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何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强班级活动小组的建设不仅可以“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还有利于学生主体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活动小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对科学建制,民主反馈,培训指导,多元评价作全方位的研究。
关键词:班级活动小组;小组建设;管理
一、研究背景
我省开始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而言,如何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我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认为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改变过去学生“单兵作战”的情况,而要让学生“抱团发展”,而从班级的最常见的单位——“小组”着手,重新调整小组的建设方式及评价方式应是不错的选择。
二、小组建设
1、小组学习的重要意义
小组学习是大班额情况下实施小班化策略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主体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评价方式变了,也可以淡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2、小组建设≠小组建立
小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只是单纯地进行小组的划分,学生座位的排列,并不等于成功地进行小组建设。
3、小组建立易,小组建设难。
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小组建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组建设的前提是:班主任对“新”课堂的理解力;对小组建设的目的、意义的理解力。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小组建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
4、小组划分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三、小组的建立。
1、具体做法
我班共有学生57人。根据我班的情况,我将我班的学生分成6组,每组9人(一组12人)。分组的依据是以某一次月考成绩为主。
我把班内学生按月考成绩分成前19名、后19名和中间的19名三组(也即A、B、C三层),然后分别集中这三个层级的学生,通过每个层级的学生抽签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座位号。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的A、B、C三个层级的学生确保A层的学生坐在中间的位置,B、C两个层级的学生坐在A的两边,前后三个“学习小组”共9人构成一个“自然组”。其目的就是确保B、C两个层级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无障碍”地向成绩最好的A咨询。整个小组组建的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至此,班内每个“学习小组”及“自然组”都是由A、B、C三个层次的的学生构成。接下来,每个“自然组”由组内同学推荐产生正副两位组长(谁是正组长谁是副组长,可以由两人商量决定)。
在抽签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两个同学不愿意坐在一起的情况,可以通过“同级”调整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时规定,每个自然组的座位每周按照流动的方式进行再调整,这样就避免了某几组始终坐在教室后面情况的产生了。
回想在过去的小组建立中,要么是由班主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排位,要么是让学生无序地抽签选择自己的座位,要么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排名逐一进班选位。我采用的这种方式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而且小组的位置也在流动,学生既没有被歧视的感觉,也不会因为坐在角落里而不满。同时,通过以上的方法,我班真正实现了每个小组A、B、C三个等级的分层。在座位上,每组学生统一按照A、B、C的顺序就坐,整齐划一;在学习上,A层负责B层内疑难问题的解答,B层也可以负责C内疑难问题的解答,这样不至于让A层的学生有过重的帮扶负担。
2、建立小组凝聚力
小组顺利确立下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明确每组的正组长(行政组长)和副组长(学科组长)并且把他们的职责打印出来并分发给他们。如:正组长主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组长需要带领组员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作组徽;确定小组目标;确立小组内6科学科组长等等。每组的每位同学都有任务,都需要参与组内的管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依顺序每周安排一个小组作为值周组(值周组的队员都佩戴带有笑脸的胸牌以示区别),让他们本着“淡化个人,强化小组”的原则,就各组的课堂表现及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评出一段时期内的“优秀团队”。
3、问卷调查
每次小组再建设完成之后,我都会特意在班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得到学生对此活动的反馈信息。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都很满意!而且这种分组的方式不存在歧视,也相对公平,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差也不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小组内的同学都空前地团结,这基本上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四、小组管理
1、小组培训
小组建立后,班主任有必要对小组进行培训。培训不需要是小组全员参与的,可以主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班主任定期培训以及任课老师的课前培训。班主任对组长的培训是定期的而非随意的。定期培训可以了解或解决一段时间内小组或班级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对小组长的新课程下的课堂理念进行更新,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领,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指导。
2、日常管理→自治管理
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管理非常熟悉。新课程理念下課堂的日常管理,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既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体现,也是班主任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我班的学生管理主要由值日班长、值周组来操作。不论值日班长还是值周组的成员,每人都会佩戴一枚“笑脸”样的胸章,胸章既可以区别值日或非值日人员,也可以让值日生有一种责任感。另外,值日班长和值日组每天都要写一份“每日班级学情报告”,两份学情报告可以让值日班长和值日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日常管理要尽量放权给学生,班级管理应该是一种“自治管理”,班主任充当“辅导员”的角色。
3、目标管理
目标,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所以,不论是班级还是小组,都需要制定目标。小组目标由小组长带领全组共同制定出来,而且尽量是短期目标,因为班主任要对小组目标的完成情况适时地检查,一旦小组达成既定目标,就要重新制定下阶段目标。
总之,小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小组建立”的层面下。有了小组建设的理论指导以后,班主任要通过班内实践来检验,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得知自己在小组建设方面的成败。模式不论是移植的还是原创的亦或是两者的结合,只要是适合本班班情的、学生满意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合作学习简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中国教育学刊》
关键词:班级活动小组;小组建设;管理
一、研究背景
我省开始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而言,如何让学生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我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认为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改变过去学生“单兵作战”的情况,而要让学生“抱团发展”,而从班级的最常见的单位——“小组”着手,重新调整小组的建设方式及评价方式应是不错的选择。
二、小组建设
1、小组学习的重要意义
小组学习是大班额情况下实施小班化策略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主体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评价方式变了,也可以淡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2、小组建设≠小组建立
小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只是单纯地进行小组的划分,学生座位的排列,并不等于成功地进行小组建设。
3、小组建立易,小组建设难。
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小组建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组建设的前提是:班主任对“新”课堂的理解力;对小组建设的目的、意义的理解力。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小组建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
4、小组划分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三、小组的建立。
1、具体做法
我班共有学生57人。根据我班的情况,我将我班的学生分成6组,每组9人(一组12人)。分组的依据是以某一次月考成绩为主。
我把班内学生按月考成绩分成前19名、后19名和中间的19名三组(也即A、B、C三层),然后分别集中这三个层级的学生,通过每个层级的学生抽签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座位号。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的A、B、C三个层级的学生确保A层的学生坐在中间的位置,B、C两个层级的学生坐在A的两边,前后三个“学习小组”共9人构成一个“自然组”。其目的就是确保B、C两个层级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无障碍”地向成绩最好的A咨询。整个小组组建的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至此,班内每个“学习小组”及“自然组”都是由A、B、C三个层次的的学生构成。接下来,每个“自然组”由组内同学推荐产生正副两位组长(谁是正组长谁是副组长,可以由两人商量决定)。
在抽签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某两个同学不愿意坐在一起的情况,可以通过“同级”调整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时规定,每个自然组的座位每周按照流动的方式进行再调整,这样就避免了某几组始终坐在教室后面情况的产生了。
回想在过去的小组建立中,要么是由班主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排位,要么是让学生无序地抽签选择自己的座位,要么是按照学生的成绩排名逐一进班选位。我采用的这种方式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而且小组的位置也在流动,学生既没有被歧视的感觉,也不会因为坐在角落里而不满。同时,通过以上的方法,我班真正实现了每个小组A、B、C三个等级的分层。在座位上,每组学生统一按照A、B、C的顺序就坐,整齐划一;在学习上,A层负责B层内疑难问题的解答,B层也可以负责C内疑难问题的解答,这样不至于让A层的学生有过重的帮扶负担。
2、建立小组凝聚力
小组顺利确立下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明确每组的正组长(行政组长)和副组长(学科组长)并且把他们的职责打印出来并分发给他们。如:正组长主抓学习;副组长抓常规;组长需要带领组员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作组徽;确定小组目标;确立小组内6科学科组长等等。每组的每位同学都有任务,都需要参与组内的管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依顺序每周安排一个小组作为值周组(值周组的队员都佩戴带有笑脸的胸牌以示区别),让他们本着“淡化个人,强化小组”的原则,就各组的课堂表现及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评出一段时期内的“优秀团队”。
3、问卷调查
每次小组再建设完成之后,我都会特意在班内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得到学生对此活动的反馈信息。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都很满意!而且这种分组的方式不存在歧视,也相对公平,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差也不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小组内的同学都空前地团结,这基本上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四、小组管理
1、小组培训
小组建立后,班主任有必要对小组进行培训。培训不需要是小组全员参与的,可以主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班主任定期培训以及任课老师的课前培训。班主任对组长的培训是定期的而非随意的。定期培训可以了解或解决一段时间内小组或班级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对小组长的新课程下的课堂理念进行更新,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引领,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指导。
2、日常管理→自治管理
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管理非常熟悉。新课程理念下課堂的日常管理,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既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体现,也是班主任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我班的学生管理主要由值日班长、值周组来操作。不论值日班长还是值周组的成员,每人都会佩戴一枚“笑脸”样的胸章,胸章既可以区别值日或非值日人员,也可以让值日生有一种责任感。另外,值日班长和值日组每天都要写一份“每日班级学情报告”,两份学情报告可以让值日班长和值日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日常管理要尽量放权给学生,班级管理应该是一种“自治管理”,班主任充当“辅导员”的角色。
3、目标管理
目标,能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所以,不论是班级还是小组,都需要制定目标。小组目标由小组长带领全组共同制定出来,而且尽量是短期目标,因为班主任要对小组目标的完成情况适时地检查,一旦小组达成既定目标,就要重新制定下阶段目标。
总之,小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小组建立”的层面下。有了小组建设的理论指导以后,班主任要通过班内实践来检验,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得知自己在小组建设方面的成败。模式不论是移植的还是原创的亦或是两者的结合,只要是适合本班班情的、学生满意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合作学习简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中国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