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关键能力,打造优质生活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Dominique Simone Rychen
  [美]Laura Hersh Salganik
  滕梅芳 盛群力 编译
  
  [摘要] 关键能力是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之集合,是一种通用能力或横向能力,从而使得每个人具有追求完美人生的热忱,以积极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进步的本领和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充分就业的表现。关键能力框架的核心是“个体的自我认识能力”,表明其心智成熟、道德完善,勇于为自我学习和行动负责。
  [关键词] 关键能力;反思性思考和行动;可持续发展
  
  2000年3月,欧盟理事会里斯本会议为欧盟制定了一项战略性目标:要把欧洲建设成“世界上最富竞争活力的知识经济体,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确保社会更加融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欧盟教育与培训体制需要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提高就业标准和质量,其主要措施是聚焦新能力。具体来说,欧盟理事会里斯本会议号召在欧洲范围内提供贯穿于终身学习的“新基础能力”框架。这个框架应该覆盖信息与传播技术(ICT)、技术文化、外语、创业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2004年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对关键能力提出了指导意见,主张每个人应该能获取关键能力,未来学习成功都取决于关键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以下简称为OECD)对关键能力的探讨及其特色。1997 至2002年OECD实施了大规模的跨国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名称为《能力的界定与遴选: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该计划由瑞士联邦统计办公室(The Swiss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主持,并与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及加拿大统计局合作进行,DeSeCo的项目主管为瑞士联邦统计办公室资深官员 Dominique Simone Rychen。另一位主导研究者是Laura Hersh Salganik。
  经合组织的DeSeCo项目组把关键能力视作个人生活成功、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条件。对“关键能力”的完整定义如下:
  关键能力是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之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学习者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的关键能力,并且在后续的终身学习中继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关键能力被定义为通用能力或横向能力(generic or transversal competence),重在实现迁移,因此它可应用于多种情境之中。关键能力可以发挥多样化的功能,即可以用来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完成有差异的任务。关键能力是个人在生活、工作及继续学习中赢得良好表现的先决条件。
  有必要说明:我们不仅要搞清楚知识社会需要何种关键能力,也要搞清楚关键能力由何组成。而且,我们应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考察关键能力框架,即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能力,而且还要在毕生当中继续学习、更新和保持这些能力。
  关键能力框架要应用于终身学习的全部教育与训练之中,对国民教育和培训体制来说,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一种倾向越来越突出:从“外显知识”向学习者个人能力及社会能力中内含的“默会知识”转换。
  2.在成人教育与培训中,从“补偿”教育(包括读写能力和运算能力等“基本能力”)向中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职业的持续发展。
  3.对融入社会主流有困难的特殊群体,包括移民、少数民族、接受教育能力较差以及生活在偏远地区等人给予切实的帮助。
  4.并非所有学习者都能顺利具备关键能力,应该向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发挥自身潜力以实现学习目标。这意味着,对有特殊教育需求学习者的教育,应该采用以能力框架为基础的区别化、个性化学习计划。
  考虑到上述挑战及国际化发展趋势,OECD关键能力项目组对“什么是关键能力”作出了比较充分的调研和讨论。本文介绍的是关键能力的八个领域和三大类别。
  
  一、关键能力的八个领域
  (一)母语交流能力
  母语交流是指能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听说读写)来表达和解释思想、情感和事实,可以在教育与培训、工作场所、家庭和休闲等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恰当的语言互动。
  1.母语交流知识
  ◇具备扎实的基础词汇、基本语法和时态变化等语言用法知识 。
  ◇了解各种类型的口头互动(谈话、采访、辩论等等)及不同风格口语的主要特点。
  ◇理解交流的派生语言学特征(声音特征、面部表情和姿势体系)。
  ◇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童话故事、神话、传奇和诗歌、抒情诗、戏剧、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及其主要特色,还有各类非文学文本(简历、申请表、报告、社论、散文、演讲等)及其主要特色。
  ◇理解书面语言主要特色(正式、非正式、科学性、报道性、通俗文本等)。
  ◇了解不同地理、社会和交流环境下的语言和交流形式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母语交流技能
  ◇能以书面或口头因不同目的而理解或使别人理解各种信息。交流能力是指,能倾听和理解各种口头信息,并进行简明而清楚的表达。也包括监控自己能否成功获取信息、能否发起、维持和结束谈话。
  ◇能阅读与理解不同文本,实现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为了获取信息、学习本领或愉悦身心),在不同的文本类型中应用适当的策略。
  ◇能为不同目的而写作不同类型文本,监控写作过程(从起草到改错)。
  ◇在学习中能搜索、收集和处理书面信息、数据和概念,并用系统的方式整理知识。在听说读写中能区别相关信息与无关信息。
  ◇能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阐明个人观点,同时全面考虑他人观点。
  ◇会使用各种帮助手段(例如,笔记和图示图表等)。能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来生成、呈现或理解复杂文本(演讲、谈话、指导意见、访谈和讨论等)。
  3.母语交流态度
  ◇培养对母语的积极态度,把它当作是个人和文化财富的潜在资源。
  ◇用开放的观念来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其进行建设性和批判性对话。
  ◇在公众场合讲话时充满信心。
  ◇在使用单词或短语时并不限于正确,同时还要追求表达的美感。
  ◇培养喜爱文学的态度。
  ◇发展对跨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度。
  (二)外语交流能力
  外语交流能力大部分技能与母语交流技能相同:它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或需求,在工作、家庭、休闲、教育与培训等社会背景下,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听说读写)来理解、表达和解释思想、情感及事实的能力。外语交流能力也要求具备跨文化间理解的能力。听说读写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传统下外语的精通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1.外语交流知识
  ◇了解词汇与常用语法、语调和发音。
  ◇了解各类口头表达方式(如:面对面交谈、电话聊天、访谈等)。
  ◇了解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区别(如,短篇小说、诗歌、报纸、期刊、网页、说明书、书信、短篇报告等)。
  ◇理解口头和书面语言中不同风格和体裁的主要特色(正式、非正式、报道性、通俗性等文章)。
  ◇了解社会习俗和文化多样性,不同地理、社会和交流环境中的语言变化。
  2.外语交流技能
  ◇能倾听和理解口头信息(熟悉的主题、个人敢兴趣的话题或与日常生活相关话题)。
  ◇能发起、维持和总结谈论熟悉的、与个人兴趣或生活相关的话题。
  ◇能阅读和理解非专业书面文本,或熟悉特定领域的专业文本,能写作适用不同目的的各类文本。
  ◇适当使用帮助(例如:笔记、图示图表)来理解或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例如:对话、说明书、访谈、演讲等)。
  ◇能发起和维持一定的自主学习语言活动。
  3.外语交流态度
  ◇能细致感受文化差异和拒绝文化定势。
  ◇对各种语言感兴趣并好奇(包括周边地区语言、区域语言、少数民族或古代语言、符号语言)以及能开展跨文化交流。
  (三)数学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
  最基础的数学能力指,能借助心算和笔算手段,运用基本数学运算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深层的数学能力包括:能够且愿意来使用数学思维模型(逻辑和空间思维),以及解释和描述现实中各种数学应用(方程式、模型、构造图、图表)。重点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活动本身的意义而不是简单操练知识。科学能力是指使用现有知识和方法论来解释自然界的能力和意愿。技术能力则是综合理解和运用现有知识与方法论以改造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求。
  1.数学和科技知识
  ◇正确理解数字和测量,能在日常生活广泛使用这些知识。它包括基本的计算方法及正确理解图表、方程式、统计表格等基本数学形式。
  ◇正确理解数学术语与概念,包括最常用的几何和代数相关定理。
  ◇理解各类问题,用数学来寻找答案。
  ◇了解自然界、技术界及技术产品与技术过程的基本原理。
  ◇理解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包括科学进步(如,药品)、社会(价值观、道德问题)、文化(例如多媒体)、或者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2.数学和科技技能
  ◇能使用数学能力基本要素,如:加减;乘除;百分比和比率;度量衡。
  ◇家庭理财(平衡收支、提前计划、储蓄)。
  ◇购物(比较价格、理解度量衡标准、货币价值)。
  ◇旅行和休闲(能计算旅行时间与距离、比较汇率和价格)。
  ◇能跟上和评价他人提出的观点是否有合理逻辑,揭示论证(特别是证明)中包含的基本观念。
  ◇能处理数学符号和方程式,解码和解释数学语言,理解数学表达与自然语言的关系。能用数学知识进行各种交流。
  ◇能用数学来思考和推理(掌握思维的数学模式:概括和归纳相关数学问题和模型,即分析和构造模型,通过使用现有模型来解决问题)。
  ◇能理解和使用(解码、解释和区分)不同表征类型的数学对象、现象和情境,并能在各种数学表征之间做出选择和转换。
  ◇能批判性思考,区别各类的数学陈述(如主张与假设);理解数学证明及给定概念的范围和限制条件。
  ◇能使用各种帮助手段和工具(包括信息技术)。
  ◇能使用和操作技术工具/仪器,能用科学数据和科学观察来达成目标或得出结论。
  ◇能把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能交流不同的结论和推导过程。
  3.数学和科技态度
  ◇准备克服“数字恐惧症”。
  ◇愿意使用数字计算来解决日常问题。
  ◇将数学思维作为寻求真知灼见的重要途径。
  ◇愿意探寻支持自己论断的推理过程。
  ◇愿意依据推理或证明是否可靠来接受或拒绝他人的观点。
  ◇对科学技术保持好奇心,以及对诸如科技是否导致更加安全与人道的社会等问题有独特见解。
  ◇对使用事实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意识到需要用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
  ◇愿意获取科学知识、对科学本身及科技职业感兴趣。
  (四)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能力是指:自信而批判性性使用信息/社会/技术(IST)来工作、休闲和交流。这些能力与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能、娴熟的交流技巧有关。最基础的信息传播能力指,用多媒体技术来检索、评估、存储、生成、展示和交换信息,使用互联网来进行交流。
  1.数字化知识
  ◇理解包括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信息存储、信息管理等常见计算机应用程序。
  ◇了解在互联网上大量使用电子媒体(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及其他网络工具等),并知道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差异。
  ◇理解信息/社会/技术的潜在影响力,以支持个人自我实现、社会融合和充分就业能力方面的创新。
  ◇大体能把握获取信息的可靠程度和正确度(便利程度和可接受程度),了解在运用信息/社会/技术开展互动时需要尊重道德伦理原则。
  2.数字化技能
  ◇能搜索、收集和处理(诸如创造、组织、区分信息,能辨别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拟等关系)电子信息、数据和概念,并能系统地使用。
  ◇能使用适当的帮助(呈现和图示图表)来生成、展示或理解复杂的信息。
  ◇能评估和搜索网址及使用论坛和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功能。
  ◇能在家庭、休闲和工作等不同情境下使用信息/社会/技术来批判性思考和进行创新。
  3.数字化态度
  ◇能运用信息/社会/技术自主工作及开展团队合作;能批判性和反思性评估所获取的信息。
  ◇负责地使用互联网,态度积极和注重性能安全可靠,尊重个人隐私和文化差异。
  ◇有兴趣通过在社区和网络中使用信息/社会/技术来扩大文化、社会交往和职业视野。
  (五)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的能力包括在个体或团队情境中组织和协调个人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了有效管理个人时间、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善于处理不同的程序性事件,评价和吸收新知识,并把新知识及技能应用到家庭、工作、教育与培训等各种情境的能力。更广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对落实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颇有价值。
  1.学会学习知识
  ◇了解个人偏好的学习方法及个人技能和资质的优势与不足。
  ◇善于把握教育与培训的各种机会,以及在教育与培训中做出不同决策会怎样导致不同的职业发展。
  2.学会学习技能
  ◇总体上有效自我管理个人学习和职业生涯。在学习中能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保持自律和毅力及进行信息管理。
  ◇能缩短或延长学习时限。
  ◇能批判性思考学习的对象和目的。
  ◇能以合适的方式(语调、手势、模仿等)来进行口头交流,理解和生成各种多媒体信息(书面或口头语言、声音、音乐等)进行学习交流。
  3.学会学习态度
  ◇具有超越自我发展潜能的自我概念,以及深信能够取得成功的自我动机。
  ◇学而不厌,积极进取。
  ◇适应性和灵活性强。
  (六)人际交往和履行公民职责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掌握必备的行为,使个人能以有效和建设性的方式来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彼此间冲突。人际交往能力是群体中人与人有效互动的基础,可应用于公共与私人领域。
  履行公民职责能力的范围比人际关系能力的范围要广,因为它们存在于社会交往关系层面。它是指个人积极参与公民生活的各种能力。
  1.人际交往和履行公民职责知识
  ◇理解不同社会中普遍接受或倡导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了解个人、群体、社会和文化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了解个人及家庭保持健康、卫生、营养的方法。
  ◇理解欧洲社会和其他社会中跨文化现象。
  ◇了解公民权利、本国宪法、政府权限。
  ◇理解地方、区域、国家、欧洲及国际层次的机构(包括欧盟的政治经济角色)在制定相关政策中的角色和责任。
  ◇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主要职能、了解政党运作。
  ◇理解民主、公民身份、国际条约等概念及其表达方式(包括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和欧盟条约)。
  ◇了解所在国、欧洲及世界主要历史事件、发展趋势、变革因素,了解欧洲及周边地区的现状。
  ◇了解欧洲和世界的移民及少数民族。
  2.人际交往和履行公民职责技能
  ◇能在不同社会情景下建设性交流(体谅别人的观点和行为;对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意识)。
  ◇对他人抱有信心和善于发挥移情理解。
  ◇能建设性地表达个人所遭受的挫折(控制攻击性、暴力倾向或自我破坏性行为)。
  ◇能把工作与生活适当分离,防止将职业冲突转移到个人生活中。
  ◇理解欧洲和其他国家中的民族文化认同,理解彼此认同所带来多样化的益处,并以其丰富个人的阅历。
  ◇善于协商妥协。
  ◇参与社区活动、参与所在国及欧洲的决策制定过程,在选举中参与投票。
  ◇能关心帮助解决问题,影响当地社区或更大范围以彰显团结。
  ◇能与公共机构有效互动。
  ◇能从欧盟提供的机会中获益。
  ◇掌握所在国的语言。
  3.人际交往和履行公民职责技能态度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愿意克服定势与偏见。
  ◇善于妥协。
  ◇诚实守信。
  ◇拥有对地方、所在国、欧盟及世界的归属感。
  ◇愿意参与各层次民主决策。
  ◇自愿参与公民活动,支持社会多样化和社会融合。
  ◇愿意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隐私,抵制反社会行为。
  ◇接受人权和平等观念是团结的基础,对现代欧洲社会的民主体制担负起责任;主张男女平等。
  ◇欣赏、理解不同宗教或种族的价值体系差异。
  ◇批判性接受大众传媒的信息。
  (七)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中有主动与被动两种因素:它既有积极重塑自我的倾向,也包括赞赏、支持和适应外部革新。创业能力要求个人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拓宽战略视野,善于设定目标并积极予以实现,不断激励自己去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1.创业知识
  ◇知道如何积极把握机会参加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活、职业和专业活动。
  2.创业技能
  ◇能计划、组织、分析、交流、实施、汇报、评价和记录。
  ◇能开发和实施项目。
  ◇能以团队成员身份与人协作。
  ◇能了解个人的优势与不足。
  ◇能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变化。
  ◇能在合适条件下评估和承担风险。
  3.创业态度
  ◇创意多多,锐意进取。
  ◇对变革和创新抱积极态度。
  ◇愿意在家庭、工作和社区中表现各种创业能力。
  (八)文化表达能力
  “文化表达”能力指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包括音乐、肢体表达、文学和造型艺术)创造性地表达观念、经验和感情。
  1.文化表达知识
  大体了解作为人类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文化作品,包括大众文化。
  ◇了解所在国和欧洲文化传统,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了解欧洲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
  ◇了解大众鉴赏情趣的演变及美学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2.文化表达技能
  ◇能借助与个人的天赋相一致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自我才能。
  ◇能欣赏艺术作品及广义的文化表演。
  ◇能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创新观点。
  ◇能把握和实现文化活动中的经济机会。
  3.文化表达态度
  ◇对文化表达的多样性持开放态度。
  ◇愿意通过艺术上自我表达和对文化生活的持续兴趣来培养审美能力。
  ◇欣赏认同感,尊重多样化。
  
  二、关键能力的三大类别
  DeSeCo项目概念框架将关键能力分成三大类(参见图1)。首先,个人需要能使用大量的工具来有效与环境互动:既要有信息技术等物理互动,也要有语言等社会文化互动。个人需要充分掌握此类工具来实现自身目标——最终实现使用交互工具(use tools interactively)。第二,在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中,个人将会将会遇到各种背景的人,并与其竞争,所以在异质群体中协调沟通的能力(interact in heterogeneous groups)很重要。第三,个人需要管理自己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并可以自主地行动(act autonomously)。
  每种能力类型都有其着重点,并且相互联系,三者共同组成确认和映射关键能力的基础。个人反思性行为是本能力框架的核心内容。反思不仅只是例行公事的能力,更是积极应对变化,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图1 关键能力的三大类型
  
  (一)第一大类能力:使用交互工具
  全球经济和信息社会对社会及职业期待要求个人掌握语言、信息以及计算机之类的物理工具等社会文化工具,来实现与知识互动。
  使用交互工具不只是接触工具,了解如何阅读文本,使用软件等技术技能。还需要个人来创造和刷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个人熟悉工具,并理解工具如何改变个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及个人如何用工具来完成更广泛的目标。从在这个意义来看,工具不只是被动的中介,同时也是个人与环境积极对话的手段。
  个人通过认知工具、社会文化工具和物理工具来改造世界,对世界的改造反过来也塑造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增长了自身能力,可以来更好地应对世界转变和社会长期挑战。交互使用工具增加了个人认识世界的视界和联系世界的方式。
  目前的国际评价主要有PISA (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估,www.pisa.oecd.org)和ALL (成人读写能力和生活技能调查, www.ets.org/all),它们都由加拿大统计部门来操作,为关键能力在个人与书面文本等工具互动中的显著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1.使用语言、符号及文本
  这种关键能力关注在多情境下口头和书面语言技能、计算能力及其他数学技能的有效使用。它是社会正常运作充分就业及与他人有效对话的必要工具。“交流能力”或“读写能力”等术语都涉及该关键能力。PISA中的读写能力和数学能力就是指该关键能力。
  2.使用知识与信息
  当今社会中服务行业和信息传播部门的角色日益重要,知识管理已处于核心地位,所以,人们必须能交互使用信息和知识。
  这种关键能力要求个人反思信息本身的性质,也就是透彻理解信息给技术结构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带来的冲击有多大。信息能力是理解不同选择、形成各种观点、做出多样决定和采取负责行为的基础。
  使用知识和信息要求个人能够:
  ◇认识和确定未知内容;
  ◇识别、寻找和调用适当的信息来源(包括整合网络知识和信息);
  ◇评价信息的质量、适当性、价值及来源;
  ◇组织知识和信息。
  这种关键能力的实例就是2006年PISA评估调查所采用的能力框架中所涉及的科学能力。该项评估了解学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活力大小,包括了学生对科学问题报有多大兴趣,不仅仅限于认知能力本身的完善。
  3.使用交互技术
  技术革新对个人工作岗位内外都提出了新要求,技术进步给个人提供了各种各样新的机会,可以使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来更有效地满足自身需求。
  使用交互技术要求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采取新的方式使用技术。信息与传播技术在改变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通过降低工作地点重要性)、接触信息的方式(通过大量信息资源随手可得)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式(通过改善各国人民间的联系网络)都大有潜力可挖。个人要利用这种潜力,就必须超越简单地使用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基本技能,掌握更高水平的能力。
  如果用户理解技术的特性及对其潜能进行反思,那么就可以达到交互使用技术工具的境界。最重要的是,个人需要将技术工具的潜能与周围环境及目标相联系。第一步是把技术整合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只有先熟悉了技术之后,才有可能延伸技术的使用范围。
  (二)第二大类能力:异质群体中协调沟通的能力
  人们一生都离不开与人相处,与邻为伴,以便在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层面能够生存立足,同时也获得社会认同。随着社会变得分散化和多样化,调控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这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也是为了构建新的合作形式。
  随着现有的社会实体联系日益减弱以及新人际网络逐渐形成,构建社会资本也很重要。未来社会的潜在不平等可能会源自不同群体的社会资本差异。
  该类型下的关键能力要求个人与他人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这种能力强调“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跨文化能力”、或“软技能”等术语。
  1.与人和谐相处
  该关键能力要求个人发起、保持和管理与熟人、同事、服务对象等群体的人际关系。公司等经济体越来越看重“情商”,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使社会和谐,而且还能实现经济跨越发展。这种能力强调:为了创造友好、包容和繁荣的社会环境,个人要能尊重、欣赏他人的价值观、信仰、文化以及历史。
  与人和谐相处要求具备:
  ◇善于移情理解——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来理解其处境,这会帮助你学会自我反思,从而认识到原本自以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和信仰,并不一定也要苛求别人保持认同。
  ◇有效调控情感——有自我意识,能合理解释个人的情感和动机状态,同时对别人的情感和动机也能细致体察。
  2.合作
  现今社会的许多要求和目标并不能由个人单枪匹马来完成,只能依靠众人同心协力去打拼。所以,荣辱与共型的横向联系就日益可见,诸如工作团队、选民小组、管理协会、政党组织或工会团体等层出不穷。
  合作要求每个人具备一些基本的品质。每个人能信守其对群体的承诺,处理好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优先关系,必须能分享权力并支持他人。这种能力的具体含义包括:
  ◇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并倾听他人想法;
  ◇容忍彼此之间各持己见,遵守一定的议程来达成一致;
  ◇善于与人协作结盟;
  ◇善于与人协商妥协;
  ◇善于在综合考虑各种意见后做出决定。
  3.管理和解决冲突
  冲突存在于家庭、工作场所、大型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等各个方面。冲突是社会现实的一部分,是处理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内核。当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因为需求、利益、目标或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冲突就会发生。
  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关键是要认识到,冲突是一个可控制的过程,不要去试图消灭冲突。解决冲突时要求个人学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求,保证冲突双方从解决方案中能实现双赢。
  参与冲突管理和解决所需要的具体要求包括:
  ◇分析利益攸关的事务及利益(例如:权力主导、业绩认可、工作分配和权利平等),冲突的根源以及各方的观点,并认识到冲突各方处境差异;
  ◇寻找双方观点相同及相左的内容;
  ◇重新界定问题;
  ◇对需要优先解决的需求和目标进行排序,了解各方在何种方式下愿意妥协。
  (三)第三大类能力:自主行动
  自主行动不意味着在脱离社会的情况下去莽撞行事。恰恰相反,自主行动要求个人能意识到环境、社会变革和个人的角色及其愿望所起到的作用。它要求个人以有意义和负责任的方式,通过控制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来实现自身生活的幸福美满。
  为了有效参与社会发展,在工作场所、家庭等社会生活不同圈子中发挥作用,个体就必须自主行动。这是因为个人需要独立发展自我认同,做出自己选择,不能随波逐流。因此,这就要求个人反思自身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自主行动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位置没有像传统社会那样清晰界定。个人需要创造自我认同,以体现生活意义,并证明其如何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这种能力的含义我们不妨用人与岗位适配来见其一斑。当今工作中很少有人能在一个岗位或者职业部门终其一生 。
  总之,自主要求人们对未来的发展有明确的认识,并周密考虑生存环境、社会变革、个人角色及其意愿等因素。这需要掌握正确的自我概念,善于将需求和意愿转变为决定、选择和行动。
  1.统揽全局,扎实行动
  这种能力要求个人善于理解和思考每一项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即要求个人考虑自身与社会总体要求、社会机构与经济实体以及历史事件的关联方式。每一个需要了解自身的行动和决策与社会大背景是否吻合。
  这种能力要求个人:
  ◇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了解社会运作的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理解体系的结构、文化、实践、规则、预期、个人角色等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不成文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社会礼仪及其他协议等等。
  ◇识别行动的直接和间接结果;
  ◇通过思考个人本身及共同目标规范的关系所可能带来的潜在后果,来选择不同的行动路线。
  2.形成人生规划,把握发展机遇
  这种能力引入了项目管理概念。它要求个人把人生视为有组织的历程,人们在变化环境中实现人生意义和目的,人生通常有多个不同的经历阶段。
  这种能力要求个体对未来充满预期,不仅对生活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切实可行的现实条件制约前提下的。例如,每一个人都必须能做到:
  ◇把握每一个发展机遇,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鉴别和评估自己可以调用的资源及其所需要的资源(如:时间和金钱);
  ◇对行动的轻重缓急做出排序并进一步澄清目标;
  ◇协调实现不同目标所需的多种资源;
  ◇汲取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积极面对未来实现成功;
  ◇监控行动进展,依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必要调整。
  3.确保权利、利益、权限和需求
  这种能力在从涉及法律事务到个人具体利益等各种情况中都很重要。尽管许多权利和需求是建立在法律或合同的基础之上,并受法律或合同的保护,但是最终还是要由个人来识别和评估自身(及他人)的权利、需求以及利益,并由个人来主动申明和保护。
  一方面,这种能力与自我导向的权利和需求有关系,另一方面,它也与作为集体的成员的个人权利和需求有关(如:主动参与民主活动、介入地方及国家政治进程)。这种能力要求:
  ◇理解个人利益(例如在大选中);
  ◇知道某一个案例所参照的书面规则和原理;
  ◇公开申明以满足公认的需求和权利;
  ◇提出解决方法或寻找替代方案。
  
  三、关键能力的特色分析
  关键能力框架是在欧洲范围内的首次尝试,它把知识社会中个人成功、社会和谐及就业问题所需的关键能力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政策制定者和为终身学习提供学习机会的负责人提供“参照工具”,允许他们选择合适的能力框架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关键能力的构思体现了以下一些特色。
  1.需求导向,三种资本
  关键能力需要应对的是这样一个世界:
  ◇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个人不是一次性学会技术,而是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技术革新。
  ◇多样化和区域化的社会。因而要求不同个体之间彼此交往接触。
  ◇全球化带动了相互依赖新格局。许多行为既是彼此之间影响所需要的(诸如经济竞争等),也是这种影响所种下的苦果(诸如生态污染等),并非一地一国所能左右的。
  关键能力并不是随意决定需要什么样的个人品质和认知技能,而是要精心考虑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良好运作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今天社会对未来的公民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们要从构成关键能力的核心概念来寻找这一答案。这种需求导向的方法旨在查明:为了在社会中安身立命,每个人需要什么样的才能品质?怎样才能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能够长久拥有?需要何种品性来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关键能力就是这样一剂良药妙方重要因素。人们拥有关键能力可以主动改造世界,而不是被动应对世界变化。因而,关键能力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有关,同时也受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特性所影响。
   “关键能力”是技能、知识、资质和态度乃至性向的综合,也包括学习能力。“关键能力”在以下三方面中都很重要:(1)毕生中自我实现和发展(文化资本):关键能力应使人们乐于追求人生的目标,它由个人兴趣、热忱和持续学习的愿望来推动;(2)积极公民身份和社会和谐(社会交往资本):关键能力应使每个人以积极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进步;(3)就业能力(人力资本):每个人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良好工作的能力。
  2.立足个体,辐射集体
  关键能力框架是主要是针对指个人能力,而不是组织或群体的集体能力。个人需要利用关键能力,来适应不断变换的相互依赖复杂世界。但是,综合的个人能力也影响个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既然能力可以帮助实现集体目标,那么,关键能力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就应该建立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所以,能力框架总体上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共同价值观之上。经合组织中所有国家都认为:民主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共同价值观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力,但同样要尊重他人,为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能力框架中应该反映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彼此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关键能力既承认个人的自主发展,也欣赏个人与他人的良性互动。
  3.用途广泛,面向全体
  关键能力是指那些有特定价值观的能力,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而且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选择应满足下列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最近的研究强化了该观点,即人力资本不仅在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更佳的个人效益及社会效益,诸如身体健康、福利完善、家庭和睦、政治开明和社会参与热忱高等。
  第二个条件是,能力应该可以在多种情境下产生效益,这意味着,关键能力可以应用到多种生活领域。这样,需要关键能力所聚焦的领域不仅是劳动力市场,也包括人际交往关系、政治参与等方面。只有这样一类“横向综合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ies)才可以被称之为关键能力。
  第三个条件是,关键能力应该适用于所有人。那些只作用于特定的才智、职业或社会阶层的能力并不能作为关键能力来对待。重点要放在每个人都渴望发展和保持横向综合能力上。
  4.打好基础,终身培育
  关键能力框架中的各种能力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因此关键能力框架为学校教育评价及成人能力评价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终身学习的概念核心是:最初的学校教育并不能提供人生发展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因为:
  ◇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和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可能获取或失去部分能力;
  ◇由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变,个人的要求在整个一生中是会不断变化的;
  ◇发展心理学认为:能力的发展不会止于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会在成人阶段继续完善。特别是:能力框架核心——反思性行动能力是在身心成熟时才逐渐完善起来的。意识到这一点对教育及评估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具体能力之间联系存在于任何情况中,个人一般会同时采用多种能力。事实上,个人在任何情境中或实现任何目标都会是采用多种能力,并且场合不同,使用的能力组合也会不同。
  人们生活在不同情境中,所以关键能力的具体结合会因文化规范、技术准入、社会及权力关系等要素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5.超越认知,突出反思
  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价值观强调灵活性、创业能力和个人责任。不仅期望个人要有适应能力,而且还要有革新性、创新性、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许多学者和专家同意,应对今天的挑战需要更好的发展个人能力以解决复杂的心理任务,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再现已经累积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应该包括,运用认知技能与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诸如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其他心理资源。
  关键能力框架的核心是“个体的自我认识能力”(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这表明其心智成熟、道德完善,勇于为自我学习和行动负责。
  该框架的深层根基是反思性思考和行动(reflective thought and action)。反思是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求思维的主体成为客体。例如,反思可以应用于掌握特定心理技能,同时要求个人去思考该技能,之后吸收掌握该技能,并应用于其他人生体验之中,最后通过掌握技能的过程来改造该技能本身或适应该技能。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人常会用将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
  因而,反思意味着使用元认知技能(对思考的思考)、创新能力以及采取批判性态度。反思不仅是指每一个人如何去思考某个客体,而且也指如何经历有关思维、情感和社会关系等更加一般的体验。这要求个体具有相当水平的社会成熟程度,以便能够拥有独立的见解,采取不同的视角,做出独立判断并且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起责任。
  [参考文献]
  [1]Rychen,D.S. and Salganik,L.H.(2001,eds.)The Defining and selecting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http://www.oecd.org/dataoecd/47/61/35070367.pdf
  [2]Working Group B “Key Competencies” (2004)Key Competenc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 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 /2010/doc/basic-skills_en.pdf
  
  [作者/译者简介]
  Dominique Simone Rychen,瑞士联邦统计办公室资深官员,OECD实施DeSeCo项目负责人;Laura Hersh Salganik,美国研究院教育统计服务处任职,系DeSeCo项目主导研究者。
  滕梅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客座教授。
  
  Sketch key Competences, Create Excellent Life
  ——Introduction to the OECD framework for key competences
  Dominique Simone Rychen1Laura Hersh Salganik2Teng Meifang3Sheng Qunli3
  (1.Swiss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2. 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3.Education Colled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Key competences represent a multifunctional package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that all individuals need for personal fulfillment, development throughout life, social inclusion and employment. Many of these competences are defined as generic or transversal competences which enable everybody to pursue individual objectives driven by aspirations, participate as an active citizen in society and obtain a decent job in the labour market. At the centre of the framework of key competences is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s an expression of moral and intellectual maturity, an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and for actions.
  【Keywords】 Key competences; Reflective thought and a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本文责编:孙爱萍
其他文献
[摘要]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建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中小学生形成各自特异的“迷思概念”得不到有效转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异质构组”、“关键词提取”、“教师共同体”等策略,进而借助网络环境构筑平台进行实践,并提出采用“互动分析”的方法进行策略有效性的分析。  [关键词] 迷思概念;概念建构;互动分析;学习共同体    一、引言    笔者通过
期刊
[摘要]芬兰约恩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Jarkko Suhonen和Erkki Sutinen提出了FODEM(FOrmative DEvelopment Method)法,并指出FODEM是在极为分散学习社区中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一种有效开发方法。本文阐述了FODEM法,介绍其在ViSCos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实践,最后指出FODEM对我国西部分散学习社区中开发数字化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ornment)及其特征,并介绍了构建个人学习环境常用的社会性软件,通过分析知识学习和教学主要观点的变化归纳出构建PLE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 PLE;个人学习环境;社会化软件;Web2.0    随着社会性网络和虚拟学习环境的兴起,计算机网络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正在上演一场为学习者的合作探索、协作学习提供交互工具和交
期刊
[摘要] 本文论述了觉知的相关概念以及协作学习中的觉知问题,认为实现有效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可以通过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学习者对自身以及同伴的感知来实现;同时,本文以具体的CSCL活动策略和协作平台组件设计为案例,从内容对比分析的角度验证促进协作学习活动觉知过程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觉知;校际协作学习;协作报告    一、觉知概念及其在协作学习中的作用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期刊
[摘要] 网络给人们带来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也给人们有效获取所需资源带来了一定困扰。如何有效的对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如何使学习者快速检索到所需的学习资源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P2P网络,为学习者设计了一个提供有效的学习内容查询、存储和知识共享的资源管理系统,并从社会学视角详述了学习者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从而达到有效获取学习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 学习资源;P2P网络;
期刊
[摘要]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作为中国远程教育实践发展的窗口,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实践中关注的热点与发展动态。本文选取该杂志2003-2006四年期刊共1062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远程教育实践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理论领域亟需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本文还立足于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针对如何使远程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结合成一种互补、对话的研究共同体提出了
期刊
[澳大利亚] Ron Oliver等  吴文胜 盛群力/译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一种研究活动,此项活动由参与澳洲大学教育委员会“AUTC”资助项目的研究者负责的。AUTC资助的项目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及其在弹性学习中的作用。此项目旨在研究和开发通用型学习框架,以便为高等教育提供技术增强型高效能学习经验。鉴于此,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寻求通用型学习设计的处方,来促进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本文总结了所做的
期刊
华煜雯 盛群力/译    [摘要] 几乎每一代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提出新的教与学的步骤,这究竟是属于“新瓶装旧酒”呢还是“回归基本原理”。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是一个体现所有理论和模式的折衷物,有利有弊,需要做出具体分析。关键的争论可能同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存在分歧有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区分知识和技能有重要的意义,若要形成彼此相互补益的观点,教学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化。  [关键词] 首要教学
期刊
盛群力 华煜雯/译    [摘要] 本文确认了一组被不同教学理论和有效实践所青睐的“首要教学原理”。作者认为成功地运用“首要教学原理”同教学策略的效能水平息息相关。四个具有不同效能水平的教学策略分别是:呈现相关信息;呈现相关信息与展示论证新知;呈现相关信息、展示论证新知和尝试应用练习;聚焦完整任务、展示论证新知和尝试应用练习。另外还有五个起到增量作用的教学策略分别是:激活相关旧知,理清知识结构,反
期刊
[摘要]作为新一代的Web3D技术,VRML在远程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过程装备教学培训的实际需要,开发基于VRML的过程装备仿真素材库具有重要意义。在对VRML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基于VRML的仿真素材开发的一般流程,并基于开发实践,总结了基于VRML的仿真素材的多种表现技法。  [关键词] 过程装备;仿真素材;Pro/Engineer;VRML;远程教育    一、前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