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里的现代步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锁记》展示了生存和人性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答案:传统民间是如何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都市转身。
  关键词:《金锁记》 民间传统 都市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金锁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傅雷认为《金锁记》具备了悲剧所应体现的全部审美特征,是一部有着尖锐的人性压抑与人性冲突的作品,而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金锁记》不仅是一部家族制度的悲剧,更是一个生存和人性的悲剧。此后,无论是从女性主义立场还是审美主义角度对《金锁记》的解读,都再也没有跳脱人性悲剧这个艺术框架。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如果我们跳脱人性悲剧这个艺术框架,离开恶与善的讨论,《金锁记》究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想象?这种文学想象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怎样的历史可能;探讨民间传统由农村到都市的变化是否可行?如果可行,那么这种变化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又有着何种借鉴意义?
  一 一个人的爱情
  关于《金锁记》,许多研究者都声称,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在她的身上集中了所有女人的缺点:自私自利、嫌贫爱富、不守妇道、尖酸刻薄等等。而且在她与姜季泽之间并不存在爱情;即便有,也是一种畸形的爱情。因为叔嫂之间的不伦之恋,是不能算爱情的。但笔者认为,曹七巧是有着一个人的爱情的。小说中曾这样写到:
  “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些真心……”
  这段话写在曹七巧弥留之际,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七巧弥留之际,心底最渴望的却是男人的一些真心。这说明,曹七巧虽一生强悍,对人性毫不信任,但她至死对爱情仍怀有美丽的期待。只是这种期待在她嫁给生有骨痨的姜家二少爷之后被粉碎殆尽。曹七巧的世界曾出现一个可想可念的健全的男人——姜季泽。即便是名分已定,她依然不放过有可能实现自己爱情期待的机会。在小说文本中,有两个细节可以比照:
   “我不过是要你当心你的身子。”……七巧颤声道:“一个人,身子第一要紧。你瞧你二哥弄的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她将手贴在他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了麻,摸上去那感觉……”季泽脸上也变了色,然而他仍旧轻佻地笑了一声,俯下腰,伸手去捏她的脚道:“倒要瞧瞧你的脚现在麻不麻!”季泽看着她,心里也动了一动。……”
  这时候的七巧,心中充满了对姜季泽爱的幻想与期待。虽然谈论着她的丈夫,但她却是在试探姜季泽,而变了色的姜季泽也欲拒还迎地去捏七巧的脚。这时的七巧渴望的是一份平凡夫妻的恩爱,一份无关金钱、无关残疾的夫妻之爱。所以,在这份没有回应的爱情里,七巧属于主动付出的一方,她在一厢情愿中爱着对方;可这种爱由于姜季泽心里充满了现实的计较而只能停留在调情的程度。
  七巧和姜季泽之间的这种状态最终因分家这个重大事件而产生了质变,而七巧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来自姜季泽的表白:
  季泽道:“你哪里知道?”半晌,他低低地一个字一个字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跟家里的那个不好,为什么我拼命的在外头玩,把产业都败光了?你知道这都是为了谁?”……季泽在她对面站住了,小声道:“二嫂!……七巧!”七巧背过脸去淡淡笑道:“我要相信你才怪呢!”季泽便也走开了,道:“不错。你怎么能够相信我?自从你到我家来,我在家一刻也待不住,只想出去。你没来的时候我并没有那么荒唐过,后来那都是为了躲你。娶了兰仙来,我更玩得凶了,为了躲你之外又要躲她,见了你,说不了两句话我就要发脾气——你哪儿知道我心里的苦楚?”
  在这段话里,那句“二嫂”到“七巧”的称呼,呼唤出了七巧心中几十年来的跌宕起伏。她听到了一个女人一生中可以听到的最动情的表白——一个纨绔子弟将自己的放荡归结到一个女人身上。“我要相信你才怪呢!”这种欲拒还迎,将一个女人最娇羞、最幸福的心情表现到了极致。无疑,此刻的七巧是幸福的。绵绵的情话,让姜季泽重新获得了信任,让这份看似遥遥无期的恋情成为了一种近在眼前的幸福,姜季泽的表白不仅满足了七巧的听觉需要,而且极大满足了她对爱情的幻想,她幻想着自己被关注、被喜欢。沉浸在爱河的感觉是如此美好,所以,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感受着喜悦。她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并感动着。姜季泽源源不断的情话安慰着七巧多疑的灵魂,本来早已心如死灰的她,刹那间,又再次感受到了生命之流的悸动。
  二 算计湮灭了情感
  可以说,曹七巧在刚嫁进姜家的时候,是很喜欢姜季泽的,所以在调情失败后,她幽幽地抱怨道:“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可在听到姜季泽的表白,七巧的心思却又百转千回,猜度着这个男人是真爱她还是假爱她。这里有着自我防范:她是没有依靠的人,只能靠自己保护自己。想到他是为了她的钱才对她表白,七巧又暴怒起来,算计迅速湮灭了刚刚萌生的情感。在这里,我们透过七巧的眼睛看到了姜季泽的“野心”:
  季泽道:“其实呢,我这房子倒不急,倒是咱们乡下你那些田,早早脱手的好。……听说直鲁又要开仗了”。七巧道:“急切间你叫我卖给谁去?”……季泽把咬开的饺子在小碟子里蘸了点醋,闲闲说出两个靠得住的人名,七巧便认真仔细盘问他起来,他果然回答得有条不紊,显然他是筹之已熟的。
  沉浸在细细喜悦中的七巧,仍不太肯定姜季泽是不是冲她孤儿寡妇的钱来的,所以她要试试:两人互相刺探,互相斗计。姜季泽的有条不紊、筹之已熟都让七巧在骨子里发冷和愤怒。酸梅汤洒了过去,泼走的不仅仅是姜季泽,泼走的还有七巧那一颗凄凉破碎的心。因此,曹七巧不是不要爱情:作为一个女人,她渴望的是被爱,但如果失去了爱情,她能够守护的也就只有金钱了。笔者认为七巧的爱钱,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嫌贫爱富,而是时代文化——货币日益成为所有价值核心大趋势后占据上风的产物,算计正是这种文化所产生的都市性格表现之一。西美尔这样描述到:“把一切质的价值当成量的价值来看待,这就是算计性格。在现代社会里,货币已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金钱成了现代人生活最直接的目标,成了个人存在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正是因为金钱成了曹七巧生命中最重要的守护,所以,唯一一个对她表白的男人——姜季泽,就成了对她金钱有觊觎之心的外人,成了她必须防范的对象。因此,她暴怒了。这种愤怒,就算她错怪了他,就算是姜季泽真的有些真心,那又如何:
  “他为她吃的苦抵得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好容易她死了心了,他又来撩拨她。她恨他。他还在看着她。他的眼睛——虽然隔了十年,人还是那个人呵!就算他是骗她的,迟一点儿发现不好么?即使明知是骗人的……”
  只有金钱才能给七巧安全感,才能让她们孤儿寡妇有所依靠,才能让她用一辈子的幸福所换来的东西物有所值。可现在姜季泽竟然盯着这些钱,想到这些,曹七巧怎么能容忍,即便是一刻的忍让,也不行。所以,明知道爱情里充满谎言,明知道自己可以装作不知道、晚点发现自己所爱的男人骗人的事实,七巧还是忍不住把酸梅汤泼到了姜季泽身上,赶走了这个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所有这些,不是说七巧爱金钱不需要爱情,恰恰相反,赶走姜季泽正是因为七巧不能够容忍这种掺杂着太多现实利益的爱情。换句话说,七巧渴望的是一个男人的一些真心,一份无涉金钱的男女之爱。小说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无论对姜季泽是恨是爱还是猜测,所有的这些都是在曹七巧的自我想象中完成的。现实中已成为他人之妻的曹七巧,生活中不可能再有自己的爱情,如果有也只能是一种地下的爱,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有这样一种爱情——像如果我爱你,与你有什么相关。这种爱情系于灵魂深处,是属于一个人的爱情。
  三 金钱统治下的现代感受
  《金锁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与金钱纠缠一生的命运,可怜可恨,令人堪叹。因为钱,小户人家的哥哥,把她嫁给了患有骨痨的大户人家的二少爷;因为钱,她在大户人家倍受歧视;还是因为钱,她原本可能的爱情胎死腹中,弥留之际,“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可以想象:年轻的七巧出嫁之前,未知世事,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一家人相亲相爱,可是这些,张爱玲没有体验,也没有作任何的描写,或者说她根本不关心,因为无论是曹七巧还是姜季泽,都是一种表达情绪的产物,是为张爱玲表达“钱”海沉浮来服务的。她停顿在传统大家族制度的记忆中看待七巧的人生,她没有赋予七巧以足够的勇气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她也不可能想象七巧还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所以她让七巧站在传统家长婆婆角度去干涉儿子女儿的人生,而不是站在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立场上,去感受新的生活。这些当然不是作为写作技巧而留下的空白,而是从张爱玲生活本身来说,她感受不到的东西,只能回避了。所以她对曹七巧人生的描写就变成了旧家族势力下的家长和婆婆。七巧不相信爱的存在,张爱玲也不相信爱的存在,所以她关心的是曹七巧和姜季泽之间互刺互探的这个过程而不是七巧对纯洁爱情的守护。她对双方的算计和精明更感兴趣。对于七巧失去那个人心中所承受的痛苦,张爱玲是体会不到的。
  当情感遭遇算计,往往注定了被消解的命运。这种被消解的命运折射的是货币经济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与内在情感的关系被人与金钱物质的抽象关系取代,人跟钱更近了,人跟人反倒疏远了。可见,规模、分工与货币经济的互相作用所形成的流离、孤独、冷漠和充满理性算计成为走向都市化社会区别于传统乡村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形象说明。而《金锁记》无疑就是一部都市与乡村分离的前奏曲。
  四 结语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迅速由“激情出走”、“自由恋爱”、“个性解放”的理想主义转换到“家长里短”、“流言蜚语”、“斤斤计较”的市井生活,这种日常生活诗情的消解,上海大学蔡翔先生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困窘和精神退化,是理想主义的受挫和乌托邦激情的衰落。我想蔡先生说的不错,市民世界的家长里短在五四那代知识分子眼里无异于是理想破灭和激情颓败的代名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很多知识分子热衷于谈论个人主义、理想、自由、平等,他们相信的是理念上的爱情、悲剧、自由、平等。张爱玲的母亲相信的就是五四这套理念,她的一生非常坎坷,而这样的坎坷是以牺牲自己的家庭、牺牲对子女的爱等很多东西才争取到的一个自己的独立存在,她本人相信的理念存在。对张爱玲母亲来说,她所做得都非常了不起,但这些都在张爱玲心里烙下了创伤,这种从小失去母爱的心理创伤对于张爱玲开拓另一种形式的书写起了巨大的心理推动作用。她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成果,对新文学的主流拒绝得非常彻底:你们欣赏五四独立女性,我偏要妻妾成群;你西装洋服,我偏奇装异服。情感上的拒绝赋予张爱玲一种距离式的审视。因此,张爱玲与五四传统呈现出:因为拒绝,所以存在;因为存在,所以背叛;因为背叛,所以渴望这样一种相守相拒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张爱玲文学创作所彰显的日常性品格是对现代性的另一种理解。她与所有新文学家的区别是在于,她的创作提供了一种都市文化建构的记忆因素(民间最具有活力的文化因素)。现代都市的历史是流动的,当新文学家们的注意力被层出不穷的新兴的现代文化现象所吸引和迷醉的时候,张爱玲写出了人们在这种变化中是如何携带着自己的历史遗产在拼命的自纠和挣扎。这也许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所在。
  
   参考文献:
   [1] 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2] 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3] 西美尔:《西美尔与现代性》,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南瑞琴,女,1981—,山西新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铁凝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纵观其探索转变期的文学创作过程,几乎贯穿于她的整个80年代的文学活动之中。本文主要讲述铁凝1982以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从80年代早期的以《灶火的故事》、《那不是眉豆花》为代表的发轫期始,到以《没有纽扣的红衬衫》(82年)为代表的初创期,主要论述了这段时期铁凝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及变化。  关键词:纯美 发掘 多角度 丰腴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
期刊
摘要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在20世纪初的当代文坛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现弥补了当代青春文学的空白。这些年轻的作家个性十足:或叛逆或忧伤或青春或时尚,他们的风格明显不同,但在文学的总体特征上却有一些共性,本文就试图探讨这群年轻作者在文学创作上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个性 共性 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80后”的韩寒、郭敬明们成长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
期刊
摘要刘庆邦的《梅妞放羊》、《鞋》、《遍地白花》、《春天的仪式》等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享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其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刘庆邦 语言 地方化 本色化 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的过
期刊
摘要“大道低回,大味必淡”是孙犁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承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追求。这种艺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善美极致的执着追求;二是对平淡隽永、含蓄悠长韵味的艺术追求。本文主要以《荷花淀》为例探析孙犁小说创作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一艺术追求。  关键词:孙犁 小说 《荷花淀》 艺术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以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事角度入手对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从乡土和女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创作特色,肯定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孙惠芬 女性视角 乡土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纵观辽海文坛,孙惠芬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多年来她一直植根于辽南乡土,以她生活过的歇马山庄为素材,创作出众多优秀的乡土小说。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创作绝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而是拥有自己的叙事话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以职场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职场小说热”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职场小说 读者需求 市场化操作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职场小说热”现象概述  2008年,一部描写外企白领职业生涯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市场上大获成功,销售突破70万册,被多家图书销售网站评为
期刊
摘要鲍尔吉·原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成就的蒙古族散文作家。尽管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书写草原以及蒙古人的心灵世界,于原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郁结于心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在长大了的作者的主观回望中,童年已成为时间进程的一部分,浸透了由时间构成的人生体验的内容,由此作家笔下的童年意象便生发出伤感、诗意、别离与无奈等等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回家 家乡 童年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 叙事 对比 想象 形式 用韵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读到徐志
期刊
摘要刘延陵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白话诗人,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的编辑工作,还在新诗创作、诗歌评论、外国诗歌译介等方面有积极的贡献。本文对刘延陵在新诗坛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着重探讨了他的新诗创作,再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先驱者形象。  关键词:五四诗人 刘延陵 白话新诗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先驱,他是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
期刊
摘要王家新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价值被抽空、人文品格缺失的90年代及当下诗歌现实,更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精神形态具体呈现为“漂泊者”对严酷命运的承受和对生命荒诞存在的抵抗。面对语言的召唤,一个孤独的游历者陷入了一种无限循环的“漂泊”与“返乡”之间永远的紧张与相反相成的纠缠之中。自此,灵魂便永不退场。  关键词:王家新诗歌 漂泊 承受 返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