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能力本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途径。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受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影响,未能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是一种“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技能、能力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开发问题,并以软件技术专业编程方向为例加以阐释。
关键词:关键岗位能力;工作过程;教学组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3]。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3]。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工作,包含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学习项目开发等诸多方面,这些工作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及课程开发策略
1.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要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一则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应与岗位任务相对接,使得学生掌握胜任某种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二则要求课程体系能够为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提供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类型中的定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即“融职业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考虑到岗位针对性,又要考虑到教育的普适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过分追求岗位针对性而忽略教育的普适性,高等职业教育就会退化成职业培训;过分强调教育的普适性和学科知识系统性而忽略职业岗位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和一般本科教育也就没区别了。具体到课程结构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体系。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深受一般本科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仍然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即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是“知识导向”而非“职业能力导向”,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产生这一现象的思想根源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把实践仅仅看做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未能突出岗位能力尤其是关键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认真研究社会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生意火暴的原因就不难发现,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结构体系方面普遍存在岗位针对性不够,尤其缺乏对关键岗位能力的针对性。
2.职业能力本位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采用何种教育理念取决于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更好掌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深受一般本科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是一种“微缩化”的本科学科模式课程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先知识,后能力”的模块化两段教学模式,人为地割裂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的岗位针对性不够。而事实上,人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互伴生的过程,加之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技能性特点,更加要求我们在开发高职课程体系时应遵守“职业能力本位”的基本策略,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人,又拥有足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高职课程开发
所谓关键岗位能力是指胜任某一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知识、技能以及职业能力。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包含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法能力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抽象与概括、决策、判断与评估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意志品质、乐于助人、质量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使得劳动者能够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的能力,这是一种在工作中学习和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1.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是从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三个层面着手,以对与专业相关岗位群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基本手段,构建融“知识、技能、能力”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最终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岗位能力解构和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重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将单一技能映射到课程,而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解构出关键的岗位能力,并以此为核心设计开发课程,因此是一种“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思路。设计开发课程时,遵循“依岗位定目标、依任务定课程、依能力选内容、依产品定项目”的基本原则。
(1)依岗位定目标。课程体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注意与一般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区别,把握岗位针对性和普适性相平衡的程度。在注重培养岗位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驾驭策略层面工作过程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经验层面的能力,而后者恰恰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4]。 (2)依任务定课程。课程和课程群必须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接,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和课程群,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重构课程体系。
(3)依能力选择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来整合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实现关键岗位能力的养成。
(4)依产品定项目。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要求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学习项目,并按照产品开发的过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并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完成整个学习项目的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直观体验实际工作中各种角色的能力要求和岗位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编程方向课程开发模型
依据前面提到的课程开发思路,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编程方向课程开发模型。基于这种课程开发模型所开发出来的课程体系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会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
(1)岗位需求调研。整个开发流程始于对岗位群的梳理和分析,摸清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得出与专业相对应的核心岗位和相关岗位,进而确定专业岗位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调研的方式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阶段工作的成果是岗位需求调研报告,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图2是针对软件开发流程经过调研分析得出的岗位及各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等情况。(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本阶段工作选取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分析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工作内容,通过对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需要完成任务的分解,完成对职业能力的解构,并以此为基础由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一起经过深入、科学的分析归纳得出关键岗位能力需求。这个阶段工作的成果是能力标准报告,将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重要依据。
(3)课程体系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关键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遵循“能力导向”的原则,重构课程群和课程,构建多维、多层次、梯度渐进的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以关键岗位能力为核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重构。调研结果显示,信息化应用系统是目前我国软件开发领域最主要的服务范围,企业内部系统定制、通用行业应用软件、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围绕业务流程与事务处理的应用开发,一直是软件开发的主要战场,主流开发工具是.NET和JAVA。
为此软件技术专业分为.NET和JAVA两个技术方向设置课程。我们以前期调研得出的能力需求为依据,以关键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并以此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见图3)。课程分为职业素质文化课、综合学科课、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职业素质文化课主要从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专业认知等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水平。开设综合学科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将那些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特别是有些与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但又必需的理论知识,综合成1~2门综合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则是够用为度。开设项目化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单项职业技能水平,主要涉及软件开发语言、常用程序包、集成开发环境、技术文档查询、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方面,为后期的综合项目实训做准备。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关键课程,选择一些综合性较高的项目为载体,将学生前期在项目化课程中已掌握的单项职业技能进行整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训项目选择上,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典型软件产品为参照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管理系统、局域网及时通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作为综合实训项目。最后一阶段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框架实训。软件技术专业与科大讯飞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学生在科大讯飞的实习将直接参与公司的项目开发工作,进一步提高商业开发的能力和就业能力。课程体系体现出关键岗位能力培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系统化整体梯度渐进的特点,做到了将知识、技能、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
(4)课程群开发与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编制课程标准时,我们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参照点,划分课程群,并以课程群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宏观背景,具体分析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实施建议等内容,其中课程标准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是课程标准编制的难点,要准确把握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技能、能力需求,以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尤其是理论知识的组织和选取是以理解典型工作任务为原则,够用为度。课程内容在设计时分两个步骤进行,即整体设计和教学情境设计。课程整体设计关注的是将工作任务映射到具体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子情境,每个教学子情境根据需要又可包含若干个学习项目。
(5)学习项目等课程资源开发。以项目为载体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教学项目、教材等教学资源是基于关键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项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项目可以是一个典型的产品,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如设计方案。学习项目开发的模式主要有循环式和分段式两种。循环式的项目开发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式选取和开发学习项目;分段式是将一个大的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阶段小项目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分段讲解和训练完成课程教学。项目化课程的学习项目开发既可以采用循环模式,也可以采用分段模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项目开发主要采用分段模式,将一个综合项目分段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之中,并最后形成一个学习成果。
(6)毕业生跟踪与总结反馈。对本专业毕业生持续跟踪调研获得有关职场需求的最新动态,是保证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个举措能够及时从毕业生那里反馈得到最新的岗位能力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做到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例如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了“WEB应用开发技术——基于JAVA”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商业开发中常用的JSTL&EL页面标签组件库、spring、struts、AJAX、Hibernate数据持久化、数据源与连接池等内容,并以“网上书城”电子商务系统作为项目载体整合上述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三、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
突出关键岗位能力培养是“基于关键岗位能力”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所要预期达到的首要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关键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采用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实施手段,为此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改革和创新。
1.推行“基于关键岗位能力”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而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的是与岗位的对接,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集知识、技能、能力于一体。因此,课程尤其是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在遵守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的前提下改革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见图4)。实际教学中,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分组进行的,小组成员都各自按照岗位分工各负其责,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策划、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这种职业化的教学情景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并掌握胜任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是符合“关键岗位能力”导向要求的。
2.按课程类型的不同选择合理的考核模式
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考核模式,有利于科学、合理、有效地评价学习效果,也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导向。对于公共基础课和综合学科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铺垫,以理论教学的方式为主,因此这类课程仍然以笔试为主,辅以平时考核,笔试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为6:4。项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因此项目课程要注重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原则上每个学习项目结束后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考核,期末成绩是每个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成绩的总评。综合实训课程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通过项目课程获得的单项职业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该课程考核主要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能力这个角度考虑,同时关注对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自主学习、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此类课程以项目组答辩方式为主,取消了笔试考核。
我院是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软件技术专业是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始于2004年,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体系日趋合理。作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课程体系改革还带动了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从反馈的信息看,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职场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手能力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国发[2002]16号.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 国发[2005]35号.
[3]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4] 姜大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7.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167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关键岗位能力;工作过程;教学组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3]。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3]。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工作,包含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学习项目开发等诸多方面,这些工作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及课程开发策略
1.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要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一则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应与岗位任务相对接,使得学生掌握胜任某种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二则要求课程体系能够为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提供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类型中的定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即“融职业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考虑到岗位针对性,又要考虑到教育的普适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过分追求岗位针对性而忽略教育的普适性,高等职业教育就会退化成职业培训;过分强调教育的普适性和学科知识系统性而忽略职业岗位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和一般本科教育也就没区别了。具体到课程结构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体系。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深受一般本科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仍然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即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是“知识导向”而非“职业能力导向”,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产生这一现象的思想根源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把实践仅仅看做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是理论的附属品,未能突出岗位能力尤其是关键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认真研究社会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生意火暴的原因就不难发现,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结构体系方面普遍存在岗位针对性不够,尤其缺乏对关键岗位能力的针对性。
2.职业能力本位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采用何种教育理念取决于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更好掌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深受一般本科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是一种“微缩化”的本科学科模式课程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先知识,后能力”的模块化两段教学模式,人为地割裂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的岗位针对性不够。而事实上,人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互伴生的过程,加之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技能性特点,更加要求我们在开发高职课程体系时应遵守“职业能力本位”的基本策略,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人,又拥有足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高职课程开发
所谓关键岗位能力是指胜任某一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知识、技能以及职业能力。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包含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法能力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抽象与概括、决策、判断与评估的能力;社会能力指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意志品质、乐于助人、质量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使得劳动者能够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的能力,这是一种在工作中学习和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1.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是从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三个层面着手,以对与专业相关岗位群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基本手段,构建融“知识、技能、能力”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最终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岗位能力解构和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重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将单一技能映射到课程,而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解构出关键的岗位能力,并以此为核心设计开发课程,因此是一种“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思路。设计开发课程时,遵循“依岗位定目标、依任务定课程、依能力选内容、依产品定项目”的基本原则。
(1)依岗位定目标。课程体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注意与一般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区别,把握岗位针对性和普适性相平衡的程度。在注重培养岗位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驾驭策略层面工作过程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经验层面的能力,而后者恰恰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4]。 (2)依任务定课程。课程和课程群必须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接,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和课程群,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重构课程体系。
(3)依能力选择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来整合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实现关键岗位能力的养成。
(4)依产品定项目。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要求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学习项目,并按照产品开发的过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并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完成整个学习项目的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直观体验实际工作中各种角色的能力要求和岗位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编程方向课程开发模型
依据前面提到的课程开发思路,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编程方向课程开发模型。基于这种课程开发模型所开发出来的课程体系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会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
(1)岗位需求调研。整个开发流程始于对岗位群的梳理和分析,摸清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得出与专业相对应的核心岗位和相关岗位,进而确定专业岗位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调研的方式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阶段工作的成果是岗位需求调研报告,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图2是针对软件开发流程经过调研分析得出的岗位及各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等情况。(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本阶段工作选取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分析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工作内容,通过对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需要完成任务的分解,完成对职业能力的解构,并以此为基础由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一起经过深入、科学的分析归纳得出关键岗位能力需求。这个阶段工作的成果是能力标准报告,将作为课程体系重构的重要依据。
(3)课程体系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关键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遵循“能力导向”的原则,重构课程群和课程,构建多维、多层次、梯度渐进的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以关键岗位能力为核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重构。调研结果显示,信息化应用系统是目前我国软件开发领域最主要的服务范围,企业内部系统定制、通用行业应用软件、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围绕业务流程与事务处理的应用开发,一直是软件开发的主要战场,主流开发工具是.NET和JAVA。
为此软件技术专业分为.NET和JAVA两个技术方向设置课程。我们以前期调研得出的能力需求为依据,以关键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并以此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见图3)。课程分为职业素质文化课、综合学科课、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职业素质文化课主要从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专业认知等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水平。开设综合学科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将那些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特别是有些与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但又必需的理论知识,综合成1~2门综合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则是够用为度。开设项目化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单项职业技能水平,主要涉及软件开发语言、常用程序包、集成开发环境、技术文档查询、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方面,为后期的综合项目实训做准备。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关键课程,选择一些综合性较高的项目为载体,将学生前期在项目化课程中已掌握的单项职业技能进行整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项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训项目选择上,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典型软件产品为参照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管理系统、局域网及时通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作为综合实训项目。最后一阶段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框架实训。软件技术专业与科大讯飞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学生在科大讯飞的实习将直接参与公司的项目开发工作,进一步提高商业开发的能力和就业能力。课程体系体现出关键岗位能力培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系统化整体梯度渐进的特点,做到了将知识、技能、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
(4)课程群开发与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在编制课程标准时,我们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参照点,划分课程群,并以课程群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宏观背景,具体分析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实施建议等内容,其中课程标准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是课程标准编制的难点,要准确把握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技能、能力需求,以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尤其是理论知识的组织和选取是以理解典型工作任务为原则,够用为度。课程内容在设计时分两个步骤进行,即整体设计和教学情境设计。课程整体设计关注的是将工作任务映射到具体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子情境,每个教学子情境根据需要又可包含若干个学习项目。
(5)学习项目等课程资源开发。以项目为载体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教学项目、教材等教学资源是基于关键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项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项目可以是一个典型的产品,也可以是其他形式如设计方案。学习项目开发的模式主要有循环式和分段式两种。循环式的项目开发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式选取和开发学习项目;分段式是将一个大的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阶段小项目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分段讲解和训练完成课程教学。项目化课程的学习项目开发既可以采用循环模式,也可以采用分段模式;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项目开发主要采用分段模式,将一个综合项目分段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之中,并最后形成一个学习成果。
(6)毕业生跟踪与总结反馈。对本专业毕业生持续跟踪调研获得有关职场需求的最新动态,是保证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个举措能够及时从毕业生那里反馈得到最新的岗位能力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做到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例如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了“WEB应用开发技术——基于JAVA”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商业开发中常用的JSTL&EL页面标签组件库、spring、struts、AJAX、Hibernate数据持久化、数据源与连接池等内容,并以“网上书城”电子商务系统作为项目载体整合上述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三、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
突出关键岗位能力培养是“基于关键岗位能力”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所要预期达到的首要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关键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能力本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采用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实施手段,为此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改革和创新。
1.推行“基于关键岗位能力”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而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的是与岗位的对接,教学模式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集知识、技能、能力于一体。因此,课程尤其是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在遵守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的前提下改革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见图4)。实际教学中,项目化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分组进行的,小组成员都各自按照岗位分工各负其责,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策划、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这种职业化的教学情景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并掌握胜任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是符合“关键岗位能力”导向要求的。
2.按课程类型的不同选择合理的考核模式
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考核模式,有利于科学、合理、有效地评价学习效果,也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导向。对于公共基础课和综合学科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铺垫,以理论教学的方式为主,因此这类课程仍然以笔试为主,辅以平时考核,笔试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为6:4。项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因此项目课程要注重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原则上每个学习项目结束后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考核,期末成绩是每个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成绩的总评。综合实训课程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通过项目课程获得的单项职业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该课程考核主要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能力这个角度考虑,同时关注对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自主学习、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此类课程以项目组答辩方式为主,取消了笔试考核。
我院是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软件技术专业是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始于2004年,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体系日趋合理。作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课程体系改革还带动了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从反馈的信息看,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职场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手能力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国发[2002]16号.
[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 国发[2005]35号.
[3]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06]16号.
[4] 姜大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7.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167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