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那几场婚礼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十月,所以,在十月里参加过的那几场婚礼,让我特别的记忆犹新。
   1991年10月,我的一位老哥结婚,他东借西凑还背了不少的债,总算把丈母娘要求的冰箱、彩电和水仙牌双缸洗衣机买整齐了,然后把单位分给他的一套48平方米的宿舍墙壁粉刷干净,在百货公司扯了几块天蓝色绒布当窗帘,买了一筒当时流行的塑料地毯,把两个房间简单地布置了一下,在窗子上贴了几个大红喜字,还在门框上贴了一副对联,就当作婚房了。他委托我在结婚那天给他拍摄婚礼的照片。那时候,富士彩色胶卷每个18元钱,柯达彩色胶卷每个20元。我问他买哪种胶卷?他思索了一会儿说,婚礼全程拍摄胶卷用量可能会比较多,还是选择富士胶卷吧,反正效果差不多,就当省几个钱算了。
   老哥的婚礼本来打算在城里办,在酒店里办比较方便,也显得风光些,也更符合丈母娘的意愿。但是老哥的亲朋好友和同事、同学比较多,起码十几桌,那时酒店的婚宴,最普通的也起码500元一桌,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支,老哥搔着头皮估算了一下费用,可把他吓出一身冷汗。这一桌菜就要了老哥大半个月的工资呢,对已经负债结婚的老哥来说,实在压力不小。权衡再三,老哥决定回乡下老家办酒席。
   婚礼前几天,老哥不知从哪里借来一辆翻斗式拖拉机,借了一拖拉机的凳子、桌子等用具,还拉上我们几个男傧相,一起在农贸市场杀鸡宰鹅,还一起帮助把祖堂前的晒场布置成婚礼场地,忙得不亦乐乎。结婚那天,老哥又借了一辆老式桑塔纳作为婚车,把新娘从娘家接到老家。婚车里除了新郎新娘,还坐了拎火熜的媒人,我因为要跟随拍摄,很荣幸地坐在了婚车副驾驶的位置。从城里到乡下,每过一桥,媒人总会拎着火熜在桥根倒一些灰,意为“记住来路,不忘根本”,也算是一种风俗。那时的舟山海岛根本没有几辆私家车,其他参加婚礼的傧相和来客,都只能坐公交车到乡下,再走将近半小时的山路才到达老哥的老家。那天刚好下雨,把其中一个女傧相的妆容淋得“花容失色”,记忆非常深刻。
   1997年10月1日,我的两位同学结婚,我自然又义不容辞地担任婚礼跟随摄影的任务。那时,他俩分别在定海城区的檀香新村和桔园新村都擁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们先去参观了其中一位同学刚装修不久的新居,这套三居室的商品房,房屋的内部设计搭配精巧,家用电器虽算不上高档,基本齐全,是一户典型的小康家庭。我清楚地记得,以前他家住在郊区两间破旧的平房里,每逢下雨、刮风,屋内便是令人难受的潮湿或积满桌面的沙土。在那间老屋里,算得上是家具的只有两只老式的杉木箱子和一只被老鼠啃过脚垫的柜子,一张剥落了漆面的饭桌上,摆放着几碗腌鱼、咸菜之类的家常菜。身上穿的衣裤,都是卡其布之类的,由街坊邻居缝纫机做出;孩子们的鞋子,则几乎是清一色的回力胶鞋,绑带的,或不绑带。下雨天,上学时大多披一块陈旧的雨披,或者奔跑着去读书,在灰暗的天空下,如同是流动着一个灰暗的符号。
   他们婚礼的场地也安排得比较体面起来,而且他们迎娶的两位新娘,又刚好都是定海金塘岛的姑娘。那时候,舟山大陆连岛大桥还没建成,岛际交通船的航班时间又和中午举行婚礼的时间衔接不上,于是,两位同学协商着合租一条小机帆船,两位新娘在风浪里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终于停靠在金塘岛东堠码头,接上了新娘子,他们再返回定海城区。回来时,风浪似乎有所增强,小机帆船逆流而行,海浪一浪高过一浪地盖过小机帆船的船舱,撞击在船舷上发出恐怖的“嘭、嘭”声。我那俩同学紧搂着自己的新娘,每一浪头泼来,新郎总会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新娘,不断安慰新娘:“别怕,别怕!”
   终于挨到了定海港码头,因为是潮水逆流,小机帆船从金塘开到定海港,足足颠簸了将近三个小时,两位新娘呕吐得脸色苍白,折腾得几乎虚脱,直到新郎安排的婚车把新娘接到新房,她俩还没有缓过神来,但是吉时已到,新娘踏着寓意着传宗接代的一个个麻袋步入婚礼殿堂的时候,两只拎着婚纱的手在微微颤抖。
   2016年10月,我受外甥邀请返回金塘岛参加他的婚礼。坐在外甥新买的奔驰车上,沿途的风景让我感受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气息。车窗外掠过的,不再是破旧的民居和棚屋,泥泞的乡间小路已被平坦的水泥大道所替代,成排漂亮的各式小楼如同受阅的队伍矗立在道路两侧,列队欢迎我从远方归来。
   走进外甥二楼的客厅,两块全羊毛的挂毯尤其引人注目,55英寸超大纯屏彩电温馨地点缀在一片柔和的灯光中,让我感受到他们那份甜美而幸福的生活。推开居室的后窗望下去,原本荒芜的后园,已经被外甥整理成一块整齐的小园,栽种了桃子、橘子、文旦等,靠近南侧的墙边,还栽种了一架葡萄。外甥不无自豪地对我说:“这是我的后花园,比起原来的荒草,今非昔比啊!”故乡金塘岛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螺杆产业已占据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集装箱码头正成为东方大港的重要一翼,物流产业蓬勃发展,新兴重点产业区块不断成型,一座更加富饶美丽的金塘岛,缓缓舒展开它的宏伟蓝图!
   第二天,作为亲属代表,我跟随外甥的迎亲车队到宁波北仑去迎娶他的新娘时,车子驶过舟山跨海大桥,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番不一样的风景:舟山跨海大桥那雄伟的斜拉索像一把巨大的箜篌,明媚的阳光正拨动着舟山群岛那空灵的音符……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家庭电子秤还很少见,称体重、身高要专门到大街边摆摊经营的摊档才有,收费一块钱。我由于太瘦,不敢在众人面前示丑,怕人笑话,每次称体重时,都要等人员稀少时才去称,而且还要环顾左右,确定没人注意我,才跳上摆在地上的秤盘上面去,而且迅速上下,扫描一眼体重的数量,特担心摊主会把体重说出来。   我有一个好兄弟在另一个机关单位工作,与我年龄相仿,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很瘦。时常有人关心他为
期刊
记事时,洋芋便是老家的主产,也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曾经是全家“一日三餐”的主粮。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吃着父母曾经种植洋芋的土地生产的“细粮”,当年被人称为“粗粮”的洋芋,依旧是自己和家人不离不弃的依赖。   在老家,点种洋芋,是一件重要的农事,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腊月农闲时,父母便开始考虑来年的点种计划。哪几块地轮歇改种,哪几块生地种啥洋芋种。那时的洋芋种比较单一,当家品种就
期刊
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无疑有着不同一般的分量。   “一壶好茶一壶月,只愿月圆勿再缺,万里乡情满腔爱,今夜伴月回……”每次听到这首潮语歌,我就仿佛回到了家里,和父亲坐在一起,喝着功夫茶,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心情好的时候,泡一杯茶,在茶的香气中,荡涤空灵的心。心情差的时候,泡一杯茶,在苦尽甘来的味道中,品味人生的起伏。我不谙茶道,也品不出什么好坏,但这一切却令人怀念,感觉温馨和
期刊
满天的繁星,你甚至能清楚地分辨出它们是蓝色还是紫色。   小村庄变成了一个个黑影,显得特别安静。村中的一小片空地上,全村的老少爷们儿或蹲或坐,烟火一闪一闪的。他们正在享受着自己的艺术。这是一些古老而简单的说唱艺术:云南花灯,或者山歌。关于它们的名称由来、起源和发展,是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的事,这儿没人管它。忙碌了大半年的春种秋收都过去了,是该歇一会儿啦。   表演者坐在场地中央的小马扎上,通常是
期刊
暑假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我从县城艺术学校接学舞蹈的孙女回来,她要吃米粉,我把电车停在上蔡縣北大公学门口一个卖炒米粉的小摊前。   由两个简易方形圆锥顶遮阳篷搭成的饭摊,一边摆放着几张桌凳,一边是做炒米粉的锅灶设备。这时,小摊里没有吃饭的,厨师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正在拿着一把笤帚扫地。他个头儿不高,黝黑的面庞,大大的眼睛,上身穿着白色短袖衬衫,下身穿着黑色短裤,脚上的运动鞋上面露出洁
期刊
我童年时的伙伴三毛音乐感颇强。自从我们一起踏进学校大门时,他就能用笛子演奏当时流行的许多歌曲,像《火车向着韶山跑》《我爱北京天安门》《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曲目,他在班级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中都要上台演奏,随着他那手指娴熟的起落,一曲曲宛转悠扬的乐曲便在校园里阵阵飘起,教室里掌声如潮,喝彩声不断。每到那时,我心中总会升起一种渴望: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那该多好呀!   三毛知道我的想法
期刊
我是听着父亲讲老叔的故事长大的。   父亲大老叔三岁,并非亲兄弟,上溯七八代都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同一辈分,早失怙恃,同病相怜。夜里,结伴睡在阴暗潮湿的破烂矮屋里,冬天,北风挟着雪花侵入屋里,他们蜷缩在墙角,相互拥抱,用体温温暖着对方,等待天亮。二十多岁时,父亲凭着出色的石匠手艺去了体力劳动繁重的公路段,老叔凭着聪明能干去了当时特别红火的副食品公司。能走出农村,领取国家工资,真是鲤鱼跃龙门。休息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二哥、三哥都在15公里外的中学求学。   我们每周六回家,周日带上足够一周的煎饼再回到学校。那时,学校虽有食堂,但只是在生病或带的饭不够的情况下才到食堂“犒劳”一下,因此,每期末除了烙好必備的煎饼外,准备好五六天的下饭菜对母亲也是极大的考验。冬天还好说,夏天的菜用不了几天就会变味,所以,在我们常年外带的“菜系”里,“炒咸菜”是最受欢迎,也是母亲做得最多的。   辣疙瘩是芥
期刊
一   秋意成虎,呼嘯起一地的金黄,玉米接天,水稻铺地,那个天上的大太阳,在人的心里,养眼的晃,一下、一下,乌裕尔河就丰盈了这片黑土地。   认识北安不容易。1939年,北安是伪满洲国设立的19个省之一的北安省省会,也是伪满军政中心之一,建有大量办公用房和军事设施。北安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在此交汇,东南通达哈尔滨,西南通达齐齐哈尔,向北直达边境城市黑河,可以联系西
期刊
昨晚,田野踏着带露的青草,携着金灿灿的稻子走进我的梦中,我奔跑着,地平线浑厚而漫长,闪烁着淡淡的白光,很快,我奔跑的姿态被田野的那片高粱慢慢融化……   虽然梦中能感受到自己渐渐在被田野吞没,但我依然伸开着双臂,拥抱着路边的向日葵和摇曳的草木,田野醉人的芬芳,把每一处细节都变得更加生动,以至于整个梦中的全过程如同白天,我分明看见了头上的蓝天白云朵朵,田野间的小溪淙淙。   一般出现了这种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