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晴远邀奇兰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om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茶有一种茶的味道,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喜好。有人喜欢绿茶的清香、有人迷恋红茶的甜醇味、有人偏爱乌龙茶的浓厚爽口、有人陶醉花茶的芬芳、有人对普洱茶那种深沉的韵味暗暗叫绝……而我则对于产自漳州平和的白芽奇兰茶情有独钟。
  钟情于白芽奇兰茶,主要是因我长居漳州,靠近白芽奇兰产区,情况熟悉,来源清楚,可以比较容易得到性价比好的白芽奇兰茶。加上我常犯胃寒,喝些传统熟火香型(也称浓香型)的白芽奇兰,便成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喜好。传统熟火香型的白芽奇兰茶既有红茶之甘醇,又有绿茶之清爽;既有观音之韵,又有岩茶之香;既有肉桂之味,又有单枞之甘。轻轻地抿上一口,先苦后甘,转而有丝丝的甜,余味绵长,舌间缠绕芬芳。那满嘴奇特的花香,满喉的回甘,足以让人难于忘怀。
  白芽奇兰是福建省优质乌龙茶的后起之秀,与一些名茶如龙井、铁观音、普洱、大红袍等相比。白芽奇兰起步较迟,知道的人并不多。前些年平和县的领导带着家乡产的白芽奇兰茶到北京做品牌宣传与推介时,与会嘉賓中竟有人发问:“茶名是不是多写了三个字?只听说福建有白茶,没听说有白芽奇兰茶呀!”
  白芽奇兰是什么茶,听听平和人讲的故事:相传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廿八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崎岭彭溪水井边时,发现有一株茶树,枝稠叶茂,其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不想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香气徐发,飘散出兰花的芬芳,抿上一口,满口清香,片刻即感清甘醇爽。因芽梢呈白绿色,带有奇特的兰花香气,故人们取名为白芽奇兰。
  白芽奇兰是什么茶,看看1993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鉴评时给出的评语:“外形紧实匀称,深绿油润,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清爽细腻,叶底红绿相映。总评:白芽奇兰茶品质优良,属青茶(也称乌龙茶)类中的优质产品。”
  白芽奇兰是什么茶,《中国茶叶》里介绍:白芽奇兰是从福建平和县地方茶树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成功的我国珍稀高香型乌龙茶新良种。白芽奇兰植株中等,分枝较密,叶形呈长椭圆,叶色深绿,叶尖渐尖,锯齿较锐密,叶片较厚,制乌龙茶品质优。1997年,在福建’97乌龙茶品质鉴评会上,获福建省名茶奖,并在白芽奇兰茶王拍卖会上,一盒500克白芽奇兰以18万元的价格被顾客买走,创1997年之前茶叶拍卖的最高价。历年来,白芽奇兰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成为乌龙茶的后起之秀。产品出口韩国、日本、非洲和我国港澳地区。
  其实不只是我,一些铁杆茶迷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托我选购一、二十斤这种浓香型的白芽奇兰茶。问他们:怎么只选白芽奇兰?他们的回答竟如此的雷同:喜欢喝,保存不需冷藏。
  如今白芽奇兰是福建省五大茶叶名品之一,以优势凸显、生态管理、文化厚重、品牌响亮等诸多的自身素质成为漳州茶的当家品种。白芽奇兰茶和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一起,构成福建茶叶“三足鼎立”格局,在海内外茶叶市场作为漳州茶“一号代表”,传递老漳州味。目前,漳州平和白芽奇兰茶种植面积已达12.5万亩,年产茶叶成品1.2万吨,茶叶年产值超过20亿元。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茶农走出大山,在外设立白芽奇兰专卖店、茶艺馆,使白芽奇兰在各地不断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佛是提倡“平常心”的专家,而能做到平常却是很不平常的事情。  如果人们对待极平常的事物时,就像是见到奇珍异宝一样,说明本应“平常”的东西已经出现了异常。  提出要坚决“依法治国”的口号时,我能够知道“依法治国”的珍贵,及坚持“依法治国”的困难重重。越把法治挂在嘴上,越说明法治的珍贵。喘不过气来的哮喘病人才会把平常的空气当作宝贝的。  用平常心对待人与事物也有讲究,就是要平等,不要反复无常。我曾在一
期刊
走在陌生的街道,唯独的熟悉竟然是来自天桥上卖艺人拉的二胡声。我伫立在天桥底端,听着一声声的孤独碰撞,那不是盲人阿炳的二胡声,我始终坚信,每个被拨动的弦都能飞出属于父亲的音符,虽然拉不出他的故事,仍可以让我想起他拉二胡的模样。那些故事是属于父亲的二胡。  父亲的二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兴许是个奢侈品。那时候的人会识字懂音律显得是如此难能可贵,更何况土生土长于一个贫困的小县城。我曾问过父亲,为何那个年
期刊
到中国作协雾灵山创作之家休假,一开头,就有点“误打误撞”的味道。我一直以为雾灵山创作之家在北京,接到正式通知才知道,是在北京与承德之间的河北兴隆县花果山庄,离北京还有100多公里。在网上查来查去,最后决定乘坐火车,一是火车转车的时间比飞机来得顺当从容一些,二是很久没有坐火车了,想回味一下睡卧铺的感觉。在火车上摇了几十个小时,到兴隆火车站下车的时候,便有人举着“雾灵山”的牌子,很热情地问,上雾灵山吗
期刊
闽南地区流传一个传说:当年漳浦人蔡新进京赴考路过九龙岭,遇一卖汤圆的老人出一上对“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要其应对。蔡新一时对不上,待他应考后重回家乡,看到六鳌海上夜间渔灯璀璨,才出现灵感对出“六鳌海上夜夜元宵”的下对。笔者对六鳌海上的渔火无幸神领,但对九龙江口早年的渔火,则是神领再三。  九龙江口海面是个天然的内海渔场,不但盛产包括银鱼、丁香鱼、凤尾鱼、比目鱼等各种内海鱼类和各种虾蟹,一些常年回游于外
期刊
那个玲珑的午后,阳光有些柔软,有些慵懒,寒假马上就要来,我的心情十分舒畅。最后一堂历史课了,马上要进行的是期末考试,学生一考完,意味着长假开始。上次课,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把漳州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拿出来讨论。我刚一进教室,就闻到淡淡的花香,孩子聊得正起劲,小蔡的声音尖细而高昂,他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我没有惊动他,停住脚步,原来他正在说“朱文公使飞瓦”的段子。几个同学显然
期刊
《第二次握手》是第一部感动我、也是永远感动我的一部文学作品。很多很多年过去了,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这样一位女性:绾着高高的发髻,标准的鹅蛋脸丹凤眼,身体高挑苗条,端庄高贵、美丽娴静、气质优雅、风度卓然。她静静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任凭世界如何日新月异,审美趣味如何改变,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她是最完美的女性,最圣洁高贵的女性,需要人们高山仰止的女性。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不知“四人帮”是否已被粉碎,
期刊
鼓乐齐奏,鞭炮震天,各种民间游艺,尽展风采。一群妇女不论老少均身围黑色长裙,手提扫把在游境队伍前作势清扫路尘。途经之处,挨家挨户张灯结彩,门前设立祭坛,供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祭品,点烛燃香,斟满酒水。这是岛尾村最为热闹的“五朝王醮”庆典。  王醮,亦称“做醮”,是岛美村自古以来就有的民间风俗。由于每五年才举行一次,因此俗称“五年王醮”。从建醮请王爷公入坛开始,到王爷公代天巡狩出巡,俗称“游境”,以至
期刊
走过去时,我暗暗算了自己的脚步:400步。哪有那么齐整的,我不信。走回来时,我一步一步地认真计算着,好了,401步。终于有了一步之差。回家后,我上网查阅了江东桥的资料,发现它始建于1214年,迄今刚好801年。天哪,这是巧合吗?还是冥冥中有什么契合?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郡守赵逖伯在这里连艘建造浮桥,开此处造桥。但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且经风雨摧损,疲于屡易。嘉定七年(121
期刊
张鸣骏,字赓阳,清顺治初年曾官至宣大巡按御史、江西道御史提督顺天学政,被“清初御史第一人”的李森先称誉为“谏臣、直臣”,是一位敢于进取、担当、忠諫的士大夫。  敢于进取的联捷进士  “族萃京元允卜三元及第,堂临天宝欣观万宝朝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的京元村,原名溪园社,明宣德五年(1430),漳州千年史上唯一的状元林震及第后为报答他降生地溪园社“张氏瞻依堂”及从小受外祖父培育之恩,奏准皇
期刊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漳州白云岩留下的对联,此联道出了朱熹的人生境界和追求。前总理温家宝在《讲真话 察实情》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副对联,意在告诉人们要有崇高精神追求,要像朱熹那样心忧天下,勇于担当,从容淡定,刚直不阿。  朱熹(1130—1200)别号紫阳夫子,谥“文”故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学集大成者,闽学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