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本文将历史学科特点和德育教育特点相结合,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教育提出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
我国在学校教育中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其中,精神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欣赏过去社会的成就:而道德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究对历史的不同诠释是如何反映不同的观点和价值的。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态度和价值观,使之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历史教育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
既然历史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如此大的功能,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学实践又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那应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工程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舆论的导向,所以转变观念不仅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事情,它还涉及众多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包括媒体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等等。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需要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培育与唤醒的,这只靠数理化生的学习训练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才能实现。
2.掌握教育规律,巧妙穿插德育教育。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首先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基本原则,才能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具体结合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思想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实事求是原则。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要求历史教育要还原历史原貌,不能人为地为了某种需要而篡改历史事实,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正面教育原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事实:历史大事,变幻多端,历史人物,忠奸同行,如何把握讲授的尺度,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考验。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把握正面教育原则,尽可能地弘扬正面人物对人类历史所作的贡献,使受教育者受到更积极的教育感受。
(3)身教重于言教原则。再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那它的教育意义仍是非常微弱的。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该身教重于言传,身体力行,为受教育者做好表率,同时也为教育同行树立一个榜样。除此之外,还有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等等。
了解了以上思想教育规律,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对历史不致产生空洞及抽象感,这是一个很有技巧的课堂艺术。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略举两例。譬如,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内容,平时学生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淡薄。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材中会提到几个著名的爱国将领的名字:谢晋元、姚子青等人,恰好这几名爱国将领都是梅州籍,上课期间让蕉岭和平远的同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让同学产生自豪感,另一方面觉得“爱国主义”这一话题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我们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3.延伸教材广度,发掘历史学科的德育素材。可能会有教师觉得,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确实很重要,也非常必要,但有时会苦于找不到相应的素材而作罢。笔者认为,不是教材中没有德育素材,而是教师平时缺乏一种发现的“眼睛”,同时平时也忽视了积累的“大脑”。所以,既然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授课期间适当延伸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平时注意收集德育素材也要养成一种习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生过那么多灿烂的文明和众多的道德榜样,我们只有正视它,并把它们更好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才能有更积极的竞争力。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我们也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有值得自豪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一、历史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
我国在学校教育中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其中,精神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欣赏过去社会的成就:而道德发展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究对历史的不同诠释是如何反映不同的观点和价值的。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态度和价值观,使之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到:“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历史教育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施
既然历史教育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如此大的功能,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及教学实践又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那应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工程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舆论的导向,所以转变观念不仅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事情,它还涉及众多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包括媒体宣传、教育主管部门、教师、家长,等等。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需要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培育与唤醒的,这只靠数理化生的学习训练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才能实现。
2.掌握教育规律,巧妙穿插德育教育。教育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首先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基本原则,才能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具体结合到历史学科的特点,思想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实事求是原则。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要求历史教育要还原历史原貌,不能人为地为了某种需要而篡改历史事实,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正面教育原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事实:历史大事,变幻多端,历史人物,忠奸同行,如何把握讲授的尺度,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考验。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把握正面教育原则,尽可能地弘扬正面人物对人类历史所作的贡献,使受教育者受到更积极的教育感受。
(3)身教重于言教原则。再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那它的教育意义仍是非常微弱的。作为承担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该身教重于言传,身体力行,为受教育者做好表率,同时也为教育同行树立一个榜样。除此之外,还有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等等。
了解了以上思想教育规律,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对历史不致产生空洞及抽象感,这是一个很有技巧的课堂艺术。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略举两例。譬如,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内容,平时学生觉得现在是和平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淡薄。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材中会提到几个著名的爱国将领的名字:谢晋元、姚子青等人,恰好这几名爱国将领都是梅州籍,上课期间让蕉岭和平远的同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让同学产生自豪感,另一方面觉得“爱国主义”这一话题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我们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3.延伸教材广度,发掘历史学科的德育素材。可能会有教师觉得,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确实很重要,也非常必要,但有时会苦于找不到相应的素材而作罢。笔者认为,不是教材中没有德育素材,而是教师平时缺乏一种发现的“眼睛”,同时平时也忽视了积累的“大脑”。所以,既然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授课期间适当延伸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平时注意收集德育素材也要养成一种习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产生过那么多灿烂的文明和众多的道德榜样,我们只有正视它,并把它们更好地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才能有更积极的竞争力。我们在脚踏实地的同时,我们也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有值得自豪的荣誉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