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趣”处行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朱文君老师和她的小古文研究團队的成果越来越为大家熟悉,很多一线教师开始进行小古文的实践,我也进行了尝试,发现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重点在只拣儿童“趣”处行。
  一、趣读小古文——埋下儿童语文生长的根
  当我接过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时,心里想:正好,合适的年级,合适的基础,就从这个班级开始,读小古文!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我读,学生跟着读,我慢慢地读,学生跟着我慢慢地读,读通读顺溜了,我们就开始创造各种“读法”。有时候是快板式的,到音乐老师那里借个响板,“啪啪啪”,读得干脆;有时候是评书式的,一拍桌子,“话说——”引来笑声一片;有时候来一个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黄白二猫,斗于屋上,你拍二,我拍二,呼呼而鸣,耸毛竖尾”;有的时候,回声读,你读一句,我是回声跟一句;还有的时候,把广播操的口令搬过来,“一二三四,冬日严寒,木叶尽脱;二二三四,阴云密布,弥漫天空”。反正,怎么开心怎么读,怎么好玩怎么读。学生读呀读呀,乐在其中,一篇篇的小古文,就这样不知不觉读熟了,背出来了,而文章的意思也大概明白了。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就像古人常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儿童时期的“有口无心”,可以成就一生的“意味深长”。“读”小古文,向学生撒下的是一把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一生中蔓延生长。
  二、趣赏小古文——培下儿童语文生长的力
  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两个学年,学生背熟了80多篇小古文,每周学小古文,每天读小古文,像“呼吸一样自然”。有了两年文言文诵读的浸润与熏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就像练到深处的“一阳指”,指到哪里哪里开花。
  我们的语文课,开始处处有文言文的“身影”——学了《三顾茅庐》,拿出《三国演义》:“来,孩子们,听老师读几段精彩片段。”听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孩子们大赞不已,要求老师再读一遍,好听个仔细。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文言断句的趣味笑话,就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断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徐庆贤略一思索,就做起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做出来了?”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感觉啊。”
  感觉!多么好!
  小古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是难以言喻的。
  小古文语言精练,句式整齐,音韵很强,和学生平时的口语完全不相同,和课堂上学习、课后阅读的白话文也泾渭分明。但是,正是在这日积月累的琅琅成韵的诵读中,因为学生熟读、背诵了大量的文言作品,这种原本陌生的语言范式反复刺激着大脑,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对文言文的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进入到一个学习的美妙境界。也正因如此,学生的文言“感觉”,由尘到土,从水滴至小溪,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厚”,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真气”源源而来。这样的“感觉”,对语文学习,对课外阅读,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的正能量是不言而喻的。
  三、趣写小古文——指向儿童语文生长的未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了四年的小古文,学生在“写文言文”这一方面,给我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与喜。
  有时在诵读小古文的时候,读着读着,我会让学生换几个词语,把这篇小古文改编成自己的作品。“日则有日,月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学生改成:“爸爸妈妈吾,爸爸最胖,妈妈次之,吾又次之。”“篮球足球乒乓球,篮球最大,足球次之,乒乓球又次之。”这样的改编,很简单,也很有趣。
  学了《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学生的仿写就更有支撑点了,所写的对象不但有花,还有树,甚至还有动物。
  这是三年级的时候,学生陈克奥在玩了游戏后写的一篇小古文。
  猫五鼠
  晨,吾和庆玩“猫五鼠”。吾鼠,庆猫。吾跨五步,庆跨三步也。
  “石头、剪子、布”,吾赢,跨一步。“石头、剪子、布”,吾又赢,再跨一步,终到终点。庆曰:“吾不服,再来也!”
  吾猫,庆鼠,吾抓庆,庆生气也。
  最有意思的是到了五年级,某一天,一只鸟撞到了教室的窗户上死了,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用小古文记录这件事——
  自寻短见的“鸟儿”
  今日课上,吾等正奋笔疾书,忽听子逸惊呼:“啊!这是何物!老鼠?!”臻曰:“不过一小鸟,何必大惊小怪?”
  吾想:何事?下课后去探个究竟!课后,众人皆奔至围观。臻曰:“课上,飞来一只小鸟,不知怎的,撞上了窗,一命呜呼了!”“哦,原来如此。”
  鸟儿为何自寻短见?是否未见窗,才一头撞上?无从得知。
  不速之客
  “啊!”今日早读课临下课,钱子逸发尖叫。好奇之下,猛回头,见地有“怪物”,愕然。再细一看,是鸟也。其一动不动,看似气息已断。下课铃陡然响起,班中同学尽数离座位,走至此,大谈此鸟,议论纷纷,此鸟之死,仍未有果。
  天外飞鸟
  此时正值早读课,吾等正奋笔疾书。忽然,一影飞过,其撞向窗。“咚”一声响,一鸟落地。子逸惊恐万状,吾凑近鸟,见其不断抽搐,片刻后,不再动弹。
  此鸟定是“天外飞鸟”。
  三名学生的小古文,写的是同一件事,题目不同,立意不同,但妙趣横生的文言笔触,却是相同的。
  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国很多名家大家的实践经验都证明了,背诵能提高写作水平: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蜚声文坛的巴金,小时候背了许多书,其中有一部《古文观止》,烂熟于心。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儿童时代,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文言文,逐步积累精练涵韵的语言材料,在悄悄地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就能不断转化为读写能力。熟读成诵,浸润熏陶,作文时就能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小古文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只拣儿童“趣”处行——小古文学习,在无声处指向儿童的语文生长!
其他文献
当下的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要具备语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需更多地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也就是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中的人、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
期刊
近日,我执教了学校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现代美文阅读》五(下)中的主题单元“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短短的40分钟是有限的,要在一节课上呈现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该如何展开?于是,在备课时,我首先在思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该“教什么”。  “教什么”——大胆取舍,让教学内容精简  思考一:这一单元的四篇散文的教学是否都要在课堂上呈现?  “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与象共舞》《
期刊
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塑造出了两个迥异的形象——“近窗者”与“远窗者”,通过塑造他们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远窗者”是“恶”的代表,然而真的如此吗?“远窗者”到底是谁?  一、他是一个普通人  原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1.“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
期刊
要上好习作讲评课,取得实效,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层次的读,采用“导”“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写法、学会修改,促进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下面,我就以《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目标导向,研读习作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所以在目标导向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与适当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生的作文就是作文讲
期刊
2.选画面,写“村居”  选择其中一个喜爱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1)学生写话。  (2)交流写话。  3.赏“村居”,谈感受  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设计意图:从为画面取名,再到写画面,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别用提炼画面标题、一句话、一段话来描绘村居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和赞美。  三、吟唱,感受词的魅力  1. 吟诵  茅檐、小溪、青草,
期刊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汉字学运用”专栏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小学识字教学》,作者陈玉琴、金文伟老师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小学、初中的语文知识教正确了,基础打好了,高中语文课就可以节省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要是教得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影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义务教育语
期刊
“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一、源于编者对话,同构文本背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但课堂的氛围还是那样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成绩仍然停滞不前。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在语文教学中迷失方向,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闯地去寻找那一道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直到2014年,我有幸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才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与实践,我领略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带来的一道道曙光,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期刊
朱永新说,阅读意味着改变,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可是,学生阅读量少,课内阅读少,阅读指导少,这已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大量阅读、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和课内阅读,无疑为当前的阅读问题开了一剂良方。在小学阶段,教师除
期刊