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史学科融合的议题式活动型课堂构建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为引领,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和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为暗线,回顾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材采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式,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语言”,通过历史性、事实性内容的铺陈,结合“综合探究”的感悟,归纳出最重要的理论观点。
  正如俗语所说:“政史不分家。”2020年修订的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新课标和新教材为政治和历史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协同育人提供了最佳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思政新课标”)提出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基本理念,并提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实施建议。笔者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为例,试图构建基于政治、历史学科融合的议题式活动型课堂。
  一、课程整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内在目标。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基于他们的背景和经验以整体的、连续的方式来构建知识的。课程整合注重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可以统整多种多样的知识,反映了人类知识增长的趋势,也反映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整体性,更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思政学科的“政治认同”与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具有内在一致性,将二者进行整合有理可依,也有打破学科知识壁垒、整合学习资源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改革开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第一框,包括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意义两目内容。本节内容涉及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及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内容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意义。
  思政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可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的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付出各种代价,经过接力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历史学科的新课标也提出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的要求。可见,政治、历史的课标要求有重合的部分,同时又各有侧重。
  在综合分析政治、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知识整合,设计了“第一篇章·转折——改革开放的背景”“第二篇章·前进——改革开放的进程”“第三篇章·辉煌——改革开放的意义”“第四篇章·展望——改革开放的未来”四个篇章。教学重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征程、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难点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意义。为方便学生理解,教师还设计了配套思维导图和学案,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和文字材料。
  二、议题确定,以真实生活着底色
  议题是议题式活动型课堂的灵魂。议题式活动型课堂的开展,关键在于确定合适的议题。新课标指出,议题要“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所列的议题,是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中心议题,普遍比较宏大、抽象、综合,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时政热点等加以处理、细化和凝练,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和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
  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以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针对本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确定既具有价值引领性,又能体现教学重难点、体现知识建构过程与内在逻辑的议题,把议题置于历史文化的背景、场域之中,基于当下的观察和现实进行考量。
  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2020年10月14日,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深圳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度引起微信朋友圈刷屏。“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作为在特区成长起来的中学生,我们的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感受尤为直接。本课以“见圳40年——从深圳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为议题,以“用我们盐港人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生活的城市——深圳举办一场庆祝大会”为活动主题,用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整节课着上鲜明的底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促进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实效。
  三、活动课堂,以实践活动立根基
  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将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是活泼泼的小鸟,学校不应成为束缚鸟儿的笼子,而要延伸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让鸟儿能够自由翱翔。议题式活动型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本课围绕议题“见圳40年——从深圳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设置了“见圳40年”专题访谈、“回忆墙”史料搜集和解说两个课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有奖竞答”“小小演讲家”“出谋划策、畅所欲言”“诗歌朗誦”等课堂活动。
  “见圳40年”专题访谈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通过采访家庭成员,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总结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突出改变,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可以展现深圳40年变化的照片。通过这个专题访谈活动,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他们对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回忆墙”活动,由老师提供对深圳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或事件的照片组成“回忆墙”,包括邓小平、“改革先锋”袁庚、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真理标准大讨论、“两个罗芳村”、蛇口“开山炮”、南方谈话、习近平出席特区40周年庆典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回忆墙”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课前上网搜集相关史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解说。“回忆墙”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开阔视野,拓展了教育资源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认同并学习改革先锋身上的创业精神、改革精神、企业家精神、法治精神,激励自己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小小演讲家”活动,学生结合“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视频片段和文字材料以及提示“小锦囊”,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小组讨论完成演讲提纲,并派代表进行2分钟以内的即兴演讲。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热烈的讨论和紧张的即兴演讲氛围中,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在活动中走向高潮。
  “出谋划策、畅所欲言”活动,教师展示了“四十不惑再出发: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相关图片,并为学生提供了习近平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内容(节选),请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并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还需要做什么”出谋划策;就“作为深圳人,我们中学生可以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做什么”畅所欲言。
  学生从特区4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中总结出必修坚持党的领导;从深圳的科技人才数据和科技创新品牌中总结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深圳“抗疫法”中总结出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深圳1000多个公园串成的自然生态资源网中总结出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深圳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中总结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他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可以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中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出了努力学习、友爱互助建设文明之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建设生态之城,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级建设法治之城等具体可操作的行动倡议。学生在出谋划策和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感悟,增强了参与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公共参与意识和素养。
  四、意境升华,以诗情画意营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要求。在思政课堂上巧妙运用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也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升华课堂意境。
  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这堂课上,笔者设置的四个篇章中,每一篇章搭配一句朗朗上口的诗句。转折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进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辉煌篇——“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展望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生在咀嚼诗词的过程中感悟改革开放的起承转合,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整节课以诗朗诵作为结语,同学们在激情澎湃的诗词朗诵中,内化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诗歌内容如下:
  四十载春风化雨,四十载春华秋实,
  四十载劈波斩浪,四十载力争上游。
  山穷水复愁眉皱,三中全会启新途,
  独具慧眼谋全局,一位老人写春秋。
  蛇口开山炮声隆,全新理念我独有,
  豪情挥洒热土上,三天建成一层楼。
  昔日边陲一小镇,四十不惑立潮头,
  敢闯敢干敢创新,开创特区发展路。
  记得那年海潮起,春天诗篇传神州,
  发展就是硬道理,姓社姓资一锤休。
  科技创新不停步,何惧惊涛与逆流,
  建设先行示范区,中华复兴阔步走!
  此外,教师在板书设计的时候以“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为主题,设计了一条有转折有前进、越走越高越走越宽的“路”,在“路”上点缀“转折”“前进”“辉煌”“展望”等主题词,勾勒出课堂脉络,便于学生结合学案理清学习思路。同时,教师在诗歌、朗诵等方面的特长得以展现,显示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
  在学科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和学习史料,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梳理改革开放的时间进程,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提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改革先锋的事迹,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并认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通过了解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展望未来,认识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刻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作出的不懈努力,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参与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做中国梦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唯物史观、時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四个篇章中一一得到落实。
  习总书记说:“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在政史学科融合基础上构建议题式活动型课堂,要始终坚持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真实生活着底色,以实践活动立根基,结合学生、教师和课堂实际,以史学知识厚植思政沃土,实现知情意行统一,让思政课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玩出身体的智慧-儿童创意舞动课程”是以儿童创意舞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剧场+主题性艺术实践活动”三个模块内容为载体,形成的1+1+2的校外儿童舞蹈实践活动模式,为儿童提供具有沉浸式,探索性、多元化,个性化、且具有多学科融合特色的舞蹈活动课程。课程以一学年为周期,主要内容包括1套创意舞动活动课程,1部儿童创意舞动剧剧场体验和每学期2次主题性艺术实践活动体验,三个部分形成互为衔接、补充、提升、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经常采取按部就班的模式——学字母、学音标、背单词、背语法、背词组。随着时代要求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学习的方式已在悄然变得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效扩充课堂知识容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故事教学中,有效运用线上线下的融合,避免了传统故事教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情
期刊
教师上课前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探究活动,力争在课堂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提出形形色色,甚至很奇怪或者罕见的问题,“意外之声”的出现,让课堂变得难以控制,但这样的“意外之声”也成了现在新课改下课堂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当面对“意外之声”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呢?怎样应变才能把“意外之声”转化成课堂中的“精彩时刻”呢?这也是我们
期刊
随着高中音乐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教材(2019)、音乐学业水平考试(2020)先后落地,如何在一线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探索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有效途径,成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越来越急迫的任务。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
期刊
前言:  通过各项体育活动的观察和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发现,目前学生完成系列广播体操的水平较低,基本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要想提高学生掌握系列广播体操的水平,我认为在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系列广播操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妙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达到学生对广播操自动化技能的掌握。  
期刊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掀起了变革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思潮,笔者以此次对“评价”大变革为契机,着力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初步总结出了“以变评价为导向,以变练习为手段,以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的“习案法”教学理念。现以案例对这一理念进行解读,本案例是教师进行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的一节常态课。  1.变“评”—— 教案→学案→习案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对
期刊
绘本是一种图画多,文字少,甚至没有文字的书。日本的松居直先生这样来描述绘本:图*文=绘本。阅读绘本对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的培养,词汇语言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本人在长期的绘本阅读教学实践中,逐渐开发出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读写绘”课程。  一、主题归类,编写教材  本人把在教学中使用过的关于绘本的资料整理归类,编写出了一本系统的绘本教材:专门面向一年级学生,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写作教学中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手段打破常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想象力,创新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背景  随着新课改
期刊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细化为理性思维、崇尚真知和批判质疑三个基本要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呢?笔者以《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具体的方法。  一、立足于教材,挖掘科学精神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老师
期刊
《音频的获取与加工》出自粤教高教版广东省初中信息技术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要求学生感受音频在视频表达中的作用,学生掌握日常声音获取方法和剪辑加工技巧。因为书本案例较为陈旧,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因此本人在设计本章节内容时,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致敬經典,为动画配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熟练掌握相关操作并体验学习、协作的乐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