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lul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博大而丰富的精神元素,每个字词都充盈着生命的呼吸。正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可见,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又要注重滋养学生的心灵。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学生在阅读时领会句意,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探究内容,感受意韵,无不建立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但是,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性、众多的生字词、较长的文本篇幅及课后练习的开放性,给一线的语文教师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师带来不少的困难。常见的词语教学模式是,教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这样的词语教学,缺乏了语文的生命活力。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恰当意义”等要求。笔者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和原点,语文教育实践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望原点,融句段、字音、体验、情景、课文内容于一体,把握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根本任务,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涌动智慧和灵性,让语文课散发本色的清香。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摆脱机械讲解、生硬灌输、僵化记忆的误区,使词语教学更加丰富生动,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以及外出听课学习的感受,在此粗浅地谈谈关于词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链接生活,触摸词语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要走出枯燥的字、词、句的训练模式,就必须把生活融入课堂中,即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联系生活,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有过的经历和体验,打通词语和生活相联系的通道,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和情感,使词语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应,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词语。如关于“饱满”一词的教学,我们可以把这一词语的教学放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案例1】《识字8》(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教学片段
  关于“饱满”一词的教学:教师在每一组桌子上放了一些豆荚,并让学生从中选出饱满的豆荚。学生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不一会儿,他们已经把饱满的豆荚和不饱满的豆荚区分开来了。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挑出了饱满的豆荚的?
  生1:我是用眼睛看的,饱满的豆荚是鼓起来的。
  生2:我是用手摸的,饱满的豆荚摸上去是高起来的。
  生3:我把豆荚剥出来看一看,饱满的豆子比较圆,比较大。
  师:请大家把饱满的豆荚放在一边,不饱满的豆荚也就是瘪的豆荚,放在另一边。
  (生立刻把两组豆荚分别放置,并端正坐好)
  师:瞧,这一组的小朋友精神多饱满啊!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觉得他们怎么样?
  生4:他们坐得很端正。
  生5:他们挺起了胸膛。
  生6:他们眼睛盯着老师,很专心。
  师:是呀,上课的时候就要精神饱满。精神饱满的小朋友,奖励你们读一读这个词。
  (师出示写着“饱满”的词卡)
  【感悟】“饱满”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静止的词语,经过教师的点拨,这个词变得触手可及,具体生动起来。教师巧妙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剥一剥这一系列感性的活动来找出饱满的豆子,调动了自身的已有经验,使得各种感观协调发展,从而巧妙地理解了“饱满”一词。由此,笔者想到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特别是课文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于老师是真正把语文放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在学生原初的经验和文本语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语文课堂中的词语教学活起来。课文中有个词语叫“饱经风霜”,这是用来描写被鲁迅救助的那位车夫的外貌。于老师在课堂上让大家先想一想这位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再用“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为开头写几句话。词语教学简简单单,但从学生的练习反馈看——“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但看上去却足有五十多岁。脸又黑又瘦,布满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显然,作为符号的词语不仅在学生的心中有了形,还有了神。从已有表现的激活,到新形象的创造,从本质内涵的领悟,到动手的练笔,“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有了持久的生命。鉴于上述的案例,我们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应更多地引领学生把眼前所读到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努力使他们的认知世界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品味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组建词块,揣摩词语的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的确,认知词语,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学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把一些词语进行组合成块的教学,更能使课堂上的生成高于预设。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中,笔者借鉴了该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组建了词块,以词块的形式呈现于教学中。
  【案例2】 《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第一组:寒潮降临北风呼啸冰封湖面)
  师:谁会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能把画面读出来吗?
  (生试读,齐读)
  (出示第二组:斯杰潘一无所获扫兴)
  师:谁来读? “一无所获”“扫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上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读)
  (出示第三组:腾空而起塌陷继续扑打扩大帮忙)
  师:三个词难不住大家,一下六个,有谁愿意挑战吗?能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吗?
  (生试练说)
  师:能用上以上三组词语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吗?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说得简洁些,最后总结概括方法)
  【感悟】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煞费苦心,但呈现词语教学之后,学生的情感又会回到原始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呈现的词语教学就词讲词,目标单一。而由词块构成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绪状态得以延续并不断提升,为下面的篇章教学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词语组块不仅体现了词语的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多角度的理解、多层次的积累,把一个个零散的“珠子”串成一条条“项链”,提供给学生的词语是有了主线的串联,词语的理解是有依托、有方向的,避免了解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同时,词语组块给了学生多角度的运用机会,使词语活起来。如上述片段教学中既有画面描述,又有连词成句,还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于不经意间放大了词语教学的功能,丰富了词语的含义。
  三、依托文本,拓展词语的广度
  词语教学是一个理解和运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上,应把语言文字与学生心灵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凭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领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即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又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我积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于是,学生在领略画面美的同时,也理解了语言文字的真正含义,拓展了词语的广度。
  【案例3】《搭石》教学片段
  师: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
  生1:我从“清波荡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字典了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宽,不狭窄;宽裕,富裕;形容姿态柔美。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2: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个词语叫“绰绰有余”,这里的“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3: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那么“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
  生4: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真形象,你是用想象来丰富、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5:我仿佛看见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觉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5读)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生声情并茂地练读)
  【感悟】在品味两个叠音词“绰绰”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形成表象来触动体验,在想象中丰富了“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的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感,这样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在学生的眼前自然地展开。这样的引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因此,我认为词语教学还应让学生去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历经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即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在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在这种多样化、情境化的实践运用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言语活化了,知识消化了,词语的丰富意义深深地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成为学生宝贵的语文素养。可见,词语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引领学生从词语的表层走向词语的深层,从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人及我,将思维步步推向纵深,将词语的广度延伸再延伸,智慧的火花由此时时闪现。词语教学在文本的载体下,拓展了其含义的广度。
  语文是美的,它潜伏在言语的深处,浑身带着汉语悠久的气息和血脉。汉字是美的,词语是神奇的,它们从来都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涵着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应把握汉语特殊的表象规律,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文字,利用联想、想象、思维、直觉等心理力量,真正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触摸言语本身的色彩、结构、分量和品质。走进词语的世界,让我们引领学生用多样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联想去解读词语的合理、简洁、绝妙,去诠释词语的丰韵、博大和精深。那么,我们会发现,风景这边也好。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小说应该教什么?似乎早有定论。然而,随着现代小说观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教学内容也有了相应调整。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多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主题表达、语言妙用等方面确立核心价值,现代小说观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理念要求丰富这些传统的教学价值。  1.现代小说观:文体逻辑的发展和小说阅读教学价值
从读书学习书中的语言到理解语言直到最后的运用语言,过程是漫长的。对小学生来说,在理解能力存在偏差的时候,如何让他们去芜存真地汲取语文的精华所在,需要教师的引导。这一切,最直接地表现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上。下面,我想谈谈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个人见解。    一、让幼儿学会识字,在小学低年级开始读文教学,使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体制向“尽早阅读”教育体制的方向发展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每个学期的最后几周是最忙碌的。教师们又是分类复习,又是系统复习,纷纷展开了“拉网式搜捕性”的题海操练,学生不甚其烦,效果也不好。这是因为在语文复习中,还存在着一些“旧貌”。    一、“旧貌”串串烧    1.语文复习“一刀切”,缺乏层次性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是“珍贵的独特的存在”。话是说得好,但做起来的时候,教师们往往会忘了这句话。为了便于布置、批改、讲评,教师
由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也随之产生。即“开放式”教学。它作为一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式,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同与采用。其中作文“开放式”教学更被大家所追求。但是。据目前的操作来看,似乎口号响,开头热,真正能拿出效果及一套完整的成功经验的不多。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开放式”教学的准备不足。由于准备不足。于是策略不够、措施不力、方法失当,效果也就不
【摘要】在统编教材“1 X”阅读教学中,学情分析应当贯穿教学始终,但目前教师不了解学情而直接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本文从基于起点学情的教学设计、基于过程学情的阅读教学实施、基于结果学情的阅读教学评估三个维度,对“1 X”阅读教学进行初探。  【关键词】学情分析,“1 X”阅读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儒敏教授最早提出统编教材“1 X”的阅读教学方式,“1”即一篇文章,“X”即多篇
综观近几年的小学语文试卷,很多试题充分体现了“珍视学生个人体验,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新理念:开放化的试题,必然产生个性化的解答。在一线集中阅卷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同一个答案,不同的阅卷者会有不同的见解;同一份试卷,不同的阅卷组会给出不同的分数。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因为试题本身解读的多元性、解答的灵活性,可能因为阅卷者本身的语文素养、个人对试题及阅卷标准的解读,当然,也可能与阅卷者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未来。”学习失去了良好习惯的支持,将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后劲不足。《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总目标之一。小学生刚刚迈开学习的步伐,学习习惯的好坏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下,从长远来看,关系到个人的终身发展。    一、细水长流成习惯    学习习惯当然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养成的,而是渗透在每一节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考察家乡水资源在不同程度上被污染的情况,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增强节水意识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2.引导学生把自己调查活动的感受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导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1.情境导入。  播放事先摄好的水资源被污染的有关录像。(环城的句容河、风景带玉清河、校园里的水池、公园里的葛仙湖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2.进一步认识引号的特殊意义,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初步学会应用。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比试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
设计意图    诗人说,鸟儿是天堂撒下的草籽,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活泼可爱的身影,优美动听的歌声常常令我们陶醉。教材选取了《燕子》、《鸟语》、《珍珠鸟》这几篇课文引领学生透过文字领略鸟的风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关于鸟还有许多有趣的成语、动人的诗篇、优美的散文,鸟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不解之缘,对人类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涉及到文学、艺术、科学、生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