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很多人都认为,诵读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诚然,这毋庸置疑,但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因为他们还没有文言语感,对文言字词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读”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运用到教学中,可重点围绕四方面进行。1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同时,在文言文中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的范读或引导学生查字典,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2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先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理解,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试着参照注释,把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每课限一两个)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3课前,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讨论或者向教师请教。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读多了,再要求学生们背诵自然也就会水到渠成了。“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当然,在这里,教师一定要起到良好的引导、监督作用,做到有的放矢。总之,教学时“读”字当先,既能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又可帮助教师顺利教学,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讨论,学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可谓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说出文言文中一字一句的意思,若学生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再进行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来引导学生对语句进行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步骤,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原文即可。
三、古今相通,发挥想象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之间存在着“代沟”,要让学生在读文言作品时达到“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总是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如何使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途中遇到两只狼,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当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抓住范仲淹当时的境遇与现实当中我们失意时的感受相通这一点,我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这样,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自然也就活了起来。
四、竞赛复习,综合比较
教师在完成每一课的教学之后都要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用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或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进行演讲竞赛,或开展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每次竞赛后我都会计算出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文言文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综合、比较、归类,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使学生牢固掌握,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总结的有几项:一是通假字。在初中三年里学生学到的至少有三十多个通假字,如“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等;二是活用字,如“吾妻之美我者”、“陈胜王”等;三是古今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如“走”字等;四是一字多义,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这些字词情况比较复杂,教师教学时需特别当心。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都坚决不放过,并要求学生举出例子、做好笔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辅之以恰当的引导,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们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很多人都认为,诵读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诚然,这毋庸置疑,但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因为他们还没有文言语感,对文言字词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读”是学生直接接触课文的开始,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运用到教学中,可重点围绕四方面进行。1找出生字、通假字,并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弄清字音、字形、字义。同时,在文言文中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的范读或引导学生查字典,以加深他们的记忆。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2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先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理解,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试着参照注释,把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每课限一两个)找出来,体会它的含义和用法。3课前,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讨论或者向教师请教。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读多了,再要求学生们背诵自然也就会水到渠成了。“读”,这一环节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力求“读懂文义”。当然,在这里,教师一定要起到良好的引导、监督作用,做到有的放矢。总之,教学时“读”字当先,既能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又可帮助教师顺利教学,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讨论,学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可谓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说出文言文中一字一句的意思,若学生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再进行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来引导学生对语句进行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步骤,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原文即可。
三、古今相通,发挥想象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之间存在着“代沟”,要让学生在读文言作品时达到“披文以入情”实为不易,他们总是难以品出作品的“醇香”。那么,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如何使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如在《狼》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途中遇到两只狼,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当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抓住范仲淹当时的境遇与现实当中我们失意时的感受相通这一点,我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这样,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自然也就活了起来。
四、竞赛复习,综合比较
教师在完成每一课的教学之后都要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用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或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进行演讲竞赛,或开展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每次竞赛后我都会计算出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文言文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综合、比较、归类,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使学生牢固掌握,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总结的有几项:一是通假字。在初中三年里学生学到的至少有三十多个通假字,如“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等;二是活用字,如“吾妻之美我者”、“陈胜王”等;三是古今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如“走”字等;四是一字多义,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这些字词情况比较复杂,教师教学时需特别当心。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都坚决不放过,并要求学生举出例子、做好笔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辅之以恰当的引导,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们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