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漫作文”,通向作文自由王同的罗马大道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bula_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写,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来写;作文难教,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不会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让他们心潮涌动的写作内容;教师不会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对作文教学缺少研究,没有思路,导致作文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因此,要想改变作文难的现状,解决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习作内容这两方面的问题,是作文教学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两个坎儿。宋运来老师多年来研究并倡导的“童漫作文”,利用儿童漫画“趣”的特质、艺术化的生活,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过程中没有兴趣和没有内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兴趣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作文的态度由怕转为了不怕,由不愿写变成了乐写。正是这一关键性的转变,让学生获得愿写作文的动力内核。人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有乐的成分在内,学生在课堂上肯调动所有的情感、体验、思维、想象。,等与写作有关的一切要素,来参与习作所需的一切准备工作与情感的酝酿:学生有了习作的这个源头活水,能写作文、学会作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对于习作内容的问题,如果是课本上的作文,语文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提供范文;如果是课外作文,教师往往是通过活动、体验来为作文寻找习作内容。前者因范文的特点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维;后者呢,又因活动瞬时的特点往往不容易关照作文的所有要素,有时需要借助影像的回放或定格才能更好地挖掘习作元素。宋老师运用漫画,不仅很好地为学生找到了作文的素材,又巧妙地回避了前两者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童漫作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看图作文在于:传统看图作文往往是就图而文,看图说明性的成分较大,图大多处于一种静止、固化的状态;而宋老师的“童漫作文”,在指导学生看图写作的过程中,教者较多地、有意无意地让思维动起来。让孩子们探求画面背后的深意(在自觉不自觉中又较好地解决了作文主题的问题),这样就让作为素材的漫画动起来,鲜活起来。这种“动”,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情感翻腾起来,让沉睡中的记忆弹跳出来……这一切的“动”,最后都成了孩子们“动笔”的“兴奋剂”。
  除独创之外,宋老师还在“童漫作文”的基础上吸纳了不少作文大师的成功经验来为我所用,从而丰富、充盈着“童漫作文”,使得“童漫作文”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与生命的华彩:贾志敏老师是“素描作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宋老师的课堂上,在对画面锁定、放、大观察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素描作文的思想气息;在对孩子们语意表述准确的要求与引导中,更是看到了贾志敏老师的影子。作文可以加分,并且可以突破一百分,当是于永正老师的首创。在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课的评价环节,学生最后的习作不仅可以加分,而且人人都能突破一百分,这是作文教学的又一大改变与发展。这种改变与发展,不仅仅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审判者”转变为“辩护律师”,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在习作中所运用的知识、技法的认识与肯定,这对习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宋运来老师愿以“冬虫夏草‘君’”:自称,从对“冬虫夏草”生物特性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宋老师把自己当作菌种找到“童漫作文”这个载体时的兴奋与欣喜,而“童漫作文”能像冬虫夏草菌那样随风飘洒、在作文教学高原山地上生长出更多的“冬虫夏草”来,当是宋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对教育的情怀,更是他对作文教学的一种情怀。“童漫作文”作为一种流派的出现,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思想,更推动了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发展。其实,不仅“童漫作文”如此,任何一个作文流派的出现,都是对作文教学的丰富与完善,因为通往罗马的道路不止一条,通往作文殿堂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
  作者简介:《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执行主编。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优效教学。最近,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关于《我们都有一双手》的作文教学,对于如何让作文教学从有效走向优效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有目的地选材——有效走向优效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范围就有多大。笔者所听《我们都有一双手》的选材首先就是遵照了“有生活”的
期刊
一、语文课堂的一点现实忧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一线语文教师为摆脱课堂教学“少慢差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语文课堂图片有了,音乐有了,学生诸如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活动有了,启发式教学也似乎落到实处了。总之,课堂呈现了全新的面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细想起来,又觉得少了点什么。整齐划一的节奏,解决问题如同屠宰,水热了、刀快了,一抓一个,语文教学不应当是屠宰场吧。  实际上,课程改革
期刊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在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着教学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很容易使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拥有者”“传授者”的潜在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鼓舞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更具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新人只有从小就学着探究,才能养成探究的习惯、兴趣和
期刊
“教育即生长”,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揭示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儿童的最大特性是“生长中”。多年来,我坚定地践行着我的“生长性”语文课堂教学主张,遵循儿童的生长方式和规律,改善课堂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和因素,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生长张力,使儿童不断地自我生成与建构,得到符合其个性的、合适的、连续的生长;期望自己不仅能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能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让
期刊
一、聚焦课堂,亟待智慧引领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不无隐忧地发现,不少教师的一些做法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  1.循循善诱成为“课堂杀手”。虽然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课堂杀手”。课堂上,有些教师用一个
期刊
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通过视觉观察和感知周围世界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思想。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感知过程。因此,观察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处处留心,事事练达。青少年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对那些看似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人、事、物则漠然视之。所以要养成平时
期刊
【人物名片】  孟晓东,1964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现任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第六批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硕士。曾获江苏省首届“仪征化纤杯”中青年教师语文赛课一等奖。工作近30年来,领衔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主持参与的课题先后获江苏省首届、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00多篇论文见诸省级及以上刊物,编著的20多本教育书籍正式出版,在全国各地举行过200多场学
期刊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公开课,一课为高三复习课(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一课为新授课(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可能是公开课的缘故,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配合得有模有样。复习课中教师简单地将宾语前置的要点投影出来,演示了一番后,紧跟着就大量地投影题目让学生来练习。我发现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若没有教师的“提点”,很多题目学生是做不出来的。另一堂新授课中,同学们一直在讨论,发表看法,
期刊
“问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最早见于《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结果子路被抢白了一顿,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可以说,“问津”一词最初便带有问而无果的特点。此后,诗歌中反复出现的“问津”意象,延续了凄迷感伤的传统。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结尾记载:“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
期刊
文学作品与人性密切相关,但传统小说在人性的书写上更多关注集体的“积极性”“健康性”“崇高性”,以致大量作品的主旨仅仅停留在庸俗社会学层面上, 停留在人的现实性状态上, 比如《李自成》之类所谓的“史诗性”作品;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作品看似触及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困顿, 但这种困顿只是源于人物与社会之间的抵牾, 是一种外在于生命的痛苦, 是生活性的, 不是存在性的, 并不具备生命内在的原创性,像《沉重的翅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