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国内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短缺、“技工荒”、“硕士易找,技工难求”的现状,使得技校生备受青睐。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转变,技校生的就业形势甚至好过大学生。就业率、对口率高了,选择更多了,待遇更好了,但是就业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因为学生的就业心理普遍存在着障碍。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就业状况,心理上产生种种困惑与冲突,求职择业时出现诸多消极心态,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每年到了招聘旺季,大批用人单位蜂拥而至,面对纷繁的用人单位学生往往不能冷静的选择,更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出现了好高骛远、随波逐流、冷漠麻木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精
技校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强,短处则是知识面不宽。技校生在我国基础教育体制下属于学业上的弱者,学习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科教育强调逻辑思维能力,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相对于课堂学习来说,学生更愿意上實验、实操课,然而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技能操作训练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因此只能成为一名“熟练工”而非能进行技术改革的“高技能人才”。
2.综合素质不高、职业核心能力低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胆怯,畏首畏尾;心理承受能力差,总想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后就退缩,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适应能力差,一时无法改变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忽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任性自私,一点亏不吃。
由于很少经历挫折和磨砺,遇到问题不能勇敢面对,焦虑、不知所措,加之部分学生受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的影响,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没有准备好面对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工作后怕苦怕累、抱怨环境、抱怨社会。另外,个别学生在学校就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或胆怯、或冷漠、或自私,遇事躲得远远的,缺乏团队意识、人际关系淡漠,就业后也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仅止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更好的发展。
3.贪图享受、志向淡漠
学生心理普遍轻浮、不够踏实,就业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长时间认为自己是子女、学生。好享受、恶工作,追求生活品质,贪图享受,不能吃苦,更不考虑发展前景,挣一分花两分,更有甚者稍有不满就辞职回家做起了啃老族,心安理得的靠家长的供给生活。这时大部分家长虽然无奈、叹息,却无形中做起了学生的保护伞,更没有勇气和魄力把孩子“赶到”社会上。
4.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
高的期望值源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青年学生往往不能正确面对物质需求的的冲击,一味的要求高收入。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对从事的工作没有客观的评价,这山望着那山高。同时对企业缺乏客观的认识,盲目追求国有企业,看不起民营企业,对专业特点、企业管理、岗位需求缺乏了解。就业时仅是从自身出发,"讲条件、谈待遇",认为自己经过在学校几年的学习能够胜任任何同行业的工作,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没有职业规划,只顾眼前利益。
二、应对措施
1.改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集中精神时间短的缺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在教学中推行"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研究制定"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逐步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让学生由"被灌输"向"体验式"转变。
针对技校生逻辑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调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两者的时间顺序。由"学中做"转变为"做中学",边做边学,先做后学,让学生透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发的寻找不足,补充自己的知识缺口。
2.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
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室、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增强学生管理者心理学方面素养,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先苦后甜"的道理,建立脚踏实地、吃苦肯干的思想。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挫折和不公,不去抱怨、不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冷静的面对、想办法解决。
3.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校园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拓宽谈们的眼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相当一部分技校生来自文化素养不高的家庭,生活圈子狭小,对社会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管中窥豹、坐井观天。而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大大增加他们的信息量,帮助其改变局限的认识。
同时通过承担学生工作,管理班级、组织活动,在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问题解决在校园里,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成熟。
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并非个别现象,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交叠出现在学生身上,成为导致他们求职中挫折、坎坷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但困扰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就业安置工作。“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招生工作的成败。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就业心态的调整,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认识自我,理性择业。
一、存在问题
1.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精
技校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强,短处则是知识面不宽。技校生在我国基础教育体制下属于学业上的弱者,学习基础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科教育强调逻辑思维能力,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相对于课堂学习来说,学生更愿意上實验、实操课,然而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技能操作训练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因此只能成为一名“熟练工”而非能进行技术改革的“高技能人才”。
2.综合素质不高、职业核心能力低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做事胆怯,畏首畏尾;心理承受能力差,总想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后就退缩,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适应能力差,一时无法改变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忽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任性自私,一点亏不吃。
由于很少经历挫折和磨砺,遇到问题不能勇敢面对,焦虑、不知所措,加之部分学生受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的影响,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没有准备好面对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工作后怕苦怕累、抱怨环境、抱怨社会。另外,个别学生在学校就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或胆怯、或冷漠、或自私,遇事躲得远远的,缺乏团队意识、人际关系淡漠,就业后也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仅止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更好的发展。
3.贪图享受、志向淡漠
学生心理普遍轻浮、不够踏实,就业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长时间认为自己是子女、学生。好享受、恶工作,追求生活品质,贪图享受,不能吃苦,更不考虑发展前景,挣一分花两分,更有甚者稍有不满就辞职回家做起了啃老族,心安理得的靠家长的供给生活。这时大部分家长虽然无奈、叹息,却无形中做起了学生的保护伞,更没有勇气和魄力把孩子“赶到”社会上。
4.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
高的期望值源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青年学生往往不能正确面对物质需求的的冲击,一味的要求高收入。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对从事的工作没有客观的评价,这山望着那山高。同时对企业缺乏客观的认识,盲目追求国有企业,看不起民营企业,对专业特点、企业管理、岗位需求缺乏了解。就业时仅是从自身出发,"讲条件、谈待遇",认为自己经过在学校几年的学习能够胜任任何同行业的工作,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没有职业规划,只顾眼前利益。
二、应对措施
1.改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集中精神时间短的缺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在教学中推行"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研究制定"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逐步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让学生由"被灌输"向"体验式"转变。
针对技校生逻辑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调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两者的时间顺序。由"学中做"转变为"做中学",边做边学,先做后学,让学生透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发的寻找不足,补充自己的知识缺口。
2.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
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室、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增强学生管理者心理学方面素养,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先苦后甜"的道理,建立脚踏实地、吃苦肯干的思想。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挫折和不公,不去抱怨、不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冷静的面对、想办法解决。
3.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校园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拓宽谈们的眼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相当一部分技校生来自文化素养不高的家庭,生活圈子狭小,对社会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管中窥豹、坐井观天。而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大大增加他们的信息量,帮助其改变局限的认识。
同时通过承担学生工作,管理班级、组织活动,在解决活动中出现问题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问题解决在校园里,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成熟。
择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并非个别现象,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交叠出现在学生身上,成为导致他们求职中挫折、坎坷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不但困扰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就业安置工作。“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招生工作的成败。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就业心态的调整,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认识自我,理性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