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家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挣扎于破产边缘。
2009年7月15日,美国政府拒绝为CIT提供紧急援助,使CIT无法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面临破产危机,股票市值当日缩水75%。
一周前,美联储对该公司进行压力测试,发现其资金缺口高达40亿美元左右。
7月17日,标准普尔公司表示将在7月24日闭市后把CIT从其标普500指数中移除,替换为软件制造商Red Hat。
遭遇美国政府的闭门羹后,CIT开始了艰难的自救之路。
有媒体称,“一旦CIT破产,可能对仍在危机中挣扎的美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因为CIT是美国主要中小企业的商业贷款机构。
CIT成立于1908年,位列《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与《福布斯》榜排行前1000的企业中的80%有业务来往,更重要的是,CIT为美国近1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外界普遍担心,CIT如果破产可能将使中小企业失去资金来源,导致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并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
19日,CIT与债权人马不停蹄的磋商带来转机。CIT接受来自于债权人条件苛刻的30亿美元援助资金,暂时渡过难关。条件是CIT将向债权人支付全部融资的5%作为协议签署费用,并且其支付的年利息率高达13%,这比三个月期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息高出25倍以上。受此利好消息影响,CIT股价在第二天开市前即暴涨101%。
然而,仅仅两天之后的21日,CIT又发布警告称,预计二季度亏损15亿美元。为获得更多资金应对危机,CIT推出对部分债券的现金回购要约,并于24日修改其中条款,以鼓励更多的债券持有人尽早出售手中的债券。回购要约能否成功,是CIT最终能否避免破产的关键。
CIT的股价也像过山车一般再次应声跌落。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道格拉斯·埃利奥特 这(政府拒绝再次向CIT提供援助)是求衡之举。政策制定者们一直担心政府的紧急援助会引发道德风险。而与此同时,他们又仍在努力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沃伦·巴菲特 CIT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原材料”,也就是钱,使他们付出了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现在其他银行都可以以很低的利息吸收存款,相比之下CIT付出的就太多了。
CreditSights分析师亚当·斯蒂尔我们认为,该集团需要40亿美元到60亿美元的资金,如此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将使得外部融资望而却步。虽然CIT集团有可能获得援助性的融资,但债权人审慎注资的态度仍将令其面临破产的风险。
《财富》 CIT自诩是连接华尔街与大众的桥梁,而这座桥梁正在出现裂缝。去年11月,CIT仍然是为数不多的能向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流动性的机构之一。但是,CIT现在似乎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竞争力》CIT的情况与美国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服务中小企业,针对实体,引发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不大,与美国政府显得非亲非故,不像后者,业务针对花旗等大银行,一倒闭必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因此美国政府敢于对CIT坐视不管,却一定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拼死相救。
野管家杰弗里·皮克
如果说美国政府将CIT视为野孩子,不予拯救,那杰弗里·皮克就称得上野管家。他2003年加入CIT,自2004年起担任CIT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曾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和美林银行高管。据称,在到任CIT时,皮克就开始批评CIT的企业文化,认为CIT的经营策略过于保守。上任之后,他用强硬手段聘任了上百名新的销售人员,并转向激进的策略,认为此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创新正是赚大钱的好时机,因此不计成本地扩张业务,尤其是大胆踏入风险极高的次级抵押贷款和学生贷款业务。皮克也是推动CIT从贷款银行向投资银行转型的推手,CIT的2007年年报中显示,皮克收购了一家小型的兼并重组公司,开始涉足杠杆信贷领域。此外,CIT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资本市场,而不是存款,这使得公司一直承受着高昂的资金成本,作为管理者,杰弗里·皮克也备受批评。
2009年7月15日,美国政府拒绝为CIT提供紧急援助,使CIT无法偿还即将到期的债务,面临破产危机,股票市值当日缩水75%。
一周前,美联储对该公司进行压力测试,发现其资金缺口高达40亿美元左右。
7月17日,标准普尔公司表示将在7月24日闭市后把CIT从其标普500指数中移除,替换为软件制造商Red Hat。
遭遇美国政府的闭门羹后,CIT开始了艰难的自救之路。
有媒体称,“一旦CIT破产,可能对仍在危机中挣扎的美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因为CIT是美国主要中小企业的商业贷款机构。
CIT成立于1908年,位列《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与《福布斯》榜排行前1000的企业中的80%有业务来往,更重要的是,CIT为美国近1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外界普遍担心,CIT如果破产可能将使中小企业失去资金来源,导致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并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
19日,CIT与债权人马不停蹄的磋商带来转机。CIT接受来自于债权人条件苛刻的30亿美元援助资金,暂时渡过难关。条件是CIT将向债权人支付全部融资的5%作为协议签署费用,并且其支付的年利息率高达13%,这比三个月期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息高出25倍以上。受此利好消息影响,CIT股价在第二天开市前即暴涨101%。
然而,仅仅两天之后的21日,CIT又发布警告称,预计二季度亏损15亿美元。为获得更多资金应对危机,CIT推出对部分债券的现金回购要约,并于24日修改其中条款,以鼓励更多的债券持有人尽早出售手中的债券。回购要约能否成功,是CIT最终能否避免破产的关键。
CIT的股价也像过山车一般再次应声跌落。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道格拉斯·埃利奥特 这(政府拒绝再次向CIT提供援助)是求衡之举。政策制定者们一直担心政府的紧急援助会引发道德风险。而与此同时,他们又仍在努力恢复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沃伦·巴菲特 CIT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原材料”,也就是钱,使他们付出了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现在其他银行都可以以很低的利息吸收存款,相比之下CIT付出的就太多了。
CreditSights分析师亚当·斯蒂尔我们认为,该集团需要40亿美元到60亿美元的资金,如此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将使得外部融资望而却步。虽然CIT集团有可能获得援助性的融资,但债权人审慎注资的态度仍将令其面临破产的风险。
《财富》 CIT自诩是连接华尔街与大众的桥梁,而这座桥梁正在出现裂缝。去年11月,CIT仍然是为数不多的能向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流动性的机构之一。但是,CIT现在似乎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竞争力》CIT的情况与美国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服务中小企业,针对实体,引发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不大,与美国政府显得非亲非故,不像后者,业务针对花旗等大银行,一倒闭必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因此美国政府敢于对CIT坐视不管,却一定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拼死相救。
野管家杰弗里·皮克
如果说美国政府将CIT视为野孩子,不予拯救,那杰弗里·皮克就称得上野管家。他2003年加入CIT,自2004年起担任CIT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曾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和美林银行高管。据称,在到任CIT时,皮克就开始批评CIT的企业文化,认为CIT的经营策略过于保守。上任之后,他用强硬手段聘任了上百名新的销售人员,并转向激进的策略,认为此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和金融创新正是赚大钱的好时机,因此不计成本地扩张业务,尤其是大胆踏入风险极高的次级抵押贷款和学生贷款业务。皮克也是推动CIT从贷款银行向投资银行转型的推手,CIT的2007年年报中显示,皮克收购了一家小型的兼并重组公司,开始涉足杠杆信贷领域。此外,CIT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资本市场,而不是存款,这使得公司一直承受着高昂的资金成本,作为管理者,杰弗里·皮克也备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