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巧妙导入,诱发兴趣;幽默语言,触发兴趣;设疑布阵,以疑激趣;以境动情,以情求趣;古今结合,深化兴趣。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
【关键词】历史学习;兴趣;高效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积极的兴趣是一个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一、 巧妙导入,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无一个好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就像优美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叩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影视导入法、角色导入法、成语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我在上九年级下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课让学生看科幻片《黑色帝国》、《魔鬼复制人》的片断后,然后设问“这两部电影涉及的正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两大高新技术,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导入正题。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导入语设计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二、幽默语言,触发兴趣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也说过:“同样的教学 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学习《美国的诞生》一课时,依据教材内容用带点“评书味”的方法,我给学生讲了华盛顿童年时,砍掉樱桃树的故事,并故意说:“父亲为什么没有责备华盛顿?因为他手里拿着斧子。”学生在笑声中,体味着做人的道理。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情趣。
三、设疑布阵,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疑布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鸦片战争》一课,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是否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什么?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和国内情况决定的。我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鸦片战争必然会发生,只不过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这一偶发事件成为鸦片战争的借口。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引动学生情感生发,思维开启。
四、以境动情,以情求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例如:讲二战时可用《兵临城下》中瓦西里的故事,创设情境,进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苏联人民为了抗击法西斯所作出的极大的牺牲和抗击法西斯的坚定信念,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避免枯燥,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与完善,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苏霍姆林斯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五、古今结合,深化兴趣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就会感觉历史教学叙述的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历史教师应广泛阅读,关心时政,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思维,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万千,历史的激趣方式万千,当单调呆板的历史课堂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
【关键词】历史学习;兴趣;高效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积极的兴趣是一个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一、 巧妙导入,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无一个好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就像优美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叩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影视导入法、角色导入法、成语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我在上九年级下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课让学生看科幻片《黑色帝国》、《魔鬼复制人》的片断后,然后设问“这两部电影涉及的正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两大高新技术,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导入正题。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导入语设计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二、幽默语言,触发兴趣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也说过:“同样的教学 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至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学习《美国的诞生》一课时,依据教材内容用带点“评书味”的方法,我给学生讲了华盛顿童年时,砍掉樱桃树的故事,并故意说:“父亲为什么没有责备华盛顿?因为他手里拿着斧子。”学生在笑声中,体味着做人的道理。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情趣。
三、设疑布阵,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疑布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鸦片战争》一课,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是否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什么?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和国内情况决定的。我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鸦片战争必然会发生,只不过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这一偶发事件成为鸦片战争的借口。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引动学生情感生发,思维开启。
四、以境动情,以情求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例如:讲二战时可用《兵临城下》中瓦西里的故事,创设情境,进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苏联人民为了抗击法西斯所作出的极大的牺牲和抗击法西斯的坚定信念,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避免枯燥,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与完善,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苏霍姆林斯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五、古今结合,深化兴趣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就会感觉历史教学叙述的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历史教师应广泛阅读,关心时政,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思维,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万千,历史的激趣方式万千,当单调呆板的历史课堂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