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由此看出,开展课外阅读,势在必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广泛地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方法;语文素养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其它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语文学科更是一座艺术宫殿,它能陶冶情操,滋养学生健康的心灵,提升人格魅力。语文素养则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跟语文学科的质量互相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能用丰富的人类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必须高度重视。
一、广泛开展阅读,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一)更新理念,充分利用资源
要提高课余阅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学校的教学理念必须把阅读放到“人本”的思想高度,学校能创设更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开设教师阅览室,让教师吸取世界各地优秀教育家的智慧和力量,开阔教学视野,时刻保持一颗好学进取的心。学生阅览室也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放。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周规定时间带学生阅览室两次,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目看,并且作好借书登记。教师与学生在这两节课里全身心投入到书海中,学生每周也十分期待到阅览室遨游书海。这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全员参与,逐渐主动参与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能增广见闻,塑造美好心灵。一张张带着书卷气的小脸在校园里穿梭,比起埋头做题的学子更让人赏心悦目。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跟学生共同阅读,经常跟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和乐趣,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实行师生共同进步。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提高,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读好书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图书角让师生一起参与设计布置,学生会更爱护这个地方,使班级充满书香味。图书的投放分两个方面:一是由学校图书馆批量借入,定期更换;二是由学生自行捐献,每人3本左右,到了学期末,归还给学生。学生捐回来的书,大多都是学生喜欢看的课外书,尤其是借回来的书,他们特别感兴趣,同学之间经常一起看一本书,一起交流书中的情节。这样一来,不但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还提高了读书理解能力。共享书籍,让书籍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慢慢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当今电子产品发达的时代,学生面对的诱惑太多了: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手机等,让很多学生都不能定下心来好好读书。因此,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课室,让课室充满书香味,并且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时间。我们学校设有午休,在休息前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让学生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激起读书的兴趣,慢慢形成习惯。每学期的家长会也要充分利用,向家长宣传很多优秀学生都有爱看书的好习惯,并且建议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营造“书香家庭”。很多家长都支持这种做法,把家里尽量变得有书香味,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书柜,家长在工作之余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分享书中的喜与乐。家长还能在互问中看出孩子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对不良的看法能及时端正思想。实行亲子共读,大大增进了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也能共同进步。
学校每周都开设阅读课,利用好阅读课,对提升阅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让学生自由阅读,如果没有目标计划,没有分工合作,这一节课就没什么成效。必须实行“人人有岗位”“节节有任务”的制度。把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选定使用一个“读写工作平台”,各台选举“小老师”一人,负责全台同学“积累本”情况和布置任务;“小编辑”一人,负责检查同学摘抄或者创造的优秀作品,并负责与其他台的交流;“小文员”一人,负责归纳、整理“积累本”中的好词好句;“反馈员”一名,负责对本组同学“积累本”的评论和建议。让学生分工合作,各尽其职,从而让乏味的阅读课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读写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
(四)设立阅读交流展示平台
每学期开展多次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笔记、读后感展示等,可以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上台分享,或者张贴展示。对于认真分享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点评、奖励,以此带动全班都能参与读写活动。每周选举“读书之星”,并在班里大力表扬,进一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对于好的创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投稿,争取发表。班中的一名学生的作文在“珠江少年”杂志发表了,增强了全班学生创作投稿的信心。这份荣誉感让这位学生更加喜欢阅读,更加热爱创作。学生的优秀周记、作文也可以制作成班级优秀作品集,让他们尝到甜头。教室黑板报和宣传栏也定时张贴班里的读书之星照片和学生的读后感,学生为夺得荣誉,阅读就不会间断,获得成功成为了学生阅读的精神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大胆展示阅读风采。正所谓“博闻而强记,艺高则胆大。”如,“讲故事比赛”“经典美文朗诵比赛”“童话剧比赛”“语文知识大擂台”“共享一本书手抄报”“读后感征文”“课前三分钟成语介绍”“绘本配音”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率高。这一学期下来,学生渐渐地积累了很多课外知识,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和写作量。不但丰富了全体师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浓厚了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素养自然而成得到了提升。 二、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叶圣陶说过:“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科内教材有定量,虽促使儿童感兴趣,尚不能满足。唯有取兴味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自得其乐。”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40分钟的语文教学对阅读量来说远远不够,必须延伸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文课堂上,讲解文中的知识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发掘更多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例如,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 时,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查找作者安徒生的个人简介,了解他的生平事跡,让学生知道安徒生出生于贫困的家庭,生活艰辛,透过童话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学习完课文,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等。课后,学生都捧着《安徒生童话》看得津津有味,课室翻起了一股童话热潮,笔者趁着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了这个学期的必读书目中的童话——《格林童话》和《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个曲折、奇妙,富有深刻哲理的故事。《夏洛的网》讲述了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的友情故事,夏洛只是一只蜘蛛,他怎样能一次又一次帮威尔伯躲过主人的屠杀呢?《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由于长得太漂亮,继母十分妒忌她,多次想要她的性命。有一次白雪公主吃了继母研制的毒苹果死了,她最后怎样活过来呢?学生读书的胃口被吊起来了,班上很多学生都拿着童话故事认真阅读。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在三天内轻松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不得不令周瑜佩服。像这样鲜明的人物塑造,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笔者极力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让他们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当时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及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中分享。学生兴趣极大,课后都抢着看,效果显著。另外,学校语文科组开展“以文带文”科研活动,就是在一堂课里,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精读一篇文章外,还略读一、两篇文章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三、培养阅读习惯,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叶圣陶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式,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天性,一辈子用不尽。”阅读习惯就是指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动笔,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为了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阅读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记录自己阅读的时间、页数、摘抄的好词句,或者写一句感想,最后让家长签名。最初学生都能完成,但慢慢就有一部分人坚持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跟家长共同监督,互相配合。对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大力表彰。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一)有选择性地读书。小学生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大多喜欢图画多,或者搞笑之类的书,对于一些涵义比较深刻的书不太懂欣赏。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看书,好读书还要读好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指明了方向。例如,小学低年级可以看绘本,中年级可以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草房子》,成语故事等。高年级可以看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城南旧事》等。指导学生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他们选择有益的书籍。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同时,加上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
(二)摘录批注。在自主阅读中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对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所读内容要做到圈、点、批注,特别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优美生动的句子、语段,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名言警句,把精华摘录到积累本上,到了写作时就有丰富的材料可用。自己订阅的杂志书刊,也可以把精彩的内容剪下来,粘贴在摘抄本。一本本精致的积累本如同学生的一个个知识小宝库,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把学生的积累本分享给大家,每月进行展览评比,督促学生阅读时做笔记的习惯养成。
(三)写读后感。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边读边思考,也可以边读边猜测内容。读完一本书后,必有一些心得体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强调的是有感而发,学生必须经过反复阅读,读透内容才能有所感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近了作者,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加入自己的想法,跟作者进行心灵的互动,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更高效。
(四)多种方式阅读。对一些经典名著或重点文章的优美片段,蕴含故事哲理的语段要求细读,并且反复阅读,经过对作品慢慢品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积累语文知识。某些作品可以选用速读法,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集中注意力,做到用最短的时间阅读更多内容,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每天有充足的阅读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有的作品则需要采用略读法,把一篇作品粗略浏览一遍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重点阅读,同样也能发掘到作品的文学价值。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和实效。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经过长期锻炼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检查督促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把书籍变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在阅读中寻找到快乐的源泉。
总之, 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读各种不同的好书,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汲取别人的智慧,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授予课外阅读的各种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阅读中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李丽.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览室语文阅读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方法;语文素养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其它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语文学科更是一座艺术宫殿,它能陶冶情操,滋养学生健康的心灵,提升人格魅力。语文素养则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跟语文学科的质量互相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能用丰富的人类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必须高度重视。
一、广泛开展阅读,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一)更新理念,充分利用资源
要提高课余阅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学校的教学理念必须把阅读放到“人本”的思想高度,学校能创设更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开设教师阅览室,让教师吸取世界各地优秀教育家的智慧和力量,开阔教学视野,时刻保持一颗好学进取的心。学生阅览室也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放。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周规定时间带学生阅览室两次,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目看,并且作好借书登记。教师与学生在这两节课里全身心投入到书海中,学生每周也十分期待到阅览室遨游书海。这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全员参与,逐渐主动参与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能增广见闻,塑造美好心灵。一张张带着书卷气的小脸在校园里穿梭,比起埋头做题的学子更让人赏心悦目。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跟学生共同阅读,经常跟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和乐趣,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实行师生共同进步。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提高,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读好书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图书角让师生一起参与设计布置,学生会更爱护这个地方,使班级充满书香味。图书的投放分两个方面:一是由学校图书馆批量借入,定期更换;二是由学生自行捐献,每人3本左右,到了学期末,归还给学生。学生捐回来的书,大多都是学生喜欢看的课外书,尤其是借回来的书,他们特别感兴趣,同学之间经常一起看一本书,一起交流书中的情节。这样一来,不但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还提高了读书理解能力。共享书籍,让书籍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慢慢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当今电子产品发达的时代,学生面对的诱惑太多了: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手机等,让很多学生都不能定下心来好好读书。因此,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布置课室,让课室充满书香味,并且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时间。我们学校设有午休,在休息前组织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让学生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激起读书的兴趣,慢慢形成习惯。每学期的家长会也要充分利用,向家长宣传很多优秀学生都有爱看书的好习惯,并且建议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营造“书香家庭”。很多家长都支持这种做法,把家里尽量变得有书香味,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书柜,家长在工作之余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分享书中的喜与乐。家长还能在互问中看出孩子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对不良的看法能及时端正思想。实行亲子共读,大大增进了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也能共同进步。
学校每周都开设阅读课,利用好阅读课,对提升阅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让学生自由阅读,如果没有目标计划,没有分工合作,这一节课就没什么成效。必须实行“人人有岗位”“节节有任务”的制度。把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选定使用一个“读写工作平台”,各台选举“小老师”一人,负责全台同学“积累本”情况和布置任务;“小编辑”一人,负责检查同学摘抄或者创造的优秀作品,并负责与其他台的交流;“小文员”一人,负责归纳、整理“积累本”中的好词好句;“反馈员”一名,负责对本组同学“积累本”的评论和建议。让学生分工合作,各尽其职,从而让乏味的阅读课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读写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
(四)设立阅读交流展示平台
每学期开展多次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可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笔记、读后感展示等,可以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上台分享,或者张贴展示。对于认真分享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点评、奖励,以此带动全班都能参与读写活动。每周选举“读书之星”,并在班里大力表扬,进一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对于好的创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投稿,争取发表。班中的一名学生的作文在“珠江少年”杂志发表了,增强了全班学生创作投稿的信心。这份荣誉感让这位学生更加喜欢阅读,更加热爱创作。学生的优秀周记、作文也可以制作成班级优秀作品集,让他们尝到甜头。教室黑板报和宣传栏也定时张贴班里的读书之星照片和学生的读后感,学生为夺得荣誉,阅读就不会间断,获得成功成为了学生阅读的精神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大胆展示阅读风采。正所谓“博闻而强记,艺高则胆大。”如,“讲故事比赛”“经典美文朗诵比赛”“童话剧比赛”“语文知识大擂台”“共享一本书手抄报”“读后感征文”“课前三分钟成语介绍”“绘本配音”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率高。这一学期下来,学生渐渐地积累了很多课外知识,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和写作量。不但丰富了全体师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浓厚了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素养自然而成得到了提升。 二、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叶圣陶说过:“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科内教材有定量,虽促使儿童感兴趣,尚不能满足。唯有取兴味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自得其乐。”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40分钟的语文教学对阅读量来说远远不够,必须延伸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文课堂上,讲解文中的知识重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发掘更多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例如,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 时,在教学前引导学生查找作者安徒生的个人简介,了解他的生平事跡,让学生知道安徒生出生于贫困的家庭,生活艰辛,透过童话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学习完课文,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等。课后,学生都捧着《安徒生童话》看得津津有味,课室翻起了一股童话热潮,笔者趁着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了这个学期的必读书目中的童话——《格林童话》和《稻草人》,讲述了一个个曲折、奇妙,富有深刻哲理的故事。《夏洛的网》讲述了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的友情故事,夏洛只是一只蜘蛛,他怎样能一次又一次帮威尔伯躲过主人的屠杀呢?《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由于长得太漂亮,继母十分妒忌她,多次想要她的性命。有一次白雪公主吃了继母研制的毒苹果死了,她最后怎样活过来呢?学生读书的胃口被吊起来了,班上很多学生都拿着童话故事认真阅读。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在三天内轻松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不得不令周瑜佩服。像这样鲜明的人物塑造,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笔者极力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让他们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当时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及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中分享。学生兴趣极大,课后都抢着看,效果显著。另外,学校语文科组开展“以文带文”科研活动,就是在一堂课里,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精读一篇文章外,还略读一、两篇文章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三、培养阅读习惯,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叶圣陶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式,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天性,一辈子用不尽。”阅读习惯就是指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动笔,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为了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阅读记录表,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记录自己阅读的时间、页数、摘抄的好词句,或者写一句感想,最后让家长签名。最初学生都能完成,但慢慢就有一部分人坚持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跟家长共同监督,互相配合。对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大力表彰。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一)有选择性地读书。小学生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大多喜欢图画多,或者搞笑之类的书,对于一些涵义比较深刻的书不太懂欣赏。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看书,好读书还要读好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指明了方向。例如,小学低年级可以看绘本,中年级可以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乌丢丢的奇遇》《草房子》,成语故事等。高年级可以看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四大名著、《城南旧事》等。指导学生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他们选择有益的书籍。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同时,加上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
(二)摘录批注。在自主阅读中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对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所读内容要做到圈、点、批注,特别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优美生动的句子、语段,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名言警句,把精华摘录到积累本上,到了写作时就有丰富的材料可用。自己订阅的杂志书刊,也可以把精彩的内容剪下来,粘贴在摘抄本。一本本精致的积累本如同学生的一个个知识小宝库,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把学生的积累本分享给大家,每月进行展览评比,督促学生阅读时做笔记的习惯养成。
(三)写读后感。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边读边思考,也可以边读边猜测内容。读完一本书后,必有一些心得体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强调的是有感而发,学生必须经过反复阅读,读透内容才能有所感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近了作者,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加入自己的想法,跟作者进行心灵的互动,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更高效。
(四)多种方式阅读。对一些经典名著或重点文章的优美片段,蕴含故事哲理的语段要求细读,并且反复阅读,经过对作品慢慢品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积累语文知识。某些作品可以选用速读法,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集中注意力,做到用最短的时间阅读更多内容,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每天有充足的阅读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有的作品则需要采用略读法,把一篇作品粗略浏览一遍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重点阅读,同样也能发掘到作品的文学价值。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和实效。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经过长期锻炼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检查督促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把书籍变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在阅读中寻找到快乐的源泉。
总之, 课外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读各种不同的好书,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汲取别人的智慧,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授予课外阅读的各种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阅读中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李丽.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览室语文阅读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