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颗心灵都飞翔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有太多的讲解和不达标准答案不罢休的引导,课是充实的,但往往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学生被圈在一个用标准答案和规矩筑成的圈子里,虽偶有挣扎,但大多碰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创造性因素,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学生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提供空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教育氛围,需要按新课标的理念重新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把教师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的辅助者、参与者、服务者,与学生处在一种自然的平等的位置,营造起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建立起一种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的学习机制,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积极寻求多向、多维、多元的思索;透过纸背搜索新的思想、观点、路径,允许提出与众不同的哪怕是幼稚可笑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学生处在这种比较放松的学习环境之中,创新的意识才最容易萌发、最容易驱动、最容易形成。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二、引导求异
  多角度思考,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异中求同,善于同中求异,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间隐蔽的联系,是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式,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丰碑》一课中写道,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要求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示什么意思?”时,有的学生就从原文中找到了“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学生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老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鼓励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以新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办法?”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任心灵畅游,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由此可以看出,善于提问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总是着眼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某种结论和原则,使显示的思维停留在既有的科学文明水准,并不注意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怀疑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创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由单純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
  当学生有了敢问的勇气时,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多角度地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读书习惯。要想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质疑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的方法,择准时机,启之于愤悱之时,问之于矛盾之际,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具体做法有:预习自学中挑疑、从课文题目发问、课堂读讲中提问等。
  四、提倡争辩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斗,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
  如在教学古诗《春晓》的时候,我把诗写在黑板上,先引导学生阅读和体会,然后我在“花落知多少。”中的“。”下依次写了“!”和“?”,引导学生讨论哪一个符号更合适。学生开始了激烈的争辩。一学生认为这儿应该是感叹号,我让他说出理由。他说:“诗人想起夜里的风雨,为那么多花儿的凋落感到难过,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改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无限伤感,连我都给打动了,同学们也都纷纷赞同他的提法。在他的带动下,又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儿应该加的是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春雨、春风的提问。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一时,教室里众说纷纭,各人坚持自己的看法,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强制学生服从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1.花落知多少。2.花落知多少?3.花落知多少!),然后引导他们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加感叹号的时候,诗人的感情色彩太浓,可以说是很伤心;当加问号的时候,诗中的感情色彩较淡,体现不了诗人惜春的情怀;而句号所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浓淡适中的。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用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让每颗心灵都飞翔!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活的讲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看到“死”的课堂。这里的“死”,基本含义有二:一是学生外部行为、课堂气氛的“死”,即学生无法与老师或同伴进行积极的有意义的交往与应对,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内部心理、思维活动的“死”,这是外部“死”的根源所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或启发,他们无法进行积极的读书与思考。本文通过一位新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的评析,谈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不少小学生能熟练地背出许多成语、名言名句,甚至能背出不少名篇佳作。然而,当他们操纵语言这个工具——需要说一段话、写一篇文童时,却勉为其难,词不达意。分析学生个体语言形成的心理过程,就会发现,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是“运用”的两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有关研究证明
【关键词】活动,探究,语文实践,戏剧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内容是戏剧,文本主要有《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等。教材将这个单元定为“活动·探究”,并设计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这种创新的单元设计,启发教育者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去探究、体会,提高学科素养,形成关键能力。  “阅读与思考”这个任务,
汉字是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基石,是实现学生独立阅读的前提。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一定数量的汉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读写问题,进而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大部分的汉字,包括大部分的简化字,都还是隐含“六书”原理的。不仅表现在汉字与音、义发生直接联系,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物质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对这些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也有人将小说分为以写人物为主和以叙述故事为主两种形式。统编教材中的古今中外的小说(或小说节选)可分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小说与外国小说。由于外国小说经由文字翻译而成为中国语言的小说,所以若除去外国现代主义各流派对于小说写作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传统的外国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可视为一大类,本文暂且称之为传统小说,即本文主要讨论的小说类型。  法国叙事学
“语文园地”和“基础训练”所不同的是,其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呈现方式基本上以“我会……”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实践、探究,可以合作交流,它是培植学生语文学习自信的重要平台。同时,新课程的“语文园地”与“基础训练”所不同的是,其信息量更大,与生活的链接更加密切,更加注重学生的发现、实践、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园地”也应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舞台。  在以往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例子”,但同时也说:“教材又是很重要的例子”。这个“例子”不仅给我们呈现人文的内涵,还给我们呈现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又是怎么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承载着的哪些“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主动去理解和体验,以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治好一条河,救活一座城”。熟悉南通的人一定知道漳河对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潦河已经不仅仅是治污的重点,而且是整个城市建设的亮点,成了南通城市的形象代言。濠河四周的绿化工程,濠河沿岸的景点布局,都是出自大师手笔。尤其是濠河上的桥,无论是造型结构、雕刻修饰,还是夜晚的灯光照明,都是精心设计、独运匠心。座座桥梁或拱或平,或长或短,有的九孔联拱秀丽端庄,有的单弧飞跨气贯长虹……桥已经成为濠河
【习作内容】  展开想象的翅膀,挑选一两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重新编一个故事。也可以自己设计卡通人物,给他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让他走进你编的故事里,把故事内容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习作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本次习作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放在第一位;  2.遵循中
童话深受孩子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能把他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拿到《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我在想,怎样让孩子们既能领悟童话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又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做人的真谛,感受快乐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呈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局面。  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读了一遍课文后,问道:“这篇童话写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