小学语文试卷,很多试题充分体现了“珍视学生个人体验,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新理念:开放化的试题,必然产生个性化的解答。在一线集中阅卷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同一个答案,不同的阅卷者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份试卷,不同的阅卷组会给出不同的分数。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因为试题本身解读的多元性、解答的灵活性,可能因为阅卷者本身的语文素养、个人对试题及阅卷标准的解读,当然,也可能与阅卷者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未来。”学习失去了良好习惯的支持,将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后劲不足。《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总目标之一。小学生刚刚迈开学习的步伐,学习习惯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下,从长远来看,关系到个人的终身发展。    一、细水长流成习惯    学习习惯当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养成的,而是渗透在每一节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考察家乡水资源在不同程度上被污染的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增强节水意识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2.引导学生把自己调查活动的感受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导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1.情境导入。  播放事先摄好的水资源被污染的有关录像。(环城的句容河、风景带玉清河、校园里的水池、公园里的葛仙湖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2.进一步认识引号的特殊意义,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初步学会应用。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比试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
设计意图    诗人说,鸟儿是天堂撒下的草籽,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活泼可爱的身影,优美动听的歌声常常令我们陶醉。教材选取了《燕子》、《鸟语》、《珍珠鸟》这几篇课文引领学生透过文字领略鸟的风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鸟还有许多有趣的成语、动人的诗篇、优美的散文,鸟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不解之缘,对人类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涉及到文学、艺术、科学、生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鸟文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博大而丰富的精神元素,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可见,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注重滋养学生的心灵。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学生在阅读时领会句意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学生们乐于想象则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拓宽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而语文教学借助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文字,使缥渺无边的想象有了依托,也正是因为想象,才让语文教学这个领域焕发出美妙的光彩。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借助于补白文本。    背景补白    背景补白一般在授课伊始,对课题质疑之后出现最好。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可以说这两首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蕴含着民族精神、美学思想与人文素养。在数字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书法艺术肩负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加强其理论与实践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正确认知其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而在全社会营造推广普及书法艺术的良好氛围,是当前书法艺术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一书,立足书法学科本体,重点建立“评判是什么”“评估有什么”“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