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子的正事儿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长时间没写狗子了,一是因为过去写过很多狗子,包括他的方方面面;二是现在关注狗子的人很多,狗子几乎成了一个公共话题。但是狗子仍然值得一写,主要是我对他仍然抱有兴趣,写起来不太费劲;更主要是由于这段时间我们又共同经历过一些东西,也可以说是一些文化事件,让我对他又有了些新的了解(或者困惑),所以即便是朋友,也有必要进行一番表扬和自我表扬。
  几年前写完《迷途》,我认为狗子开始面临着某种写作危机,直觉他已到了所谓的瓶颈期。后来,果然没读到他像样的小说。殊不知狗子在这场危机中悄悄完成了转型,在“西局书局”公号上,人们可以读到他写的一些文章,他的文字更加到位而且老练沉稳,摆脱了之前的玩世和轻率。还有一些诸如介绍太宰治的文字,同样精准到位,透着他对这个话题的理解。这其中有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有他所做的功课。
  可以这么说,过去我了解狗子是通过他的文字,以及在酒桌上的表现。现在狗子喝酒已经比以前退步很大,经常是突然间就不行了。上个月在人民大学搞完活动吃饭,大概也就是九十点钟,狗子跑到我们桌,说是要跟我双打一圈,结果刚跟我干了一杯就不省人事。在平常这个钟点儿他还没开始兴奋。当天下午是《爱与死》的新书发布,为完成这本书,狗子他们“比尔狗小组”(狗子和几个年轻人弄的组合)这两年采访了很多人。我觉得这两个话题太过沉重(至少在狗子那儿),耗费了他很多精力,让他在酒桌上有所不支。我喜欢嘉映对此的评价,他说这个话题(大意)就像喝酒,不必太过较真,感觉到位就行了。但狗子可能不这么认为,他必须钻这个牛角尖。还是拿喝酒作比喻,就是一定要喝透,喝到断片儿为止。
  今年(2018年)11月初,我、高大师和老唐去南京看韩东的话剧《妖言惑众》,狗子在剧中饰演酒店的张经理,表面上衣冠楚楚,却经常在暗地里给一个疯女人安姐送棉被。四方剧场地处南京市郊,恨不得到了安徽。我、高大师和老唐先去的上海看了一个展览,高大师还在杂货店买了七个民国时期的铁饼干盒。
  第二天是周日,去南京的车票十分紧张,别说商务舱,就是连站票都没有。我们最后上了一趟开往呼和浩特的绿皮火车,车厢里乌烟瘴气,有人挨着车厢推销一种叫百草冰的草药。高大师一直在嗑瓜子,老唐则在铺位上打坐。
  下了火车距演出开始不到一个小时,为了赶时间,我们打了一辆黑车直奔剧场。多亏狗子之前在微信里详细标明了剧场的位置和行车路线,就连进了院子后,地上的指示箭头和剧场大门也拍了照片。等我们在剧场刚刚坐定,话剧就开始了。
  这出话剧没让我们失望,老唐后来更是对狗子的表演大加夸赞,高大师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剧评(这是高大师的一贯风格,他是很多文化事件的见证者)。
  演出结束已是晚上十点多钟,我们回城里办理住宿。穿过漫长而又狭窄的江底隧道时,开车送我们的朋友徐畅(剧中花蝴蝶的扮演者)说这条隧道在白天经常堵车,而且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有的司机受不了,当场崩溃了。其实不用花蝴蝶说,一进隧道我就手心出汗开始紧张,但狗子却坐在那里泰然自若,他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流的。
  房间是狗子之前用手机预订的,老唐对此啧啧称奇,说老狗也会用手机预订酒店了。我觉得这是狗子这些年走南闯北练出来的,而我用手机订餐、订车票、订酒店都不会,明显落伍。办理好入住手续后,我们去一家安徽菜馆吃饭,期间狗子几次出门去边上的小店买烟买酒,酒虽然喝了不少,但也只是喝到微醺。好像还是狗子说的不喝了。
  第二天一早,我跟高大师和老唐吃过早饭,便坐高铁去了扬州。扬州没有高铁,我们买的是去镇江的车票。我们从南京出发时,狗子(剧中开酒店的张经理)还在酒店睡觉,据说是到中午才退的房。狗子似乎永远都在缺觉状态,因此,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上午睡觉对他来说是件大事,神圣不可侵犯。哪怕是火灾或者地震,都没人敢把他叫醒。
  在镇江粮食酒店吃过午饭,卢总便带着我、高大师和老唐去了一处考古发掘现场。此时,狗子正坐着一辆长途大巴,行驶在通往扬州的路上,他没买到南京到扬州的火车票。本来他也是计划在晚饭前到扬州,考古这种事对他来说毫无吸引力。事实的确如此,除了喝酒和恋爱外,很难在狗子身上找到什么爱好,以致狗子给人一种假象:这些年来,他一直都在受苦,都在坚持或者死扛,他形销骨立的形象便是最好的证明。
  晚饭还是在粮食酒店吃的,感觉酒喝得有点儿大,卢总拿出一瓶20斤的陈酿招待我们,还叫来几个当地的朋友作陪,好在我们都比较适应了这种场合。印象中,从粮食酒店出来,我、狗子和老唐先去一家足疗捏了捏脚,又去了一家街边的串店(高大师因为第二天要上班,晚饭没吃几口就赶火车去了),当然又喝了不少酒。狗子因为《三味线》后期的事,跟我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狗子的声调比平常提高了八度,好像还跟我拍了桌子,面目可憎。有些人一旦认为自己占理时就是这样,实际上是失去了理智。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钟,我和老唐被卢总叫起来吃早茶,老唐说他有一次吃灌汤包,不小心热汤滋进鼻孔,满腔愤怒无处发泄。狗子头天就跟我和老唐打招呼,让我们中午十一点再叫醒他。当时下着小雨,卢总带着我和老唐走街串巷,感觉别有一番江南风情。印象中,狗子从来没有这种闲情逸致,就算很早起床,他的享受是拉屎和喝茶(现在好像胃出了问题,茶也不怎么喝了),以及思考人生。
  但我记得狗子说过,他喜欢江南的阴雨天,大晴天反而会让他闷闷不乐。
  时间很快到了中午,卢总开车送我们去镇江。我们没走润扬大桥,而是坐从扬州到镇江瓜洲的汽渡。此时的雨越下越大,江面上一片濛濛。我、狗子和老唐三人站在船甲板上照了几张照片,在凄风苦雨中体会着苦海余生。
  到了镇江,老唐去看金山寺,我跟狗子在金山寺对面找了家面馆吃午饭。狗子订的是下午三点多从镇江回南京的高铁车票,我跟老唐订的是五点多从镇江回北京。我奇怪狗子为什么不跟我们回北京,狗子说他南京还有一堆事儿,另外,他的行李还在南京。至于扬州,狗子说这次他肯定要来,因为我们大老远来看他的戏。本来他还想叫上泰州一个朋友(我也认识),但那人电话打不通,发微信也不回。狗子分析那个朋友肯定出事了。总之,肯定不是为了躲他。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通常都是狗子躲别人,包括躲酒。过去狗子一般都是关机,或者不接电话。现在狗子基本上都是直接回复,理由大多是家里事多,搬家,给孩子复习功课,跟发小提前约了,等。
  没过多久,老唐看完金山寺也到了餐馆,我们点了盐水鸭、炖鮰鱼、白灼虾等。老唐下来之前,我跟狗子还各点了一碗锅盖面,一人吃了半碗。狗子一直都在摆弄手机,大概是订南京的住宿。他要的黄酒在一个电磁炉上加热,最后都煮沸了。我提醒狗子,酒再煮酒精就挥发光了,狗子這才把酒倒在杯子里。
  这天中午,我们俩一共喝了五瓶黄酒,没怎么聊天,好像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仪式)。老唐完全没喝,他说他喝酒时,食道里会有一种灼热感(我吃连花清瘟胶囊时也有类似的感受),而且第二天心脏会不舒服。这次在南京就是,有次老唐从酒店出来,走了几步突然站在原地不动了,当时我还有些诧异,后来才知道他突然心跳加速,要停下来缓一会儿。
  我们仨吃晚饭结过账,狗子去旁边的一家小店买了一小盒礼品醋,说是回南京后送给小柳的父母,想不到狗子还是个好女婿。大概在十多年前吧,狗子写《醋也酷》,在镇江待了半年左右,访遍了镇江大大小小的制醋作坊,对当地的醋颇有心得。但狗子对他写的醋文不太满意,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他打算重写一遍。
  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个机会。
  但最令我难以想象的是,狗子拎着一小盒礼品醋,去探望小柳父母的情景。大概也像狗子在《妖言惑众》中饰演的张经理那样,夹着一床棉被,趁着朦胧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小柳父母的住处,把醋放在门口便转身溜走,就如同任何事情都没发生。
其他文献
为《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1936—1949)》探询资料,2016年暑假,我们自驾走了一趟浙大西迁路。正如陈坚师在为拙著《重走西迁路》作的《小引》中写到的:“泰和、宜山、遵义、湄潭,是我们的前辈曾经驻足的地方,是曾经大师云集、思想纵横的地方,是浙江大学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诞生地,说她们是浙大的精神故乡,当毫不为过。”于是,我们的一场以浙大西迁地为中心的自驾游,也像拥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既得以回
期刊
瑞尼尔·哈特柏(Reynir Hutber):  视觉艺术家,实验电影人,音乐人。从事多种艺术媒介的创作,包括表演艺术、装置、雕塑和新媒体等。他经常利用数字信息的可塑性创造视觉作品,通过展现人体不可能完成的长时段身体耐力和“去真实化”的脆弱行为,勾勒出真实与虚构,可见与不可见,自由与被剥夺状态的边界线。对数字技术的批判使用是他的实践核心,在过去几年里,他在欧洲各地如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布鲁塞尔和
期刊
这些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记忆是细碎的,很大程度上是不准确的,骗人的。我不敢说它们有什么意义。  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房子,最重要的事情在此处上演。  相邻十来间一款一式的房子,前后七八排:楼高四层,灰水泥墙,暗朱红漆木门和窗框。巷子平整,不见哪一户凸出或凹进。如果站在半空,会觉得这一区的“切边”整齐。  房屋前门带小园子,杂花绿叶藓苔从墙上蹿出,但人们多从后门出入。至少,我们是这样。因之,
期刊
很多年里,除了我们几个“太阳石诗社”的老家伙,江湖上鲜有人知道杨庆祥写诗。说起当年的太阳石诗社,真可谓怪才云集:如今风靡网络的北大万能文艺青年彭敏,海淀身残志坚的四大才子之首何不言,写古诗“不知春色不伤神”的段莹,长发飘飘取名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顾城,远走高飞的文湘慧,以及后来接班、一手将社团经营破产的任牧张学振等等。我大一时因为诗社组织的一次诗歌比赛懵懂入伙,此后经年,不能自拔。大约是在某次例行的
期刊
这组小说,我现在又不太满意,因为我觉得现在可以写得更好了,不过它们也是我付出过心血的。《完成一场行为艺术》是来源于一个灵感,我有一个好闺蜜,曾经做过几次行为艺术,我便从这得的灵感。《契约》是一个小女孩追求自由的故事。《被风席卷的城市》写的大概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其实它们几乎属于完全虚构,是一种比较“空”的虚构。现在看来,虚构,也要有根,不能空,这是我对它们不满意的点。当然最好的地方,大概在
期刊
1、《放弃》之前  《放弃》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于北京的一本非官方文学刊物,以发表小说为主。创办人一开始有逢六、大包、我,我们几个都是计委大院子弟,都是发小,后来丁天、徐星加入,或者说,徐星算不得“加入”,只是好多次商量《放弃》事宜是在徐星家。那时,徐星早已名满天下,他为我们提供场地,出主意,兼请我们吃饭喝酒,算是为我们这些后辈撑腰打气吧。  计委大院坐落在北京西郊三里河,这里是新中国许多大部委
期刊
一  终于有时间可以来谈谈戴潍娜的诗歌了。说起来这是早就该进行的事情——至少要提前到2005年,那是我最早接触到彭敏、何不言、戴潍娜等人民大学的校园诗人。这个名单还包括顾城,此顾城非彼顾城;苦瓜,不是用来炒菜的;任牧,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卖菜的,并筹到了几百万的天使投资;张学振,据说他经常没钱吃到像样的菜;等等。在一次诗歌讲座的间隙,我唤彭敏于座前(他当时肯定惊讶这个SB是谁啊?),叮嘱叫上人大的诗人
期刊
1  这儿有场行为艺术,我是坐在家里完成的。  昨天,我从东四环坐出租车去西单大悦城见个朋友,原本四十分钟的路程,我花了将近两个小时。主要不是碰上堵车和交通管制,而是雾霾太大,司机得小心翼翼地开车,生怕撞到行人。  车刚拐出大望路,行驶到桥下,司机突然踩了刹车,一个披红色风衣的女人提了提衣服下摆,扭扭屁股,擦着车身走过去。要不是刹车及时,她早就没命了。司机取下眼镜,拿布擦着,他说,很吓人,我是真没
期刊
大约二十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张弛坐在三里河回民区的一个街边摊喝酒,那时我常在那一片活动,张弛住木樨地,离这儿也不远。大概因为就我们俩人,我便抛出了我的招牌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者说你为什么活着呢?记得当时张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为我妈活着。然后又说,人三十之前为自己活,三十之后为别人活。那时张弛三十多岁。我又问他对宗教怎么看,你会信个什么教吗?张弛说宗教对他而言像个深坑,他好奇但更多是
期刊
萨拉·简·斯凯夫:  表演艺术家,现任教于圣三一大学戏剧系。曾赴中国导演爱尔兰当代著名剧作家玛丽娜·卡尔(Marina Carr)的代表作《猫原边……》(By the Bog of Cats…),此剧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美狄亚》。  邓菡彬、曾不容、萨拉·简·斯凯夫(以下简称邓、曾、萨)。  曾:我们对您关于“美狄亚”的课题很感兴趣。事实上我们今年秋天就会去做一个关于美狄亚的表演。(注:访谈中谈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