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ve123n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本文将历史学科特点和德育教育特点相结合,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教育提出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
  我国在学校教育中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其中,精神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欣赏过去社会的成就:而道德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究对历史的不同诠释是如何反映不同的观点和价值的。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态度和价值观,使之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历史教育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
  既然历史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如此大的功能,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学实践又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那应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工程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舆论的导向,所以转变观念不仅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事情,它还涉及众多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包括媒体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等等。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需要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培育与唤醒的,这只靠数理化生的学习训练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才能实现。
  2.掌握教育规律,巧妙穿插德育教育。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首先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基本原则,才能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具体结合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思想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实事求是原则。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要求历史教育要还原历史原貌,不能人为地为了某种需要而篡改历史事实,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正面教育原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事实:历史大事,变幻多端,历史人物,忠奸同行,如何把握讲授的尺度,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考验。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把握正面教育原则,尽可能地弘扬正面人物对人类历史所作的贡献,使受教育者受到更积极的教育感受。
  (3)身教重于言教原则。再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那它的教育意义仍是非常微弱的。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该身教重于言传,身体力行,为受教育者做好表率,同时也为教育同行树立一个榜样。除此之外,还有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等等。
  了解了以上思想教育规律,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对历史不致产生空洞及抽象感,这是一个很有技巧的课堂艺术。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略举两例。譬如,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内容,平时学生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淡薄。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材中会提到几个著名的爱国将领的名字:谢晋元、姚子青等人,恰好这几名爱国将领都是梅州籍,上课期间让蕉岭和平远的同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让同学产生自豪感,另一方面觉得“爱国主义”这一话题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我们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3.延伸教材广度,发掘历史学科的德育素材。可能会有教师觉得,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确实很重要,也非常必要,但有时会苦于找不到相应的素材而作罢。笔者认为,不是教材中没有德育素材,而是教师平时缺乏一种发现的“眼睛”,同时平时也忽视了积累的“大脑”。所以,既然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授课期间适当延伸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平时注意收集德育素材也要养成一种习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生过那么多灿烂的文明和众多的道德榜样,我们只有正视它,并把它们更好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才能有更积极的竞争力。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我们也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有值得自豪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初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非常赞成‘老师下水’。还说:“语文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去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去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脚步”。这无疑是语文老师指导作文的宝贵经验之谈。  可是有些人认为,现在的作文选很多,不需要自己动手写作文。是叶老的话过时了呢,还是“只教不作”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认为有以下理由足以证明叶老的话对
期刊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也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只有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动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是学好政治课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学习思想政治课中引起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
期刊
高中英语新大纲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高考和社会的需要?下面本人就几年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感受谈一下有关这方面的几点看法。  一、开展课文阅读教学改革,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
期刊
摘要: 视力低下日益成为中小学生常见疾病之首,我国每年新增的近视患者就超过三千万,目前约有近四亿近视患者。为了了解小学生近视现状、发病原因及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对我校学生近视、身高、握笔情况及课桌、椅子高度等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学生近视的高发病率不仅与学业负担过重有关,更与不良握笔姿势、不协调桌椅等有关。  关键词:小学生、近视、身高、桌椅高度、握笔姿势。  眼睛是我们洞察世间万物,探索自
期刊
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许多工作岗位对于劳动者的英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级各类的英语水平测试也层出不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由“知之”到“好之”,再由“好之”发展成“乐之”呢?笔者认为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语境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是一个把自然语言运用的事实转换为知识,又把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高中生必须能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作为语文课程标准得以具体实施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品味语言”这个中心环节,引导学生由语言的感性习得出发,带动对作品内涵的具体领悟,人物命运遭际和丰富的心灵世界的深入体验,以及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把握,进而形成审美能力。  那么
期刊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那么怎样凸显老师的引导作用?当然离不开课堂提问,通过近些年的工作积累,笔者感受如下:   一、课堂提问应把握合理的适度和难度   首先,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要少而精。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能直插主旨的提问。提问时要切中要害。例如:两个等差数列相加时,下
期刊
所谓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或场合以任何可用感官作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态度、价值观。从体验中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最基本与自然的学习方式。所以,构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