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要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新课程理念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其具体做法可从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予成功的满足;进行情感交流;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方面实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教材;自信心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地进行学习。中学时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
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使用教材,激发兴趣
走进初中当学生第一次拿起数学课本,常常感觉到新鲜、好奇、学好数学的愿望开始萌生。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教材,感受教材内容是在小学基础上的扩展和加深,要学的知道来源于生活中,使学生觉得与数学之间没有距离感,消除对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恐惧,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数学留下深刻印象。
二、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此时老师问学生“究意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三、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四、给予成功的满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都要加以肯定,给予他们成功的满足。每个同学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式问题和习题,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学生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初中生比成年人更具有好胜心,总希望得到成功,依据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如“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看谁的方法多”等。让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能力,设计梯度不同的比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各个层面取得成绩,这样激励的作用会更大,学习数学的热情会大大提高。
五、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主动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师教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俯下身来和学生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这门课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六、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只要以培养他们学习兴趣为核心,就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前苏联>克鲁捷斯基著,《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
[2]林崇德主编,《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1
[3]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美>索里、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教材;自信心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地进行学习。中学时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
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使用教材,激发兴趣
走进初中当学生第一次拿起数学课本,常常感觉到新鲜、好奇、学好数学的愿望开始萌生。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了解教材,感受教材内容是在小学基础上的扩展和加深,要学的知道来源于生活中,使学生觉得与数学之间没有距离感,消除对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恐惧,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数学留下深刻印象。
二、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此时老师问学生“究意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三、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四、给予成功的满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都要加以肯定,给予他们成功的满足。每个同学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式问题和习题,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学生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初中生比成年人更具有好胜心,总希望得到成功,依据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如“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看谁的方法多”等。让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能力,设计梯度不同的比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各个层面取得成绩,这样激励的作用会更大,学习数学的热情会大大提高。
五、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主动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师教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俯下身来和学生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这门课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六、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只要以培养他们学习兴趣为核心,就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前苏联>克鲁捷斯基著,《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
[2]林崇德主编,《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1
[3]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美>索里、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