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做研发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j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入厂以来,李爱民就从事高温合金材料的研发工作。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良好的抗氧化、抗热腐蚀性能及良好的疲劳性能、断裂韧性等综合性能,主要用于制造航空、舰艇和工业用燃气轮机的涡轮叶片、导向叶片、涡轮盘、高压压气机盘和燃烧室等高温部件,以及制造航天飞行器、火箭发动机、核反应堆、石油化工设备的核心部件,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材料,被誉为“现代材料皇冠上的明珠”。
  与普通合金材料相比,高温合金性能优异,但其生产工艺复杂,生产难度也更大。工作之初,李爱民深知自身责任重大,在学习技术时也更加刻苦。在日常生活和平时工作中,他每天都坚持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担任高温合金研究二室的带头人后,他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抚顺特钢高温合金科研二室负责品种繁多,涉及面广,尤其是一些民品高温合金材料合同,要求的生产周期十分短,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李爱民主动承担起新工艺的研发任务。在他的带领和协调下,该科研团队成功优化了多项高温合金冶炼工艺、锻造工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成功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为公司扩大高温合金产品的销售量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李爱民积极推动“技术营销”方针,率领团队走市场、访用户,推广抚顺特钢新材料在国内市场的应用。2010年至2015年,抚顺特钢高温合金产量连创新高,最高年增长率达45%,比10年前增长了4倍多。
  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李爱民不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还具有开拓创新意识。他每天穿行在生产现场与办公室之间,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用户沟通,尽最大努力满足用户需求。2008年至今,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共研发新牌号的高温合金材料30个,其中 GH3535、GH328等15项填补国内空白,GH761A、GH586A等6项填补国际空白。目前,该团队负责的90%以上的产品工艺技术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对重要产品的工艺方案、重大技术问题攻关方案,李爱民都参与研究和制订。技术难度大的瓶颈环节,他亲自到现场去跟踪生产,对操作细节进行观察分析,寻找技术突破口。研究过程中,他自己动手对比和分析数据,总结了一整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把这些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同事。他经常对科研室的年轻人说:“出现问题不可怕,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指导,这样才能快速地成长。”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该科研室的8名青年研发人员已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
  近两年来,李爱民所负责的高温合金产品多次获奖,其中包括抚顺市科技进步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冶金行业金杯奖等等。作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他还主持制定了两项国家标准、两项国家军用标准,完成我国新版《高温合金手册》中相关内容的编写工作。承担7项重点国家科研课题,其中两项由他任课题组组长,全部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在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期间,李爱民用“工匠”的精神,使所负责和参与的国家科研课题、新产品研制、工艺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及提升、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项目均取得长足进步,稳固了抚顺特钢在高温合金领域的绝对龙头地位,有力地满足了我国航空、航天、核电等国防、高新领域发展对高端材料的需求。
其他文献
1995年,王峥嵘经人介绍与刘振生结婚,走进了老刘家这个“大”家庭。说这个家“大”,是因为老刘家有4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包括80多岁的聋哑人大爷公、年迈体弱的公公婆婆、患有癫痫病的大伯哥。后来,她和丈夫又有了两个儿子,从此八口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为了生活,丈夫刘振生外出打工,每年只能回家待20多天,王峥嵘就一直和公婆、大爷公、大伯哥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王峥嵘肩上。白
期刊
1991年,王立荣刚到居委会上班,有一天突降大雨,居委会辖区里一个胡同下水道堵塞了,居民找到她,她和卫生员冒着大雨,用一天时间把下水道修好了。第二天,群众给她送来了感谢信。这份不起眼的工作让王立荣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心里无比欣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2年。2003年,王立荣走上了党支部书记的岗位。琐碎事没少,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却更重了。  2005年7月,正当王立荣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时
期刊
2008年8月,身为汤神庙镇中心小学调研员的孙占华被调到刚刚完成合并的汤神庙镇寄宿制初级中学任校长。摆在他面前的,是8栋低矮破旧的瓦房和杂草丛生、尘土飞扬的操场;学校教学管理粗放,学生学习氛围不浓,有的学生因教学质量差而转学,有的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还有的因跟不上课程而厌学。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经过深入思考、广泛讨论,孙占华和同事们确定了奋斗目标:从教师队伍和班子建设抓起,用
期刊
17年前,20岁的丁琳从部队复员被安置到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工作。当领导看到他的履历表上填写着“中共党员”时,热情地鼓励丁琳:“你可是我们单位最年轻的共产党员呀,我们期待你能把部队的好作风带到工作岗位上,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丁琳记住了这句话,一直用它鞭策自己,十几年来未曾有丝毫懈怠。  2002年,丁琳服从工作安排到28路车做驾驶员。28路车终点站“阿金沟”地处城市边缘,线路比较长,很多
期刊
王绍永平常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1992年,他领着几个村民在南大洋点起第一把炉火,创办前杜村轧钢厂,打起“工业强村”的大旗。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王绍永用140万元将村办小厂转制,并承诺每年向村里捐赠20万元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同时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补贴。商海弄潮,锤炼了他的胆魄,从此开始探索“村企共建”之路。  2010年,他满票当选前杜村党委书记,同年当选
期刊
“只要父老乡亲信任我,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当好家、领好路。”这是高启上任时说的话。1991年,村里的十多名老党员带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重托,给他出了一道人生“难题”,邀请他回村挑起改变负债超百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已经无法运转的“破烂村”面貌的担子。面临即将转为正式乡政府机关干部的紧要关头,面对着家乡父老渴望的眼神,高启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选择了他热爱的家乡。  “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干部。”刚回到
期刊
其实他很美丽,也很伟大,从来就以岗为家。多少个日夜,他废寝忘食,加工车间机床前一次次地挥汗如雨。就这样,走过春秋,度过冬夏,他依旧如初。  1994年,姜广敏研发的“带电绝缘折叠探头机”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的第一项创新成果,填补了盘锦地区变电站母线门构人字引下线带电断接引作业的空白,更让人们知道了姜广敏这个名字。从此以后,每当工作中遇到难题,大家少不了要问他:“您那儿有没有好用的工具?”  2
期刊
1999年,毕业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国艳华来到市政公司当了一名技术员,开始了她的筑路生涯。虽然看上去柔弱而文静,但国艳华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始终在工地一线打拼。2001年夏,市政对文化路拓宽改造,作为技术员的国艳华勇敢地挑起了技术负责人的重任。当时她已怀有五个月身孕,丈夫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婆婆也极力劝阻。国艳华忍着妊娠带来的各种不适,早出晚归,坚守在施工现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身体越发
期刊
2008年,由汪玉奎编写的一本系统介绍农资市场执法方面的书籍即将出版,此书详细地介绍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鉴别、监管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一些农资企业为了阻止汪玉奎出版此书,要出50万元买断此书的出版权,诱惑面前,汪玉奎坚持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保护农民的利益是我的本分。”最终,20万字的《农资市场执法实用手册》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如期出版。出版后,立即在全国工商系统引发了一股
期刊
1984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张翠琴产生了成立校办企业的想法。为此,她在缺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5000元,聘请工程师和临时工,创办了校办工厂。  1988年,由于当时激光照排和胶印印刷机的应用,替代铅字排版的氧化锌版纸极为走俏,加之全国仅有3家企业能生产氧化锌版纸的现状,使她产生了上氧化锌版纸的想法。然而,这对一家无资金、无设备、无技术的校办工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