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通过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思考;通过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学会思考。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考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40-01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教”得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少,因此导致独立思考能力成了学生发展的短板。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本文从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思考”“学会思考”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的过程是相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思考,常常会使他们感到烦闷而繁重,不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从而使他们乐于思考,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教授“负数”的相关知识时,我便以“白天与黑夜的温度变化”为题材设计了一个数学教学情境,并使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制作了一个卡通视频课件。在课件中,卡通人物身上会穿上不同厚度的衣物,这与其中的温度变化一一对应。在课堂教学伊始,为了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我便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了这个课件,视频播放过程中,我点击“-4”时白板大屏幕上便跳出一个穿着厚厚的皮袄的卡通人物,卡通人物还因为寒冷而浑身哆嗦着;当我点击“ 38”时白板大屏幕上跳出一个身穿短裤背心的卡通人物,他嘴里还不住地嘟囔着“好热,好热”,孩子们边看边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在这种愉快地氛围中,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负数”的概念内涵,思考正数和负数应该用什么来区分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把情境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促使他们乐于思考。
二、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较为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因此常常不知道怎样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从而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在教授《比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之后,引出问题:它们的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像这样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之间可以找到很多比例?从而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主动思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中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设计一些只能回答“是”“不是”等的问题,这些封闭性的问题无法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反而会让他们渐渐失去思考的兴趣。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学会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质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设计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思考,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和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他们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为他们深入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创造机会。
教材中给出了北京轨道交通路线示意图,并要求学生对相关站点间的实际长度进行计算。在解决这道問题时,有的学生就质疑:为什么学习了算术方法,还要学习用比例解?当教师发现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疑问较多时,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比如,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大胆质疑: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时,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呢?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探究性学习,在小组讨论中使学生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结构,理清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思维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使“比例”“算术”不同解决方法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用比例解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受到“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常常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即便提问,也是一些封闭性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应该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性问题,在问题一步步引领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需要把质疑作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檀子禄.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24-28.
[2]刘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经贸实践,2018(19):26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考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140-01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教”得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少,因此导致独立思考能力成了学生发展的短板。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本文从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主动思考”“学会思考”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考的过程是相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思考,常常会使他们感到烦闷而繁重,不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从而使他们乐于思考,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教授“负数”的相关知识时,我便以“白天与黑夜的温度变化”为题材设计了一个数学教学情境,并使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制作了一个卡通视频课件。在课件中,卡通人物身上会穿上不同厚度的衣物,这与其中的温度变化一一对应。在课堂教学伊始,为了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我便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了这个课件,视频播放过程中,我点击“-4”时白板大屏幕上便跳出一个穿着厚厚的皮袄的卡通人物,卡通人物还因为寒冷而浑身哆嗦着;当我点击“ 38”时白板大屏幕上跳出一个身穿短裤背心的卡通人物,他嘴里还不住地嘟囔着“好热,好热”,孩子们边看边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在这种愉快地氛围中,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负数”的概念内涵,思考正数和负数应该用什么来区分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把情境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促使他们乐于思考。
二、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较为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因此常常不知道怎样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从而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在教授《比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之后,引出问题:它们的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像这样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之间可以找到很多比例?从而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主动思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中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设计一些只能回答“是”“不是”等的问题,这些封闭性的问题无法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反而会让他们渐渐失去思考的兴趣。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学会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质疑,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设计问题,引领学生一步步思考,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和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他们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为他们深入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创造机会。
教材中给出了北京轨道交通路线示意图,并要求学生对相关站点间的实际长度进行计算。在解决这道問题时,有的学生就质疑:为什么学习了算术方法,还要学习用比例解?当教师发现学生们在这方面的疑问较多时,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比如,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大胆质疑: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时,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呢?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探究性学习,在小组讨论中使学生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结构,理清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思维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使“比例”“算术”不同解决方法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用比例解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受到“知识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常常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即便提问,也是一些封闭性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应该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性问题,在问题一步步引领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需要把质疑作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檀子禄.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26):24-28.
[2]刘志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画图思考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经贸实践,2018(1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